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米芾,你写字不要太嗨啊?

米芾,你写字不要太嗨啊?

“蜀素”

为北宋时四川所造之精良丝绸织物

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

有名为邵子中之人

将一段蜀素装裱成卷,

以待名家留下墨宝,

因此丝绸织品纹罗粗糙,

滞涩难写,

邵家传之三代

竟无人敢问津

▲(宋)米芾《蜀素帖》27.8cm×270.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直至北宋元祐三年八月

米芾受时任湖州(浙江吴兴)郡守的林希之邀

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

此时,林才拿出收藏廿载之蜀素,

请米芾题写

米芾当仁不让书写自作八首诗

于是才有传世千载的《蜀素帖》。

《蜀素帖》局部节选

此书法点画细劲而不失谨严,结体规整而不失烂漫,正因此,故技法难就,世人嗟叹。

今天,【墨池学院】

请来一位经验丰富、技法精湛的老师

——张利

从米芾生平及《蜀素帖》的风格、笔法、章法三个大的方面

进行解读和示范

使爱好者能够对米芾《蜀素帖》入脑、入心、入手

并通过一段时间的临习和领悟进行初步的创作

从而达到登堂入室的目的

张利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先后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中获奖、入展40余次。2006年荣获“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

一、中国书协主办展览获奖情况: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

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银奖;

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展佳联奖;

“羲之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

“皖北煤电杯”全国大赛优秀奖。

二、中国书协主办展览入展:

全国第六、七、八、九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六、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全国第三届新人新作展,

全国一、二、三届行草书大展,

全国第二、三届正书大展,

全国一、三、四届扇面书法展,

全国首届大字书法艺术展,

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

全国第三届书法百家精品展,

全国首届行书大展,

全国首届草书大展,

世界华人书画展,

全国“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

庆祝建国55周年全国青年国庆书画展,

十四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法交流展,

“龙岗杯”国际书法大赛,

“冼夫人”奖全国书法大赛,

纪念老子诞辰2587年全国书法大展,

纪念傅山诞辰400年全国书法大展,

中国书协会员百人精品展,

“邓石如”奖全国书法展,

中国书协千人工程书法展览,

中国书协五百人精品展览,

中国书协会员百人精品展,

全国第二届册页展,

全国第二届手卷展,

敦煌艺术节全国书画小品展,

敦煌杯全国书法大赛,

1998兰亭奖牡丹杯新人奖,

第二届全国职工艺术节书法美术作品展。

张利作品

闲剪窗烛临古帖,净焚心香慕先贤。

临帖小记

张利

临摹古人的经典之作,从传统碑帖中汲取精华,是书家从艺为书、需要用一生来修炼的基本功,看似简单的临帖,实则奥秘无穷。今于此期集近日所临片纸呈之读者,从中可窥一斑。

时下,处于展览大背景下的书法创作,不乏 “不法古”而以当今流行时尚为追捧元素的所谓书家,追求形式美以吸引眼球,失去传统书法的纯粹与静谧,多了些许浮躁与功利的气息,以致难有大雅之美、少有大雅之作。而临帖如灯塔,可复归传统,从中感受古人经典之作的笔锋笔势、章法结构,又能磨练性情,沉静心胸。任何人拿起毛笔来都能写字,但能不能写好,关键在临帖。临古代经典,学古人技法,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明代书家王铎五十后仍是以“一日临书,一日应索请”为训,坚持一日临帖,一日创作,以此来保持自己对传统书法的驾驭能力。可以说,古往今来临帖几乎成为真正书家们的共识,通过临帖把基础打牢固,才能求得变通,否则便是纸上谈兵,无果而终。

初学书法,择帖子为重。学习者因人而异,应因好择取,譬如饮食,喜好便可多餐,也助于消化。但也有其基本遵循原则。首先不能盲目乱临,古代流传下来的碑帖纷繁复杂,要临优秀的、经典的碑帖。其次是尽量选择墨迹本或精良的拓本。再者,初学者以获取基本技法和基本规则为目标,所以要临经典的、个性不要太强的法帖。对于已经掌握一定技法后的人来说,法帖便不再是描摹的对象,而相当于一个能触发创作灵感的激发点,引发书家的创作欲望,使他不至于还跟在法帖后边,亦步亦趋。这时候,在选帖上便可灵活应对,随心所欲一些。对于有经验的书家来说,风韵神采和格调成为其追求的最高境界,技法纯熟的他们也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自己喜好的法帖来临,都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临习碑帖学以致用最关键。吴昌硕所言“今人但奢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一语破的。他阐释了书法临帖的最终目的,即贯通古今、学以致用。临摹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如何将临摹过程中学到的技法、章法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去,才是最终所要达到的效果。有些人临帖临摹得很好,但是自己创作的时候完全不能将临帖时学到的技法运用其中,究其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三:其一,对所临法帖的规律研究不够;其二,临帖方法不正确;其三,没有真正理解临帖的意义。如有的人将《兰亭》临上百遍,但从他的创作中丝毫看不到一点临摹的影子。同时,临帖要入进去,还要能出来,学习古人用笔、用墨、章法等,然后还要能将所学很好地和自己日后的创作相结合,不能入进去出不来”。学书法要多看名碑名帖, “察之者尚精”,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如姜夔所说:“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 此外,不仅要对其技法进行临摹,还要了解书家的生平、作品创作年代、创作情镜,全方位把握作品的内涵和精髓。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一座大宝库,它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持续发展提高的丰厚资源。古之大家莫不在学习优秀传统上下大工夫。宋朝的米芾,早期被讥为“集古字”,后取众家之长,创立米氏书风,雄恃千古。明朝董其昌,终其一生都在强调“入古”,并认为当时好多人诸种恶习,都是临古不足所致—-“今人朝学执笔,夕已勒石,余深鄙之”、“余学书三十年,不敢谓入古三昧”、“此余已丑所临也,今又十年矣,笔法似昔,未有增长,不知何年得入古人之室”。但“入古”不是泥古不化,须“入古”又能“见我”,“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临古要学会读帖,就是展古人法书于几案,或张之于壁间,朝夕谛观,心领神会。先与古人接上气,再下笔临写,临完张之于壁,再慢慢比对、反复揣摩。不读不能从精神气韵方面领略古人的风神韵致,灿然神采。而不实临则不能细致入微的把握古代大家在点画笔法,字形构造,行气流走和章法经营的精妙之处。俗语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书要熟精思,写字亦是如此。

课程安排:

第一节 生平及风格溯源、《蜀素帖》的特点

2017年11月12日 19:00

本节课程从米芾的生平入手,分析《蜀素帖》的风格特征,了解和把握其风格的源流。

米芾的生平造就了他的癫狂,加之其与众不同的癖好和学书过程,形成了他由“集古字”到“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刷字”气象。《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此帖初以行楷,后则飞动洒脱,神采超逸,”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如“狮子捉象,全力赴之”。

第二节 《蜀素帖》的笔法、结构

2017年11月19日 19:00

本节课将着重对米芾的笔法,米芾“刷字”与“八面出锋”的独特技巧与特征做一个详细的解析与示范。

《蜀素帖》笔法、结字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俊秀丰颀,风姿翩翩,随意布势,自然率真。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凝练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虚实相生的点画结构、跌宕起伏的节奏、巧妙的留白交互交织,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从中窥探其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笔法和结构—-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

第三节 章法特点到简单创作

2017年11月26日 19:00

本节课程重点分析《蜀素帖》章法特点与构成,讲述《蜀素帖》风格创作中技巧与元素,并结合其“集古字”推及如何进行初步创作。

《蜀素帖》用墨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通过讲解得到领悟,并示范、指导爱好者如何在临习的基础上进行《蜀素帖》风格的初步创作,探索少字到多字,从易入难、由简到繁的秘籍和要领。

报名与详情见海报上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芾 的精彩文章:

書法 ,中國人最美的信仰鄧石如書法《心經》欣賞參悟
讀帖|宋四家法書之 米芾「道味帖」
北宋畫家米芾的傳奇故事
米芾《苕溪詩》點畫技巧分析
原創 米芾的這幅字潦草放縱,有失往日水準!

TAG:米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