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高興地擁抱日本人,說「我也是亞洲人」
(斯大林畫像)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國在柏林正式簽署了同盟條約。對於三國同盟,天皇和元老派本來是反對的,但經過近衛的一番說黃道白,裕仁改變初衷,決定聽從內閣的意見。他為此還特別頒發詔書,表明今後日本將以三國同盟作為國策基礎。
日本與德、意結盟,一方面是要「獲得充分瓜分英國的權利」,另一方面也想通過已同蘇聯簽定互不侵犯條約的德國,為進一步調整日蘇關係找到線索。因為德國不僅拍胸脯要斡旋日蘇關係,還曾大言不慚地吹噓說在三國同盟締結之後,有辦法把蘇聯也拉進來。
德國的牛皮讓日本人聽得十分舒服,特別是給軍部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認為,以德國今日所向無敵的餘威,肯定不難說服蘇聯。
可是在三國同盟成立之後,德國承諾的一切並沒有發生,蘇聯在對日關係上也沒有做出任何反應。
你不肯露個笑臉,發個火也好啊,起碼讓我們知道你的「互不侵犯」夥伴又跟我們搭上了,而且靠得更近。
也沒有!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蘇聯)
在以往的外交問題上,蘇聯的表現經常是吵吵鬧鬧,一驚一咋。這次之所以一反常態,故作鎮靜,其原因是斯大林也有一個自己的小算盤。
蘇聯長期刺探日方情報,對於「南進派」和「北進派」的分歧再熟悉不過。對於蘇聯而言,「南進派」的主張肯定更符合他們的利益,因此斯大林對三國同盟其實樂觀其成,他認為日本國內的「北守南進」論調將因此佔到上風,從而促使日本更加積極地向南擴張。
如同斯大林所期翼的,日本確實在逐漸採取南進姿態,同時也在力求與蘇聯達成妥協,以便為南進政策的順利實施減除後顧之憂。
在近衛內閣里,外相松岡洋右是個比首相近衛更引人注目的官員。此人名利心極強,有人評論說,松岡的行動已經跑到了軍部政策的前面,與其說他是軍部的傀儡,不如說他在驅使軍部更合適。
正是松岡一手促成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此後他便開始跑蘇聯這條線。1941年3月下旬,松岡在訪歐途中經過莫斯科,籍此機會與蘇聯洽商,提出簽定一個與德蘇之間相仿的互不侵犯條約,但是蘇聯卻提議以中立條約代替互不侵犯條約,而且要價很高。
(松岡洋右)
松岡一時覺得難以接受,便離開莫斯科去了柏林。他希望德國能夠從中斡旋,勸說蘇聯與自己簽約。不料德國不但不願意幫忙,還對日蘇締約表示極力反對。
當初德國為了把日本拉入三國同盟,才信口說了一番大話。其實希特勒根本不願意日蘇靠得過近,因為在他的計劃中,德國下一個要攻擊的對象不是英國,而恰恰就是蘇聯。
松岡狗咬尿泡空歡喜,怏怏地踏上了回國旅程。再次路過莫斯科時,他想想不甘心,於是又向蘇聯提出了簽約的要求。蘇聯仍堅持原議,即不締結互不侵犯條約,但可締結中立條約,條件是日本必須把在庫頁島獲得的石油、煤炭權益交給蘇聯。
常言道,提姻親如救火。松岡原先覺得要價高,是以為德國人還會替他斡旋。現在德國做了甩手掌柜,他沒了後路,便反而覺得可以接受了。
1941年4月13日,日蘇雙方政府代表在莫斯科簽定了中立條約。按照條約規定,假如發生蘇德戰爭,日本必須保持中立,而如果爆發日美戰爭,則蘇聯也要保持中立。
(「日蘇中立條約」簽署現場)
在中立條約簽定之前,斯大林已經得到了德國即將進攻蘇聯的情報,並已從遠東抽出一些兵力送到西部地區。毫無疑問,他最怕的就是在蘇德關係緊張的情況下被迫兩面作戰。這個時候,沒有什麼比松岡傻乎乎地投懷送抱,更令斯大林為之興奮了。
在條約簽定之後舉行的宴會上,斯大林對日本大使館海軍武官說:「這樣一來,日本就可以放心地向南面推進了吧。」接著,在松岡即將從莫斯科啟程回國的時候,他又突然出現在車站上為其送行,並且一邊擁抱松岡,一邊高興地說了一句:「我也是亞洲人!」


※彭德懷評價:晉軍太不會打仗了,閻錫山的軍事指揮笨拙之至
※彭德懷的哪一個建議,讓毛主席整整思考一夜才表示同意
※在土地革命早期,毛主席信任彭德懷,原來跟這封假信有關
※這種軍事學說取法於德國和蘇聯,毛主席把它運用於實戰,立即見效
※中央紅軍連續取得勝利,毛主席威望大增,同時他也以驍勇善戰聞名
TAG:執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