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屋的板栗樹

老屋的板栗樹

女兒放暑假從學校回來了。老婆從市場上買回板栗與雞肉,準備燉湯給女兒補補。晚飯時,當老婆打開燉雞的高壓鍋蓋,頓時整個房間溢滿板栗雞湯清香,饞得女兒直流口水。然而,當老婆將香噴噴的板栗雞湯端上桌時,懂事的女兒沒有急著自己先吃,而是給爸爸媽媽先盛上一碗送到我們手上後再吃。看著長大懂事的女兒,喝著女兒端上的雞湯,我很欣慰,突然也勾起了我年少的回憶,想起了老家老屋後的板栗樹,想起了年少時一直對母親「耿耿於懷」分享板栗雞湯的故事。

老家老屋是個大屋場。兒時聽父輩們講,這些老屋原來是地主的,解放初期土地改革時政府把老宅分給了貧下中農居住。老屋全是土磚木頭構成,木板隔樓,頂蓋青瓦,山字飛檐垛,典型的晚清風貌民宅,非常環保,冬暖夏涼。

我在老屋出生,長大。記憶中,老屋是我們兒時快樂的源泉。清早,小夥伴們放完牛回來,一起背著媽媽縫製的藍布袋書包你追我趕去離家不遠的「由是完小」上學。打鬧中看看誰帶了幾個煨紅薯當中餐,幾塊紅薯片做零食。書包里沒有文具盒,沒有課外書,只有兩三本教科書,很簡單,不象現在,小孩剛上學,書本很多,稚嫩的肩膀根本不能承受其重。放學了,還未到家,各家的小黃小黑老遠就搖著尾巴出來迎接小主人回家。小夥伴們特別喜歡夏天,放學了上樹捉蟬掏鳥窩,跳進老屋門口一淺水池塘游泳摸魚。那時沒有電,晚上老屋四五戶人家老老少少二十來人齊聚老屋禾場坪搖著莆扇納涼聊天。小夥伴們躺在竹席上數星星,聽大人們講月宮嫦娥的故事,唱「螢火蟲,夜夜光,照我鎖,開我倉……」的老兒歌……

那時我和小夥伴們還有個秘密,我們更喜歡秋高的八月。常聽大人說「七毛八板」,意思是到了農曆七八月份山上的野果毛栗子板粟子就開始成熟了。因為老屋後面我家自留地上有一棵老闆栗樹,樹榦我們要四五個小孩才能合抱,夏天枝繁葉茂,樹冠直徑七八米。到了秋天八月,板粟樹上刺球相繼變黃開裂,象一張張開口笑臉,樂得我和小夥伴手痒痒的,有的爬上樹去摘,有的拿長竹桿使勁打,小女孩就在樹底下尋找掉下的栗子,找到了粟子迫不及待咬開,咬一口崩脆清甜的板栗肉時那高興的滋味只有我們小夥伴才能體會。有一回被我母親發現了,小夥伴便象猴子下樹,四處逃竄了,卻慘了我,晚上回家又要挨罵。「你們這些苗子變咯,板粟還冒熟就亂摘,哪裡果咯好呷啦」。可奇怪的是,母親罵了卻從不打我。不久,一樹板栗刺球差不多全變黃全開口笑了,父母叫我們姊妹一起打板栗,晚上,母親卻將辛苦收穫的板栗分給左鄰右舍品嘗。

特別記得有一回收穫板栗後,母親告訴我中午呷板栗燉雞,我和妺妹們那叫一個激動,比過年還高興呀,滿心期待飽餐香噴噴的板栗雞湯。到了中午,母親正要叫我和妹妹呷板粟燉雞時,家裡突然來了三個在大隊農場摘茶葉剛下山進屋討水喝似親非親的同村人,他們正巧看到母親燉好的板栗雞湯,香氣誘人。母親向來好客,整菜陪客,看見來客了,便留他們呷了板栗雞湯再走,母親給來客每人滿滿一大碗,叫我和妹妹等下再呷。客人也不客氣,我和妹妹也只好眼光光看客人吃,躲著吞口水。等客人走了,我發現板栗雞湯所剩不多,父母也沒吃,卻將剩下的一點湯叫我們兄妹喝了,這讓我很不高興。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家很貧窮,好不容易盼到一餐好呷的卻被意外來客劫走了,都怪母親太好客了,此事後甚至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理解母親,埋怨母親。

年少時的記憶中,父母不僅好客而且愛為鄉親們幫忙,還常對我們姊妹說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誰家有紅白喜事也總喜歡叫我父母做事。特別是白事,幫忙要熬夜陪吹鼓手,父親好象神仙,三天三夜不合眼做事還是一樣起勁,盡職盡責伺侯「八仙」。所以村子裡誰家白事要趕早熬夜的事總少不了我父親。那時誰家有喜事,桌凳碗筷都得從鄰居家互相借用,父親為方便鄰居,他置辦了七八套桌凳碗筷。我家才五口人,用得著這麼多桌凳碗筷嗎,在記憶中,我們家在我快三十歲結婚時才擺過一次酒席,平時家裡根本用不著這麼多桌凳碗筷。

父母老了愛幫人的習貫總改不了。因我工作的原因,我將年邁的父母接到了縣城居住。我家房子就在縣政務中心旁,時間久了,父母與辦事大廳工作人員熟絡起來,總喜歡為老家來中心辦事的鄰里鄉親帶路找人。因與中心窗口工作人員熟了,偶爾還能為鄉親作個應急擔保,為鄉親辦事幫忙提供方便,完了還請他們回家呷飯。純樸的老鄉有機會再來縣城時總忘不了給我父母帶些蔬菜雞蛋等土特產品,令我很「意外」。不知不覺父母在城裡住了十多年,但還時常念著老家屋前屋後的各種果木樹,我也特別惦記著老屋後面藏著兒時快樂密秘的老闆栗樹。因離老家較遠,無法打理,只好聽由花開花落了。

世事難料,今年正月,老父親突發腦梗離世。遵老父生前遺願落葉歸根,回老家入土為安。當載著父親的救護車剛一進老家村子時,鄰里鄉親聞信立馬過來看望父親。因長期不在老家住,又事發突然,老屋裡什麼都沒準備。我沒想到不用我按老家習俗戶戶去跪請,左鄰右舍鄉親們都自發聚集到我家,不用我吩咐,都主動為我父親操辦喪事準備,令我非常感動!我終於明白,儘管父親晚年離開老家十多年,與鄰里鄉親往來減少,但因為父母一生來一直以來睦親友鄰,樂於助人,懂得分享,所以無論你到了哪裡,總有一天你的付出終將得到愛的回報。

作者:龍宗紅,曾國藩故里白玉堂人,崇尚國藩家教「耕讀文化」。曾執教於由曾國藩家族私塾「利見齋」改建的「天坪學校」,供職過《湖南日報》,現為自由媒體人,「由是文化傳媒公司」創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德小鎮 的精彩文章:

TAG:道德小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