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岳飛,還有誰因「莫須有」的罪名被殺?
南宋時趙構秦檜君臣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掉岳飛,令人嘆息不已,岳飛若能北伐,也許就不會有後來崖山跳海的一幕。但岳飛並不是唯一一個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殺的人,自毀長城的君主大有人在!
白起就是其中一位,長平之戰後白起準備揮師滅趙,因為40多萬精銳損失殆盡,邯鄲城哭聲一片毫無鬥志,確實是滅趙的最佳時機。但白起得到的軍令是撤退,後來知道是范睢搞的鬼。一年後秦昭襄王命令白起滅趙,白起卻不從命認為趙國此時同仇敵慨滅不了,秦王只好強行換他人出征,確實如白起所言。事後白起被賜死,只能說邯鄲之戰失敗秦昭襄王遷怒白起。
晁錯是漢景帝的老師,更是重臣,他向漢景帝提出削藩,有「削反,不削亦反,早削早反,晚削晚反」的論斷,建議漢景帝推行削藩令。削藩令下達十多天後,吳楚七國以誅晁錯為名起兵,漢景帝慌了手腳,下詔騙晁錯上朝議事。晁錯走到長安東市,即刻執行腰斬,等到晁錯的人頭送給叛軍沒有退兵,漢景帝才後悔殺了晁錯。
崔琰在東漢末年大名鼎鼎,清河崔氏名門望族,後來在曹操手下當差,就註定了他的命運。曹操曾向五位大臣徵求立儲的意見,賈詡聰明,墨跡半天才說;我正在想袁本初,唬的曹操大笑。其他三位含糊其辭,唯獨崔琰直言;支持曹丕。曹操本想私下和平立儲,崔琰卻將意見公開,曹丕、曹植爭嗣由私下變得公開,曹操大怒最終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掉崔琰。
檀道濟是劉宋最著名的武將,他整理了《三十六計》,並在宋武帝劉裕死後,成為劉宋王朝最能打的將軍。宋文帝劉義隆身體不太好,就請彭城王劉義康輔政,劉義康把持朝政後擔心劉義隆死後,檀道濟身經百戰控制不住,沒有任何罪名就殺掉了檀道濟和幾個能征善戰的兒子。檀道濟死後,北魏鐵騎打到建康對岸。
于謙是明朝中興之臣,在軍機三大營全軍覆沒以後,毅然選擇直面應對瓦刺的進攻,並使明朝轉危為安。朱祁鎮復辟後,徐有貞建議殺掉于謙,因為于謙之前怒斥徐有貞「言南遷者,該殺」。朱祁鎮本來不想殺于謙說;于謙實無罪也!徐有貞對朱祁鎮說,不殺于謙,復辟就名不正言不順了,于謙最後還是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掉!
他們雖然死的不明不白,但相信歷史終究會記住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