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書法到底有多美——黑白兩色,經過千年凝練與沉澱,愈久彌香

書法到底有多美——黑白兩色,經過千年凝練與沉澱,愈久彌香

一張柔和的宣紙,一片飄動的白雲,在白雲上舞動的是松的魂靈,還有千年歷史的回聲。

一幅書法展開了,靈動的文字間似乎有編鐘的餘音嫋嫋傳來,沒法不讓人想起悠悠的歷史。漢家長衣寬袖的文人雅士們,居廟堂之高的官吏們,多少辭賦與奏摺,多少檄文與頌歌,摩肩接踵一路走來,都被歷史的風塵淹沒了,倒是那個喜歡放鵝睡在東床的王羲之音容猶在,留下千古佳話。

趙叔孺 楷書七言聯

灑金紙本對聯

165x37cm.x25.5平尺

趙叔孺是個全才,金石書畫樣樣皆通。趙氏書法,不拘一格,所寫小篆楹聯條幅,珠圓玉潤,令人喜愛。他平時訓誡學生和子侄輩,臨摹古跡書畫,要形似,也要得其神韻,最好能自運機杼,顯出嶄新面目。趙叔孺著文不多,詩詞更是罕見,但在畫軸中偶有絕句題詠,頗具閒情逸致。

書寫本來是一種工具,可是文字一旦成為書法就化蛹成蝶,蝶變成仙,成就了一生的華美。不知是誰把毛筆比喻成蠟燭送給他的情人,輕輕地歌:送給你一隻狼毫吧,不曾點燃的蠟燭也不會熄滅。是啊!毛筆,未曾點燃的蠟燭,把書法連同中國文化的歷史照耀得燦爛輝煌。

張伯英書法紙本 鏡片

68x36cm2.2平尺

張伯英(1871-1949),字勺圃、一字少溥,譜名啟讓、別署雲龍山民、榆庄老農,晚號東涯老人、老勺、勺叟。室名遠山樓,小來禽館。徐州銅山區人,清代光緒朝時舉人。書法家、金石鑒賞家、詩人、學者。出身於徐州望族,兄弟四人(分別是張伯英、張仲警、張叔庚、張季遵)。

譚澤闓 楷書七言聯

紙本對聯

130x32cm.x23.7平尺(每幅)

譚澤闓湖南茶陵人。近代書法家。字祖同,號瓶齋,室名天隨閣,譚延闓之弟。善書法,工行楷,師法翁同龢、何紹基、錢灃,上溯顏真卿。氣格雄偉壯健,力度剛強,善榜書。取法顏真卿,兼工漢隸。又善詩,能畫。民國時南京「國民政府」牌匾即為其所書。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每一幅書法都經歷了千般磨礪,萬種付出。傳說王羲之七歲開始練習書法,每天書寫完畢,就在家中的水池裡清洗筆硯,日久天長,整池水竟然染成了墨色,這就是今天人們在紹興看到的墨池。「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道出了一代書聖成功的艱辛歷程。

許承堯 隸書七言聯黃晉祺 楷書詩詞

紙本 鏡心 對聯片

127x41cm4.7平尺

許承堯一生刻意為詩,造詣深湛,其詩「初學長吉、義山,繼乃由韓入杜,冀窺陶、阮。於宋亦取王半山、梅聖俞、陳簡齋。明、清二代,時復旁擷。無偏嗜,故無嗜肖。」(《疑庵詩》自序)同時,他還深受龔自珍、黃遵憲的影響,主張走詩歌革命的道路。其詩思淵慮微,悲憤深廣,表現了一個知識份子在民族災難特別深重之時的愛國情懷。

無論是典藏書籍,還是碑文石刻;無論是中堂條幅,還是門楣楹聯。從三山五嶽到五湖四海,從高高的廟堂,到尋常百姓家;書法的內容或說古論今警醒世人,或傳承倫理道德教人向善,或托物言志淨化心靈。書法不僅在於外在的美,更在於妙筆生出的高尚的德操。「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不僅反映一種書法境界,更有對人生百態的領悟。這種書家的思想,一直流傳於後世,成為書法學習者初學書法的必修課,更成為儒家士大夫的一種典範。

羅復堪 行書七言聯

紙本對聯

131x31.5cm.x23.7平尺(每幅)

羅復堪,名惇,字照岩,復堪是其別號,又號敷庵,晚年另署羯蒙老人、悉檀居士。羅復堪酷愛章草之作,為了使章草一體能得到發揚光大,他畢生苦學不輟,老而彌堅,七十多歲後左臂病殘不能伸直,仍每日揮毫練墨,從不間斷。常言道:「字如其人」,羅復堪的書法筆力瘦硬,有如峻拔之蒼松,又如清臒之高士。

唐詩宋詞元曲十六令,看不完的錦山秀水春花秋月,回味不盡的鄉愁旅思離情別恨,書不盡的江山社稷家國情懷。山因書法增秀,石因書法生情,水因書法含韻。天地之間只有黑白兩色最為分明,黑白兩色,清淡素雅,質樸率真,又值得推敲,經過千年凝練與沉澱,愈久彌香。

王壽彭 行書七言聯

紙本對聯

130x29cm.x23.4平尺(每幅)

王壽彭,字次篯,濰縣西南關人,清末狀元。山東大學創始人之一。出身於城市貧民家庭。幼年在家鄉讀書,後應科舉考試,在縣、府試中名列案首。1901年鄉試中舉人。1903年僅二十七歲連捷進士第一名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入「進士館」學習法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右拾遺 的精彩文章:

嫦娥突變癩蛤蟆,八戒哭暈在人間!
大閘蟹:我討厭月亮越變越圓,因為我會紅
滿園蔬果皆成畫,一縷清香入夢來
風物——秋風吹盡 食棗如瓜

TAG:左右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