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活給別人看的,而是活給自己的
新媒體管家
四毛說
四毛說,提到張愛玲,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高抬著下巴,眼神微微向下,倨傲的俯視著一切的態度。她是式微的貴族小姐,卻又顛簸流離,一生居無定所四處漂流。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子,爬滿了虱子,我想這是對她一生最恰當的描述。
01
(張家公館,今上海康定東路87弄)
都說張愛玲的小說細膩。
四毛說,張愛玲本身就是一部耐讀的小說。
張愛玲的故事遠比她的小說更加細膩和複雜。
都說張愛玲一生漂泊,居無定所,
四毛說,那是因為不曾看到張愛玲的放任不羈。
都說張愛玲愛情坎坷,丈夫出軌,老無所依,
四毛說,那是因為不曾看到張愛玲的隨性和不將就。
張愛玲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封建貴族家庭,
張愛玲的奶奶是李鴻章的長女,嫁給張家做三姨太。
李鴻章嫁女,陪嫁數量驚人,
位於上海的「張家公館」就是當時的嫁妝之一,
後來也就是張愛玲出生的地方。
張愛玲的奶奶生有一子一女。
這「一子」便是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
這「一女」叫張茂淵,便是張愛玲的姑姑。
張廷重七歲便沒有了父親,
從小寵溺慣了,一副滿清遺少的樣子,
內秀,靦腆,完全是一副紈絝子弟的破敗相,
整日的在院子里背手踱步的背四書五經,
後來大清滅亡,因所學無所施展,竟沉迷於鴉片。
張廷重妻子黃素瓊,雖然也出身官宦世家,
受五四運動的影響,渴望自由與平等的西式家庭氛圍,
可見,迂腐的張廷重不是她理想的夫君。
冬去春來,在1920年9月30日,
在上海的張家公館,黃素瓊為張家誕下一女,取名張瑛,
改名字是在她小學入學的時候,
母親覺得「張瑛」發音嗡嗡嗡的不夠響亮,改作張愛玲。
封建遺毒害死人啊,
張愛玲有個大伯早夭無後,
她生下來就名義上過繼給了這位死去的大伯,
喊自己的父母為叔叔嬸嬸。
人生就像一粒種子,
落根的那片土壤就已經決定了生長的高度,
張愛玲落根於封建大家庭陰鬱的深宅大院,
加上墮落沉淪的父親和心高氣傲的母親,
註定了張愛玲要有一個多舛的童年。
02
(張愛玲與弟弟張子靜)
1922年張廷重在天津謀了一份秘書的職位,
兩歲的張愛玲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搬家,
在天津,張愛玲度過了他一生之中最安穩的童年時光。
母親黃素瓊固執的認為兒子可以繼承祖業,
而女兒長大了必須自食其力,
她把大把的精力花在教育張愛玲身上,
是母親為張愛玲開啟了智慧大門。
張愛玲出生的次年,弟弟張子靜也出生了。
張廷重並沒有因為兩個孩子的出生有所改變,
仍舊沉迷於裊裊的鴉片煙霧中和青樓的美夢裡。
黃素瓊不恥於丈夫的行為,兩個人漸行漸遠。
張茂淵同樣憎惡哥哥張廷重的腐化墮落,
因此黃素瓊倒與這個小姑子張茂淵相處得十分融洽。
日積月累,黃素瓊要離開的念頭愈來愈強烈。
機會終於來了,張茂淵要出國留學。
小姑子年幼需要照顧,成了黃素瓊一同出國的理由,
此時張廷重生活的主要內容便是抽大煙和出入花街柳巷,
對於黃素瓊的出國倒也歡喜贊成。
1925年,黃素瓊拋下了四歲的張愛玲和三歲的張子靜,
毅然決然的離開了浮華敗落、死氣沉沉的深宅大院。
追求自由的黃素瓊一到歐洲,
便迫不及待地把束縛過的小腳塞進高跟鞋裡,
變成了手捧高腳杯的歐洲貴婦人。
03
(張愛玲與表姐弟在一起,中)
1928年,張廷重因為失去靠山丟了鐵飯碗,
只得又搬回了上海,
張愛玲在天津的幸福童年在她八歲時嘎然而止。
這一年,在歐洲呆了三年的黃素瓊從歐洲返回了上海,
遊學經歷帶給她的是西方現代的思想認知和生活方式。
看到丈夫依舊沉醉在裊裊的鴉片煙中無法自拔,
黃素瓊咬牙做出了最終的決定:離婚。
離婚後,黃素瓊搬出自己的東西住進了赫德路公寓,
張茂淵因看不慣哥哥的墮落,
也從家裡搬出來了,同嫂子黃素瓊住在一起。
父母離婚了,張愛玲的童年也隨之結束了,
她變得愈發的敏感、愈加的多疑和內斂,
無助的她已經不能在父母懷裡流淚了,
更多的時候只能當著姑姑的面哭。
人生而具備為人父母的本性,
卻未必具有教育子女的能力。
或許,父母不幸的婚姻如同一個魔咒,
成了張愛玲孤獨一生的開端吧。
張廷重終究不是一個能耐得住寂寞的人。
1934年,張廷重再婚迎娶了孫用蕃,便是張愛玲的後母。
這孫用蕃與張廷重倒是很般配,都是前清遺少,
又都喜歡整日的斜卧在床榻上吞雲吐霧,
完全不顧裊裊烏煙外那個十四歲少女厭惡的眼神。
孫用蕃的進門加速了張家的衰敗,
1948年,他倆賣掉了在上海的最後一處房產,
搬去了江蘇路一間只有14平米的房子里,
廚衛設施都得與同樓的十幾戶人家共用。
"自助者天助之,自棄者天棄之"
誰也不曾想到,
一個是大清帝國重臣李鴻章的外孫,
一個是國民政府總理孫寶琦的女兒,
以驚人的速度淪落到了如此地步,
富貴時縱然銷魂盪魄,醒來時不過黃粱一夢。
04
(張愛玲與父親和弟弟合影)
十四歲的張愛玲做夢也想不到小說中才出現的後母,
結結實實的應驗在自己身上。
從此,張愛玲在她出生的這個「張家公館」里,
開始了一段陰鬱而苦難的日子。
自尊敏感的張愛玲在後母的言行里,
感受到的不只是委屈,還有痛。
有一天的晚飯,
父親因一點小事大發脾氣,打了張子靜一記耳光,
弟弟習以為常似的,繼續埋頭吃飯,
張愛玲卻大大震撼,心頭冰涼,
委屈和憤恨的淚水悉數掉到了碗里,
後母孫用蕃奚落道:又不是打你,你哭什麼?
張愛玲無法忍受後母的尖酸和刻薄,
央求父親讓她去姑姑和母親那裡住幾天。
兩個星期後,張愛玲從母親與姑姑住處回了家,
孫用蕃就問:怎麼走的時候也不跟我說一聲?
張愛玲說:我跟父親說過了。
後母勃然大怒:對父親說了?你眼裡哪裡還有我?
脆脆的一記耳光就落到了張愛玲的臉上,
張愛玲要反撲,被僕人給拉住了。
「她打我,她打我」孫用蕃一路叫囂著跑上了樓。
父親一把揪住張愛玲,不問青紅皂白就是一頓打。
該來的遲早會來的,
厄運就像小時候回家衚衕口的那條狗,躲都躲不掉。
一天上午張愛玲練琴,
把煙床上打盹的張廷重和孫用蕃吵醒了,
張廷重二話不說就把張愛玲打的死去活來,
孫用蕃登時覺得機會來了,
慫恿張廷重把張愛玲關了起來。
張愛玲被關在樓下的一間空房裡,
由兩個僕人看著,不許跟任何人見面。
張愛玲用腳踹著鐵門,
想著她與父親的緣分就此盡了,
經常壓抑不住委屈就哭了起來。
終日的鬱悶加上營養不良,張愛玲病倒了,很重。
父親與後母商量好了,堅決不給她請醫生,也不給她用藥。
傭人何干看不下去了,
對張廷重說,她死了你也是要背上惡父的罵名的。
為了自己的聲譽,
他開始背著孫用蕃給張愛玲用消炎藥,
張愛玲竟也奇蹟般的痊癒了。
張愛玲經歷了這一劫,對活下去越發的渴望。
她決定逃出去。
趁著兩個看守換班的空檔,張愛玲摸到鐵門邊,
拔出了門栓,然後閃身奔了出去,
站在空曠的大街上,她回望囚禁自己的那幢房子,
這幢她出生的豪宅帶給她的磨難終於畫上了句號,
她知道,她再也不會回來了。
此生,張愛玲再也沒有回到父親身邊,
以至於在父親去世時想見她一面,都被張愛玲拒絕了。
05
(黃素瓊,張愛玲母親)
逃出牢籠,張愛玲能去的只是母親和姑姑的住處了。
在母親這裡依舊是冷嘲熱諷,
「都是因為你,我沒錢去茶樓,沒有錢買新衣服」
錢這玩意終究成了母女感情之間的攪局者。
敏感細膩的張愛玲陷入了深深的自責:
也許不該過來拖累媽媽的。
後來在張子靜也從父親那裡逃出來投奔母親時,
母親直接坦言自己生活已經很困難了,
何況根據離婚協議姐弟二人本應由父親負責。
張愛玲立即幫著弟弟求情,但不成,
最終還不得不看著弟弟的背影落寞的離去。
張愛玲忍受著母親的陰陽怪氣在捱日子。
易中天說過這麼一句話:
一個人有了獨立的財產,才能有獨立的人格,
每次向母親伸手要錢都讓張愛玲有莫名的罪惡感,
她說,能夠愛一個人愛到問他拿零用錢的程度,都是嚴格的考驗。
張愛玲素來是一個自尊要強的人,
她開始計划下一場的逃離。
06
(張茂淵,張愛玲姑姑)
這時的張愛玲十六七歲,
已經由黃氏小學畢業,進入了聖瑪利亞女校學習。
她幾乎把自己封閉起來,
生活得卑微而孤寂,跟誰都玩不到一塊去,
她把大把的時間花在國文和寫作上,
文章不斷的在校刊上發表。
雖然偶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稚嫩味道,
但文筆滿顯老練和滄桑,
難掩一個早熟少女的經世情懷,
追根溯源,這大概是不幸童年的苦澀果實吧。
有心人天不負,18歲那年,
張愛玲獲得了倫敦大學入學考試遠東區的第一名。
命運的捉弄如同夏日的連陰雨,
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
由於二戰爆發,張愛玲倫敦大學入學通知成了一張廢紙。
幸好倫敦大學的入學成績在香港大學也是有效的,
在19歲這年,張愛玲來到了香港大學,
終於實現了人生的第二次逃離。
母親和姑姑擔心張愛玲第一次出遠門,
便安排了香港的李開弟作為接應。
這李開弟是姑姑張茂淵的初戀,
兩人在開往英國的船上認識並墜入愛河,
後來李開弟結婚了,新娘不是張茂淵。
張茂淵悠悠的一句「今生等不到,我等來生」
這一等就是半個世紀,
五十二年後李開弟妻子病故,
張茂淵終究如願,與李開弟攜手走進了婚姻殿堂,
這一年張茂淵78歲。
07
(張愛玲香港大學學生證)
李開弟開車將張愛玲送到了香港大學校區,
這一次張愛玲徹底的自由了,
但也不得不一個人獨自面對脫離父母所面臨的困境,
第一個難題就是錢。
在香港大學,張愛玲是人人皆知的貧困生,
學校里只有她沒有鋼筆,只能用蘸筆,
一瓶墨水隨身帶來帶去,非常醒目。
她從不去參加舞會,
因為沒有多餘的錢購置裙子和皮鞋。
於是,她只有努力學習獲得獎學金。
她的每門課程都能得第一名,
港大文科的兩項獎學金都被張愛玲一人斬獲。
同學們大多厭嫌張愛玲的貧窮和清高,
把她孤立在港大圈子之外。
好在,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張愛玲遇到了她一生最要好的朋友:炎櫻。
炎櫻也來自上海,兩人有很多共同的愛好。
兩人一起逛街,一起畫畫。
要我說,炎櫻是張愛玲在港大的最大收穫,
即使後來不常見面,
炎櫻也一直活躍在張愛玲的生命里。
後來張愛玲的兩次婚姻,炎櫻也都是見證人。
張愛玲理想是海外求學,離父母越遠越好,
但生活並沒有在她預設的軌道上前進,
1941年12月日本進攻香港,香港隨即淪陷。
張愛玲三年的大學生活嘎然而止。
如同一隻剛要飛翔就折斷翅膀的鳥,
張愛玲帶著被戰爭打破的夢想,
和炎櫻回到了她以為再也不會回來的上海。
此時張愛玲的母親已經去了印度,
此後的十年,張愛玲同姑姑一同租住在愛丁頓公寓里。
張愛玲剛回上海,姑姑給她接風吃的是蔥油餅。
姑姑解釋到:我現在就吃蔥油餅,省事。
張愛玲心裡明白,姑姑是真的沒錢。
為了解決生計問題,
張愛玲開始向報社投稿,從此踏入了文壇。
《紫羅蘭》《琉璃瓦》《連環套》相繼發表,
張愛玲在寫作上很快登峰造極,瞬間紅遍上海,
法國文學家盧梭說過:
逆境是一所完全自修自悟的大學磨難,
對於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墳墓,
而對於強者卻是生髮壯志的泥土。
不可置否,童年的悲戚沒有帶給張愛玲幸福的人生,
卻帶給了她寫作的養料,
張愛玲文筆細膩優雅的深處藏著些許無奈和滄桑。
無論如何,張愛玲還是成名了,獨立了,
張愛玲在《傳奇》里這樣說到:
「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張愛玲紅遍上海這年,才24歲。
08
(年輕時候的張愛玲與胡蘭成)
也是在這一年,
24歲的張愛玲迎來了她的第一次桃花劫,
胡蘭成在張愛玲的生命里毫無徵兆的出現了。
胡蘭成委身於汪精衛,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文化漢奸。
張愛玲為什麼會選擇他?
與其說毫無政治立場的張愛玲遇到了胡蘭成,
倒不如說是張愛玲遇到了她渴望已久的被理解。
一個冬日,胡蘭成在南京的家中看一本雜誌,
這一期雜誌上有張愛玲的一篇小說《封鎖》。
胡蘭成一讀再讀,張愛玲三個字深深的烙在了他腦子裡,
他想,他一定要認識她,
看來一場邂逅不可避免。
1944年2月,胡蘭成離開南京回到上海,
他一下火車拋開自己的妻子女兒不見,
徑直找到了張愛玲的住處。
首次登門,並未如願的見到張愛玲,
張愛玲不喜陌生人拜訪,讓姑姑把他擋在了門外。
胡蘭成留了字條,上面留有自己的名字和電話。
初次見面,是在胡蘭成家的客廳里。
胡蘭成風流倜儻,滔滔不絕,
他的成熟與才情一下子就震住了張愛玲。
正如張愛玲所說:
見了他,
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
但她心裡是喜歡的,
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那天他們聊了五個小時,
張愛玲說,「因為相知,所以懂得」。
他們之間沒有經過躲躲閃閃的預熱,
幾乎是一開始就進入了熱戀階段。
第二天胡蘭成回訪,
他們的交談依舊是愉快的,
彼此都有相見恨晚的之意。
這個38歲的男人回到家的當晚,
激情澎湃,賦詩一首,書信一封,
評張愛玲的人與文,一下子就切中了張愛玲的軟肋。
在經歷了這麼多年落寞和苦難之後,
張愛玲覺得她等到了她要等的人。
1944年4月,張愛玲在她的散文《愛》里這樣寫到: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
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
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
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
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張愛玲幸福了,姑姑張茂淵開始擔心了,
覺得張愛玲與胡蘭成交往有兩處不妥,
一是胡蘭成與日本人親近,背景污濁,
二是胡蘭成已有妻室家小。
張愛玲回應說:這人是懂我的。
「懂我」是張愛玲一生的春藥,
想要獲得她的愛情,勢必先懂她。
張愛玲有句名言:
因為愛過,所以慈悲,
因為懂得,所以寬容。
她對懂她的胡蘭成污濁的背景閉上了一隻眼,
他們無暇顧及旁人的目光,還是執手走到了一處。
1944年8月,胡蘭成與第二任妻子提出了離婚。
擔心時局變動,胡蘭成與張愛玲的婚姻,
沒有走法律程序,也沒有任何儀式,
只有一紙婚書,以及好友炎櫻在場為證。
這張婚書,是張愛玲和胡蘭成合寫而成的。
張愛玲提筆寫到:
胡蘭成與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
胡蘭成提筆在後面寫到:
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09
(張愛玲和姑姑住處,愛丁頓公寓,今上海常德路195號常德公寓)
婚後的一段時間,兩個人相處的極為融洽,
就這樣,張愛玲迎來了她的第一段靜好的婚姻,
但並不安穩。
1944年底,日軍在中國的侵略漸現頹勢,
胡蘭成奉命調任武漢,開始了與張愛玲長期的分居。
新婚就要分離,兩人鴻雁傳書,你儂我儂,
遠在上海的張愛玲這樣寫道:
聽到一些事,
明明是不相干的,
也會在心中拐好幾個彎想到你。
在那個炮火連天,
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裡,
風流成性的胡蘭成也要排遣內心的惶恐,
於是出軌了,與護士小周同居了。
這個春節,胡蘭成沒有回上海,陪小周在武漢過年。
胡蘭成大抵把婚約上的「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蘸著辣醬吃掉了。
張愛玲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一切的繁華熱鬧已經成為過去了,沒有我的份了」
張愛玲曾對胡蘭成說:
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
亦不至尋短見,亦不能再愛別人,
我將只是枯萎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胡蘭成的末日終於來了。
胡蘭成隱姓埋名去了浙江的鄉下,
在這裡他又遇到了一個女人,范秀美。
戰爭給人帶來的惶恐是巨大的,
有了范秀美,胡蘭成恍惚間有了家的穩定感,
兩人終於做了露水鴛鴦,以夫妻相稱。
1946年,張愛玲幾經輾轉來到溫州看望胡蘭成,
看到的是胡蘭成與范秀美的親昵之態,
張愛玲頓時心生惆悵,明白自己已是局外人。
她讓胡蘭成做出選擇,
胡蘭成說:
你與我結婚時,婚貼上寫著現世安穩,
我現在的安穩,難道你不給我?
第二天,在漫天的細雨中,
張愛玲失望的離開了溫州。
她對胡蘭成說:
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了的。
再後來,國民政府發布《處置漢奸條例草案》,
胡蘭成赫然在列,他如驚弓之鳥,
輾轉杭州、紹興、諸暨,一直逃亡在路上,
胡蘭成逃到上海,落腳張愛玲住處。
第二天清晨,胡蘭成去張愛玲的床前道別,
張愛玲雙手抱住他,淚水連連,
哽咽許久,只道出了一句「蘭成」。
這是兩人的最後一面。
張愛玲有句名言:
愛情猶如一場奢華的盛宴,
每每盛裝出席,結果卻總是滿杯狼羈。
與胡蘭成的這段感情,從炙熱到決絕,
張愛玲猜的到開始,卻猜不到結局。
她無法想到,在胡蘭成一生八個女人當中,
她與胡蘭成的四年對他而言也許只是曇花一現,
而對張愛玲來說卻是窮盡了她所有情感,
漠然回首,恍如隔世。
10
沉重的一頁翻過去了,
張愛玲遇到了他生命里又一個重要的人:桑狐。
《傾城之戀》拍成電影公演,獲得了莫大的成功,
沉寂很久的張愛玲迎來了轟轟烈烈的電影時代,
作為導演的桑狐決定要與張愛玲合作。
在桑狐身上張愛玲能找到她想要的安穩。
張愛玲素來對長相漂亮的男人不信任,
桑狐偏偏就帥的過份。
要我說,張愛玲對桑狐的感情有些孩子式溺愛,
她把這個男人慣著,寵著。
由於跟胡蘭成的瓜葛,張愛玲也成了文化漢奸,
怕對桑狐有不好的影響,
張愛玲極度遷就桑狐內心的忌諱,
和他一起對外掩飾他們之間的關係。
張愛玲開始變得在意自己的容貌,
她把臉浸在冷水裡讓皮膚緊緻,
為的是桑狐見到她時的開心。
倘若幾天沒有見到桑狐,就整日家心不在焉。
張愛玲在《小團圓》里這樣寫道:
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
寧願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
大抵就是在描寫等心上人不來的酸意。
但感情這東西猶如杯子里的水,
開頭是熱的,喝著喝著就涼了。
許是對張愛玲的文化漢奸的身份有所芥蒂,
桑狐在這段感情里走的很勉強。
張愛玲發現兩個月沒有月事,懷疑自己懷孕了,
桑狐言不由衷的說:那也沒有什麼,就宣布唄。
張愛玲聽著他勉為其難的話,有些艱難的說:
我覺得我們這樣的開頭太凄慘了。
後來張愛玲到醫院做了詳細檢查,發現沒有懷孕,
桑狐如釋重負,難掩倖免的喜悅。
這次之後,他打算全身而退了,
他要趕緊結婚,不能讓張愛玲毀了大好前程。
後來,桑狐娶了一個文藝圈之外的女子。
張愛玲本以為遇到了懂她的人,
她把自己低到塵埃里卻並未如願的開出花來。
隔年,張愛玲去了香港,
餘生,兩人再也沒有見過面。
11
終於迎來了解放,
中華民族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1951年,全國不遺餘力的改造知識分子的思想遺留問題,
尤其是對「願為漢奸妾」的張愛玲,
好在,張愛玲還是一個「可以改造的人」。
張愛玲受邀參加上海市第一屆文藝代表大會,
這是她一生唯一一次參加這樣正式的會議。
各路作家身穿中山裝,
在台上慷慨陳詞:要革除舊我,重塑新我,
只有張愛玲一襲旗袍,安靜的坐在後排的角落裡。
每種植物都有自己的性格,
倘若把水仙植在沙漠里,是萬萬活不了的。
張愛玲在政治運動不斷的上海也是活不了的,
她素來喜歡西洋甜點的氤氳氣息,
喜歡紙醉金迷有情調的上海。
張愛玲無法委屈內心而刻意的改變,
我們也無法想像套在中山裝里的是怎樣的一個張愛玲。
面對上海出現的新鮮空氣,她感到呼吸不過來,
不忍見破壞,所以離開,
張愛玲決定離開「還沒有離開就開始想念的上海」
1952年7月,張愛玲離開了上海,去了香港。
即使在香港,張愛玲仍舊每日的提心弔膽,
她說「走的愈遠愈好」。
1955年的秋天,張愛玲又離開香港,乘坐郵輪遠赴美國。
她在信中如是寫到:
和上次離開香港的快樂剛好相反,
一想到終究還是要離開,就眼淚汪汪起來。
張愛玲凄惶無助的心情展露無疑。
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12
(張愛玲與賴雅)
張愛玲到美國之後就直奔紐約,與已在美國的炎櫻會面。
起初,張愛玲借住在炎櫻的家裡,
後來,她申請到麥克道威爾文藝營暫住。
1956年3月13日,在文藝營的大廳里,
張愛玲遇見了此生最後一位人生伴侶,賴雅。
那天張愛玲斜倚在角落的沙發里看雜誌,
賴雅注意到了這個鬱鬱寡歡、不太合群的東方女子,
兩人的談話是從賴雅舉著高腳杯搭訕張愛玲開始的。
他們認識的那年,張愛玲36歲,賴雅65歲。
賴雅也是一個作家,彼時離異,有一個女兒。
張愛玲為什麼會選擇一個離異的老頭?
如果說因為張愛玲初來乍到,為的是在美國的生存,
純屬扯淡,
賴雅骨子裡不是一個安分的人,
一有稿費收入就四處各地的流浪,
經濟窘迫的他也不得不輾轉於各個免費的文藝營,
怎麼會有經濟能力養活張愛玲?
劇作家廖一梅說過一句話:
在我們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
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無疑,賴雅是了解張愛玲的。
他們經常在別人熟睡之後還在攜手散步,
儼然已經成了熱戀的情侶,形影不離。
作家在文藝營的逗留時間是有規定的,
到期之後賴雅去了紐約北部的耶多文藝營,
張愛玲暫住在一位營友的家裡。
後來,張愛玲懷孕了,
這是她人生中唯一做母親的機會。
賴雅深情的向張愛玲求婚,但堅決不要孩子。
他已經65歲了,身體不佳,也沒有固定的住所和收入。
迫於顛沛流離的現狀,張愛玲聽從了賴雅的要求。
我無意揣測這個孩子出生會給張愛玲的晚年帶來什麼,
但仍舊為張愛玲當年的無奈扼腕嘆息。
1956年8月14日,賴雅與張愛玲在紐約舉行了婚禮,
炎櫻在場,她是張愛玲兩次婚姻的見證人。
張愛玲的甜蜜時光在異國他鄉就此開啟,雖然短暫。
1956年10月,新婚的熱度還在,賴雅中風了。
那年的聖誕節,張愛玲許下新年最大的願望:
賴雅身體康健,給自己一個安穩的現世。
次年年底,賴雅身體逐漸康復,竟也能夠出遠門了。
居美期間,張愛玲尋找寫作靈感去了一次香港和台灣,
其餘時間她一直陪在賴雅身邊,
他們或輾轉於各個文藝營,或租住在公寓里,
雖居無定所、生活瑣碎,但不乏幸福。
晚年的賴雅大小便失禁,只能卧在床上,
直到1967年,賴雅最終還是永別了張愛玲。
這年,張愛玲47歲,在餘下的近30年人生里,
張愛玲始終一個人孤獨的生活,
直至離世,都以賴雅夫人的身份自居。
賴雅的離開,讓張愛玲陷入了自我封閉的孤寂狀態,
在餘生里,張愛玲一直在做減法,
把生命里冗餘的東西刪除刪除再刪除,
她只想過的簡單,安靜的活好自己。
她不再創作,只是把以前的作品反覆的修改,
她只吃中國餐館送的外賣,
卻從不與送餐人員見面,
直到確定送餐人員走了很久,才開門拿餐。
她斷了跟最好朋友炎櫻的聯繫,
她不告訴親朋好友她的電話,
擔心根據電話號碼尋到她的住址。
晚年的張愛玲築了一堵厚厚的牆,把自己圈了起來。
更甚至在她後三十年里幾乎沒有照片留世,
唯一的一張,是她離世的前一年,
台灣的一個獎項,她無法前行,
寄去了一張照片,是存世的最後一張。
生命是一段旅程,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
一路走來,漸漸發現,那些真正心智成熟的人,
懂得釋懷,不讓自己沉浸在回憶里,
懂得與過去做個了斷,是種勇氣,更是一種智慧。
13
(張愛玲晚年,留世最後一張照片)
晚年的張愛玲生活在洛杉磯,
大街上,你能看到一個中國老太太在各個汽車旅館流浪,
她已經習慣了頻繁搬家的狀態,
甚至在搬家過程中弄丟了證件,成了黑戶。
最後張愛玲住進了洛杉磯的一家公寓,房間號是206,
這家公寓在林式同家附近。
林式同是一個商人,受朋友委託對張愛玲多有照顧。
1995年9月8日,
林式同接到警察署的電話,說張女士已經去世了。
下午三點,林式同攜帶醫囑趕到張愛玲的住所,
看到她身穿赭紅色旗袍,安靜的躺在一張行軍床上,
保暖的日光燈還在旁邊亮著。
林式同在她的回憶里寫到:
她要馬上火葬,不要人看到遺體。
除了房東、警察、我和殯儀館的執行人員,
沒有任何人看過她的遺容,也沒有照相。
9月19日,張愛玲遺體在洛杉磯火化,
沒有儀式,也沒有親人。
9月30日,也是張愛玲出生的日子,
這天上午,林式同和朋友帶著她的骨灰來到海上,
關掉馬達,默哀,對骨灰三鞠躬,念祭文,
林式同沉默了一會,開始拋灑骨灰,
一時間,汽笛長鳴,潮水涌動,
張愛玲長眠在太平洋里……
14
張愛玲凋謝了。
走的乾淨利索,怕麻煩的張愛玲沒有給任何人添麻煩,
甚至把證件碼的整整齊齊的,準備給進門的警察。
她的離開,果斷而決絕,
就像當年離開父母,離開胡蘭成,離開上海一樣。
林語堂先生說,
人生如夢,一齣戲演的如何,
只有在幕落時才可以下斷語。
我們回顧張愛玲的一生,
父母離異,早早的實現了人生獨立,
丈夫出軌,決絕的選擇離開,
拋棄親友,遠赴他國異鄉,
嫁了外國老頭,卻不得終了,
很多人覺得張愛玲這一生過的太慘了,
要我說,他們只看到了張愛玲的凄慘,
沒有看到張愛玲的絢爛。
中國人的一生大多是活給別人看的,
而張愛玲是活給自己的,
自由和尊嚴是她堅守的底線。
那年她的母親從英國回來,
張愛玲把稿費換成小金條給母親送去,
並說:你以前為我花了那麼多,現在還你了。
與其說張愛玲絕情,倒不如說她活得自我,
沒有人沒有事能束縛她,包括她的父母。
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活在別人的標準里,
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
我們為什麼活的痛苦?
大抵逃不過一個「不得已」
我們總想,
不這樣做同事會不會埋怨我,
不這樣做愛人會不會不理我,
不這樣做父母會不會生氣,
這些問題統統不在張愛玲的思考範圍內,
她活的隨心所欲,忠於自己的靈魂。
要我說,人生苦短,至少要為自己活一次,
活的跟別人不一樣。
-END-
徵稿
[稿件要求]:文章要把一個人生平講述完整,通過他的故事傳達一種處世態度,一種生活思想、一種人生觀念、一種為人之道。為世人借鑒。
[標題標準]:1、標題格式要「人物+觀點」;
2、觀點要獨到(反常理,有道理)
[字數標準]:6K-8K字為宜(不少於5K,不多於1W)。


TAG:四毛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