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學入門基礎

佛學入門基礎

佛教一般名詞淺譯

佛:意思是「覺者」,自覺覺他之意。是果位,類似俗世間所謂的「學位」。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以所學成果位而創立的教法。佛姓新稱喬達摩,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大智度論》中也將「甘蔗人」稱呼釋迦牟尼佛。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意思是覺悟有情,即菩薩作為佛的學生在學佛的時候踐行佛的理論,在世間幫助有情眾生自我覺悟。

阿羅漢:阿是無,羅漢是賊,阿羅漢既是無賊,意思斷除一切煩惱障礙,不為眼耳鼻舌身意外境所纏敷。在日常生活中簡稱為「羅漢」實為不敬。

六根、六塵、六識: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對應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迴轉到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中。

三皈依:佛、法、僧為佛教「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三皈依,初入佛門必須要三皈依。皈依儀式中做三皈依誓言: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三皈依戒:皈依佛門,即為佛門弟子,就要守護教門律儀。所謂戒就是不應當行為,持戒就是不在造作行為。皈依佛竟寧捨生命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竟寧捨生命永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竟寧捨生命永不皈依外道邪眾。

三世佛:橫三世:東方藥師佛、中央釋迦牟尼佛、西方阿彌陀佛。豎三世佛:過去迦葉(she音)佛、現在釋迦牟尼佛、未來彌勒佛。

四思維: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

四無量心:願眾生具樂及樂因(慈),願眾生離苦及苦因(悲),願眾生不離無苦之妙樂(喜),願眾生遠離親疏愛憎常住大平等(舍)。

四聖諦: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怨憎會)、集(二十八種煩惱)、滅(滅苦與煩惱)、道(修習滅苦和煩惱的方法)。

五戒:初入佛門弟子率先學習《戒律學綱要》,在家居士只能閱讀居士五戒部分:殺、盜、淫(邪淫)、妄、酒。戒有止和持兩個方式,止就是不犯,不殺生、不偷盜等。持就是積極去做,不殺生主動放生,救度生命等。《戒律學綱要》中有詳細講述。

六度: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般若。

顯宗:釋迦牟尼佛祖住世時所講的經法,為五時八教。五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八教: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別、圓)。未來課程會詳細講解。

密宗:為釋迦牟尼法身佛所宣講教法,有法身大日如來傳與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傳給龍樹菩薩,龍樹菩薩開枝散葉傳播世間。分:雜密、純密。發展出:唐密、台密、東密、藏密、滇密。目前藏傳佛教弘揚傳播很廣,但藏密傳播出來卻很少。

【致心閣】一直以來以「延續傳承之智、專註心靈物語」為傳播核心,外練道法內修佛法,主在為廣大善信建立一個溫暖利樂的心靈港灣,致心恭祝廣大善信闔家歡樂,幸福吉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