工業大數據:中國智造變革的觸發器
文/在前線 華仔
由製造到智造,工業大數據將成為未來工業發展的發電機。
10月10日,由中國電子學會主辦的2017中國工業大數據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大會以「融合創新 共享賦能」為主題,有來自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超過500人參加,再次強調了工業大數據的建設對工業變革的重要性。
在前線參會後有感,在數據時代,大數據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與日俱增的便利。作為工業4.0時代的推動器,工業大數據在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過程中有著決定性作用。同時,為了實現企業「智造」,應該利用工業大數據進行「IT-OT」的融合,這是工業發展新技術的必要條件。
我國工業大數據提速
科技的進步讓數字化進程越來越快,目前,全球各大工業大國掀起了新一輪的以「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為特徵的工業革命,工業化與信息化在不斷地靠攏,智能製造成了革命主要方向。
不管是德國工業4.0,還是美國工業互聯網,抑或《中國製造2025》,在對製造業未來的發展上,「數字+製造」的模式已經成為必然,而實現製造業創新發展的基礎,便是工業大數據的收集、分析與應用。
我國是一個製造業大國,人口紅利讓我國的數據資源十分豐富,同樣在工業大數據上也有一定的優勢。我國在2015年6月份成立了中國工業大數據創新發展聯盟,以落實「中國製造2025」和「互聯網+」國家戰略為宗旨,通過一些列科研交流、應用推廣、人才培養等工作推動工業大數據的發展及製造業的創新升級。
蘇州工業就是一個很好的「智造」例子。在古代,蘇州便是重要的輕工業地區,發達的製造業讓其在工業大數據的建設與智能製造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蘇州已經建設形成了5個智能製造產業集聚區,建成智能示範車間98個,將推動600餘家企業進行智能裝備升級。
另外,在一些發展重工業的地區,工業大數據的建設同樣受到重視。成都在今年7月份提出了50條「產業新政」,加快包括5G在內的一系列現代化產業進程,同時還將建立工業大數據和工業互聯網等功能平台,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工業大數據是製造設備智能化的基礎,為了促進工業大數據的發展,我國在政策上也在加快腳步。根據工信部相關人員在論壇上的透露,該部正在加快編製《工業技術軟體化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預計將在今年底明年初發布。
IT與OT融合成效明顯
到了現在,人們對大數據的概念已經相當不陌生了,但工業大數據與傳統互聯網大數據是存在差異的。簡單來說,互聯網大數據核心是人,工業大數據核心是產品。
我國是一個數據大國,有著十分豐富的數據資源。在今年5月份的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就有資料顯示,到2020年,全球數據總量將達到40ZB,中國將佔據20%,國內的大數據市場也將達到近萬億的規模。
而作為工業4.0時代必須的條件,中國工業大數據也將得到大力發展。根據論壇上的數據顯示, 2016年中國工業大數據市場規模已達150億元,今年這一規模有望擴大到212億元,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達到822億元,在行業應用中,預計到2020年工業大數據的佔比將達到6.64%。
但我國的工業大數據形式並不樂觀。在論壇上,工信部信軟司副司長李冠宇指出,要推動工業大數據的應用發展,重點就是構建覆蓋工業全環節、全流程和產業全生命周期的數據鏈。
目前,我國在製造業方面的存在著數據「大而不強」的現象,企業各領域信息化程度差異較大,相互之間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溝通交流,信息孤島現象嚴重。另外,對於傳統的製造業來說,數據的管理和分析水平有待提高,空有數據資源,但利用率卻不高。
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持續進行「IT-OT」的融合。工業大數據是具有工業特性的企業和組織產生的所有數據,也就意味著數據本身既有IT的特點,又有OT的特點。
IT,作為信息技術的簡稱已經被廣泛認知,它主要負責企業管理及信息處理等網略技術的實施。它所產生的便是有關企業運營和業務發展的數據。
OT,既運營技術,主要說明的是工業設備領域。相比於IT來說,OT更為實際,在產品的生產中設備會提供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便是促進設備自動化的根本。
事實上,正是具有「IT-OT」融合的特性,工業大數據才會促進工業物聯網的建設。從目前的工業發展來看,兩者的融合將會一直持續下去,同時工業物聯網規模也會不斷擴大。未來的製造業屬於「IT-OT」的融合者,屬於新技術的應用者。
工業大數據助推中國智造
其實,我們可以美國為例來看工業大數據的發展歷程。
眾所周知,美國工業化時間較長,所以在美國國內有很多工業化與信息化相融合企業的成功案例,波音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波音就嘗試在飛機研製過程中使用數字化技術並一直堅持對智能工業的研究。
2015年,波音在777生產線上引入機身自動垂直製造(FAUB)系統,用信息技術減低誤差,提高效率。2016年初,波音獲得了「機身全自動化製造工廠」專利,實現產品製造的智能化概念。
在前線認為,整體來看,我國企業在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方面仍有不足,但在「中國製造2025」等相關戰略的指引下,我國的工業發展將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論壇上,工信部有關領導透露,工信部正在編製《工業技術軟體化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目前已完成初稿。
在這種背景下,「IT-OT」的融合仍要繼續,智能製造核心仍要堅持,而作為它們的支撐,工業大數據的建設與應用無疑才是智能製造業時代的制勝法寶。可以預期的是,隨著工業大數據的進一步繁榮,中國製造2025的願景也穩步實現。


※中國伺服器市場水逆
※vivo X20上手:重新定義年輕、全面屏
※聯想人工智慧戰略解密:讓用戶妥妥吃螃蟹
※麒麟970:陷「自研」困境 借AI突圍?
※台灣科技產業迷城 錯失大陸市場讓人惋惜
TAG:在前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