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的最上源」——白浮泉
歷史上的昌平是一座水脈久、水資豐、水源眾的京華古城。《康熙順天府志》贊昌平山川形勝:「山似陣雲,水如天塹。」在眾多水源中,位於今龍山之麓的白浮泉,就在中國運河史上久負盛名,千百年來不僅折射著昌平城市的文明,也見證了北京漕運的變遷。
白浮泉遺址 京報網記者張寧攝
白浮泉屬溫榆河水系,位於東沙河畔龍山之麓。東沙河古稱天壽山水,龍山則在不同史籍和時期,又名神山、龍泉山、龍王山、鳳凰山、白浮山諸名。泉因山名,故歷史上的白浮泉也就有了神山泉、神仙泉、龍王泉、龍泉等眾多名稱。白浮泉的水齡,不知幾千年之久。在元代以前,它始終是一條靜水流深、默默無聞的水源,遍考史籍不見此前有關它的任何記載。但自元初以降,白浮泉因大運河而名載史冊,從此與郭守敬、通惠河、大運河等名字緊密相聯,在北京水源史乃至中國水利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
修復後的白浮泉遺址吐水龍頭 京報網記者張寧攝
大運河綿延千里,終點在北京城,最上源是白浮泉。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忽必烈命郭守敬自「昌平縣白浮村引神山泉」,修白浮瓮山河,導西山諸水,以濟漕運,從而為通惠河的開通解決了最根本的水源問題。從此,自大運河運抵通州的百萬物資,勿需車馬挽轂,可經通惠河漕運直入京城,在歷史上留下了今積水潭「舳艫蔽水」的盛況。白浮瓮山河(又名白浮堰)與通惠河工程一樣,是元代力圖開通京師航運、破解江南漕船直入京城難題、實現中國南貨北通的一項國家系統工程,是大運河的重要水脈遺產。修築白浮瓮山河,是舊日引用京畿西北泉水規模最大的一次,是郭守敬在中國水利史上書寫的光輝一章。有專家就此指出,白浮瓮山河與通惠河的開通,標誌著大運河的正式完成,也標誌著元大都的最終建成。從此,靜水流深的白浮泉在歷史上有了「京閘壩之源」「通惠壩河之源」「通惠河源」等譽稱。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開創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侯仁之先生進一步指出,白浮泉是「大運河的最上源」;是大都城「前所未有的新水源」;「昌平沿山一帶多有流泉,其為利之溥與歷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關者,首推白浮泉。」
大運河白浮泉遺址石牌 京報網記者張寧攝
自永樂七年(1409),明成祖正式擇定昌平為皇陵重地後,陵域引水便成為禁忌。就這樣,從至元三十年(1293)竣工至明代初期廢棄,為京城漕運做出了近120年貢獻的白浮泉,走下了中國運河史的舞台。然而,由於白浮水源的棄用,通惠河的漕運功能大大降低,以致於明朝前期的百餘年間經大運河運抵通州的貨物,不得不恢復了主要依靠陸路運輸進京的方式,「每歲自張家灣舍舟,車轉至都下」。由此可見白浮泉對於京城漕運的重要價值。時至今天,郭守敬修築白浮瓮山河所積累的水利經驗,仍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上世紀六十年代新開之京密引水渠,自白浮泉而下直至昆明湖,即循郭守敬所築白浮瓮山河故道。
白浮泉遺址九龍池石牌 京報網記者張寧攝
白浮泉雖然走下了歷史舞台,但給今天的人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人文遺存。白浮泉及龍山地區曾經是北京首處西周甲骨文的發現地、元代兩都之戰的古戰場、北京唯一一座「都龍王廟」的所在地,在歷史上還曾建有龍泉寺、白衣庵、甘露亭、觀音洞、九龍池等多處古迹,可惜大多今已不存遺迹。
建於龍山頂的都龍王廟 京報網記者張寧攝
上世紀五十年代,龍山為市一商局系統買下作為內部機構使用。近幾年,該系統將龍山建為度假村。
今年9月,在市領導的關注下,昌平區正式啟動歷史文化地標建設和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項目。目前,大運河源頭風貌再現、永安古城歷史文化展示等首批九個推進項目已經確定。
都龍王廟內修復的壁畫 京報網記者張寧攝
目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已逐步明晰。今年年底,昌平區將制定完成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和五年行動計劃,每年年初還將制定年度摺子工程。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昌平將按照「一泉三廟一樓、兩山兩水兩村」的構想,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再現「龍泉漱玉」景觀,保護都龍王廟、修繕龍泉禪寺、重建白衣庵、恢復古戲樓。同步對化庄村進行棚戶區改造,對白浮村進行有機更新,加強周邊環境整治。同時,打造白浮瓮山河(京密引水渠)文化景觀帶,改造兩岸道路、整治河岸兩側環境,加強龍山、白浮泉、都龍王廟、白浮瓮山河歷史傳承研究,對沿線文物古迹進行標識;依託大運河源頭、白浮瓮山河的水文化歷史資源,建設水文化博物館。
目前,正在推進白浮泉遺址騰退工作,龍山度假村將整建制移交區政府,文物修繕工程將同時啟動。此後將推進白浮泉遺址、都龍王廟修繕工程,啟動龍泉禪寺整治修繕和白衣庵、古戲樓復建。(李 曄)


※南口最大生態休閑公園落成
※姑娘們,別心疼那個拿不出彩禮的小夥子
※北京城南現存420歲老梨樹 主人每天與老伴輪流看護
※這個最熱愛中國的國家 不僅有美景還有美食!
※首顆太陽能衛星發射60年 將繼續在軌道遊盪數百年
TAG:騰訊大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