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最佳天文圖片10.2-10.8
2017 年 10 月 2 日
彗星與星團
影像提供與版權:Damian Peach
說明:二個不尋常光斑在著名的昴宿星團附近移動。這些每一晚只偏移一點點的光斑,其實是我們太陽系內圍的彗星,恰好通過遠在光年之遙的恆星前方。位在影像左緣的是彗星C/2017 O1ASAS-SN,它是一團蒸發中寬達數公里的冰塊,擁有主要受碳泛綠輻射渲染的氣體彗發。而在彗星ASAS-SN1的右下方,可見到一道短短的彗尾。位在影像中央附近的是彗星C/2015 ER61 PanSTARRS,它除了也是一大團蒸發中的冰塊之外,右側更帶著一道相當長的彗尾。影像右上角的昴宿星團,是一個由照亮鄰近反射塵埃的泛藍亮星聚成的疏散星團。這幅攝於2星期前的影像是如此深邃,所以整個視野里到處都是絲縷狀的星際塵埃。昴宿星團是肉眼可見的天體,不過要透過雙筒望遠鏡才看得到這二顆彗星。
2017 年 10 月 3 日
鄰近恆星北落師門的冰環
影像提供:ALMA (ESO/NAOJ/NRAO), M. MacGregor; NASA/ESA Hubble, P. Kalas; B. Saxton (NRAO/AUI/NSF)
說明:北落師門的周圍,怎會有一個龐大的冰環呢?這顆距離約25光年,在夜空中輕易可見的有趣恆星,周圍至少環拱著一顆名為魚神星的行星和數個塵埃內環。不過,更有趣的卻是發現在20年前,一個具有不尋常鮮明內側邊界的外環。上面這幅主題影像,是由阿塔卡馬毫米波陣列(ALMA)最近拍攝的完整及前所未見清晰的外環影像(粉紅色),及渲染成藍色的哈伯太空望遠鏡北落師系統影像疊合而成。目前最可信的理論指出,這道環是冰彗星和微行星(可進一步聚成行星的天體)大規模劇烈互撞的產物,而環的邊界,則是由不可見的行星之重力所造成的。如果這個假說為真,任何北落師門系統的內行星,可能會不斷受到大型流星和彗星的撞擊,類似我們的行星系統,在40億年前經歷過的,稱為晚期重轟擊的劇烈撞擊事件。(Fomalhaut 北落師門; Dagon 魚神星)
2017 年 10 月 4 日
赫歇爾望遠鏡拍攝的靈魂星雲紅外光影像
影像提供與授權:ESA, Herschel Space Obs., NASA, JPL-Caltech
說明:衣索比亞皇后的靈魂孕育著許多恆星。在希臘神話里,她(卡西歐佩亞)是遠古時期統治上尼羅河區域的國王之愛慕虛榮妻子。所以更準確地說,在仙后座方向,有個稱為靈魂星雲的大型恆星形成區,其內有數個疏散星團、一個名為W5的大型無線電波源、與一些由年輕大質量恆星之恆星風所吹出的大型泡泡狀空穴。位在6500光年之外的靈魂星雲,直徑約有100光年,經常與鄰近的天體心臟星雲(IC 1805)合影。這張無比清晰的主題影像,是在上個月,由軌道上的赫歇爾太空望遠鏡攝於數個紅外光波段。(Cassiopeia 卡西歐佩亞、仙后座)
2017 年 10 月 5 日
冥王星的刀片狀原野
影像提供:NASA, Johns Hopkins Univ./APL,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說明:這幅攝於新視野號太空船2015年7月飛越的影像,呈現了遙遠冥王星刀片狀原野的特寫。這片具有奇特紋理的鋸齒狀原野,非常接近冥王星的赤道,主要是由大小和摩天大樓相近的甲烷冰所構成。這些投射出暗影的高聳刀鋒狀山脊,看來是因升華而形成的。在冥王星較溫暖的地質年代裡,經由這種過程中,凝結的甲烷冰並沒有溶化成液體,而是直接變成甲烷氣體。在地球的安地斯山高原上,升華的過程造就了許多直豎的刀片狀冰層;這種名為扁尖冰柱(penitentes)的刀片狀結構,是由水冰所構成,高度至多只有數米。
2017 年 10 月 6 日
火星的全球性極光
影像提供:MAVEN, LASP, University of Colorado, NASA
說明:上個月的一個強大太陽事件,在火星觸發了強烈的全球性極光。太陽風暴前(左)及後(右)的投影圖,顯示火星極光造成的紫外輻射,和火星軌道上的MAVEN探測船先前偵測到的極光輻射相較,突然增加了超過25倍。上右帶著日耀蛾眉亮弧的影像,建構自MAVEN探測船的紫外光成像光譜儀之數據,然後以紫色階投影到火星的夜面,以模擬當天在那個時間點的觀測。在火星上,太陽風暴會造成全球性的極光,因為火星不像地球,並沒有強大的全球性磁場可將高能帶粒子引導到極區。太陽風暴期間在火星表面上,危險的輻射強度會是好奇號火星車先前量測值的2倍。MAVEN探測船目前正在研究,火星是否因為缺乏全球性磁場,而失去所擁有的大氣。
2017 年 10 月 7 日
暴龍與全食日
影像提供與版權:Fred Espenak (MrEclipse.com)
說明:我們生活在能夠看到日全食的年代,因為有時候,月亮的視大小剛好遮住了日盤。不過,月亮正緩慢的離地球遠去,在潮汐產生的阻力之作用下,月亮的距離每年大約會增加3.8公分。所以再過6億年,月盤會小到無法完全遮掩太陽;屆時從我們美麗的地球看出去,至多只能見到一圈火環拱著小小的月亮剪影,形成了日環食景觀。想當然耳,在1億年前月亮離地球較近,因此看起也較大。所以在恐龍生活的年代,會較常出現日全食。上面影像,呈現了美國.懷俄明州.凱士伯學院.泰德地質博物館前的暴龍塑像,與現代日全食的合影。一部放置在恐龍下方的自動相機,在8月21日的美國日食期間拍下了這張照片。
2017 年 10 月 8日
分子雲巴納德68
影像提供:FORS Team, 8.2-meter VLT Antu, ESO
說明:恆星都上那兒去了?這種以往認為是天空之洞的結構,現在天文學家知道它是一個暗分子雲。在這個分子雲中,緻密的塵埃和分子氣體幾乎完全吸收了背景恆星所發出的可見光。這類星雲詭異幽暗的環境,更讓分子雲內部成為宇宙最寒冷和最孤寂的區域。上面這張照片里,位在蛇夫座方向的巴納德68,是最著名的暗星雲之一。這團星雲的中心完全看不到恆星,顯示它離我們不遠,而量測也指出巴納德68離我們大約5百光年遠,寬度則在半光年左右。像巴納德68這種分子雲是如何形成的,目前還不清楚,但確知的是,它們是新恆星的可能誕生地。而研究也指出,巴納德68可能會塌縮形成新恆星系統。在紅外光波段可以透視這個星雲。
由星友空間網從成大物理分站繁體翻譯,感謝星友空間網的翻譯。


TAG:零度星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