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風光攝影一定要知道的超級大誤區,如何成為更為合格的戶外攝影師?

風光攝影一定要知道的超級大誤區,如何成為更為合格的戶外攝影師?

拍風光照,總是會遇上一些困難:工作忙,沒得時間;人太多,干擾畫面;太陽大,曬得要死……

其實這些問題也很好解決:晚上再出來拍,不就行了嘛~與光線充足的白天相比,夜晚的景色別有氛圍,還可以捕捉到不同的光影色彩。只要你按照下列步驟慢慢來,就能拍出夜間的好風光啦~

1.提前踩好點

趁著白天光線足,提前選好拍攝地點。如果晚上直接去拍,肯定是又費時又費力。不僅要景美視線好,更要保證安全。好風光基本都在郊外,你得找個方便停車的地方。另外還需要注意,如果需要為了找個好拍攝角度闖入他人的院子、田地,要提前打招呼~

越是遠離城市的地方,越容易拍好自然風光。盡量避開市區的燈光,這樣才能拍出明亮的星星月亮,利用慢門拉出肉眼難以分辨的色彩影調。

2. 東西要帶齊

「身體是拍照的本錢」。一定要先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然後才能仔細思考拍出好照片。雖然現在天氣很熱,但早晚溫差還是挺大的,最好帶件外套,穿著襪子。如果是其他季節,更要注意保暖。

拍夜景,三腳架是必不可少的。拍風光,多用廣角鏡頭,您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攜帶不同的鏡頭。最好再帶一塊備用電池。

另外,自帶一些光源,利用高強度的手電筒照亮前景,幫助相機準確對焦;還可以使用 LED 燈來調整曝光,不過燈的瓦數不宜太高,同時還要注意色溫和照射角度,以免破壞畫面的整體氛圍。

3. 取景和構圖

由於環境光嚴重不足,用肉眼通過取景器看到的只有一片漆黑。您可以先通過一次長曝光試拍來確定周邊環境景物,來設計一下構圖。比如說,先用30秒的快門拍一張。即使照片還是較黑,但也比肉眼看到的亮多了,看出周邊景物的大致輪廓,再調整一下構圖。

雖然還是很黑,但至少能看到輪廓

夜間風光攝影的一大魅力就在於天空有趣的影調、顏色和雲層的紋理,每一天、每一時都不盡相同,變幻莫測卻總是會給你帶來驚喜。天上有雲的時候最漂亮,特別是經過長時間曝光拍出的雲朵飄動的照片。所以,最好多給天空留一些空間。你問我「需要多長的曝光時間」,我會告訴你,長一些~因為雲彩流動的速度並不快,而在夜間的極低環境光下又不需要擔心過曝嘛。

具有動感的雲層

外,注意把星星或月亮放在天上合適的位置,會讓夜空更美。要想讓照片抓人眼球,自然少不了一個有趣的前景。比如一座老舊的穀倉,一棵有滄桑感的枯樹,或是一條蜿蜒流淌的小溪。

前景有棵樹可以避免畫面空洞

4. 開始拍攝吧!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保證主體對焦清晰。打開手電筒照亮主體,幫助相機自動對焦。如果用手動對焦,很難保證主體非常清晰,因為光線太暗人眼看不清。或者,您也可以對焦到其他比較亮的景物上,比如地平線,遠處的一盞燈,有時候甚至可以對焦在明亮的星星上。

可以對焦在燈塔上

關於長曝光,您需要將相機設置為B門模式,通過手動控制快門開閉來自由控制曝光時間。根據具體的光線條件,快門速度一般為兩三分鐘到十五分鐘之間不等。長曝光才能拍出肉眼看不清的顏色,才能把星星和雲朵提亮。一般來說,我們都會把 ISO 調到最低的100,但由於曝光時間很長,照片可能還是會形成噪點(主要是熱噪現象)。

美麗而魔幻的極光

所以呢,前期還是盡量用 RAW 格式保存照片吧,這樣後期才有更多的調整曝光和降噪的餘地。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運用到風光攝影中,各種高端的拍攝技法、花哨的視覺特效,也逐漸開始為大眾所熟知。

長曝光、HDR、景深合成、全景拼接、堆棧......這些曾經高端的技法,已經開始走向大眾化,人人都能玩,但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新的問題:

這些技法,你真的用對了嗎?真的有必要用嗎?大家都在追捧那些熱門技法與題材,是否適合你,需要去跟風嗎?

看著確實很有逼格,但未必適合你......

今天,將為您分享4個風光攝影中最最常見的誤區,希望您能引以為戒,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誤區1:沒事就來長曝光

不少初學者,對長曝光有著特殊偏好。無論什麼光線條件,他們都喜歡裝上減光鏡,來個至少半分鐘的長曝光,然後興奮地對著拍出的照片傻樂。

「哈哈,我也能拍出這麼有逼格的長曝光照片了!」

等等!長曝光不是拿來顯擺的,它是用於在某些環境下營造氣氛的技術,並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長曝光的,曝光時間也不是越長越好的。

喀喇崑崙冰川河,20秒曝光

例如,在拍攝流動水體時,我們經常會選擇霧化或拉絲特效。前者需要30秒曝光,而後者只需要0.5秒,是不是後者的效果就沒那麼好?我看未必。

並不是只有30秒以上的才算長曝光,1/2,1/5秒其實也是長曝光。此外,也不是任何情況下都需要用到長曝光技法。

我個人認為,是否應該使用長曝光技法,應該基於自己對拍攝環境的理解,想像,再加上現場因素而決定。我們來看一個實例吧:

墨爾本企鵝島,3分鐘曝光

這是企鵝島的一組沉船殘骸。在拍攝前我了解到,這片殘骸已有百年歷史,還有一系列鬼神傳說,所以我將「神秘」作為拍攝主旨。

在我光差現場時,發現前景的石頭被潮水覆蓋至半截,日落光線側打在石頭的一面,當天的雲恰好又成瓦片狀,能拍出完美的拉絲效果;

所以,最後我決定使用 ND10,曝光3分鐘,以達到霧化水流和天空拉絲的效果嗎,最後為了彰顯神秘和年代感後期轉為黑白。

需要說明的是,大部分長曝光題材其實用不到 ND10,ND6 就足以勝任。因為,ND10 需要三分鐘以上的曝光時間,而許多精彩瞬間是不等人的。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紐西蘭南島,大圓石,0.5秒曝光

紐西蘭南島大圓石是個很受歡迎的點,這裡根據潮位的不同變化可以有多種拍法,而不是只有一味的慢門拉絲。

上圖一張0.5秒的曝光,正如我前面所說0.5秒也是一種表現拉絲狀效果的長曝光。由於現場的潮位非常適合於拉絲作為前景表現,才選擇了不同的快門速度展現動感。

那麼在潮位沒有那麼完美的情況下又該怎麼拍呢?下圖為極影團隊攝影師周遊所拍攝的一張表現圓石頭沙灘紋理作品:

這張可不是長曝光哦,但效果也同樣不錯。由此看出,在缺少相對完美的條件時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完成拍攝,而非只有長曝光一種。

相反,當我們遇到一些可遇而不可求的光線條件時,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握住關鍵元素以免浪費精彩的瞬間。

例如彩虹,耶穌光,火燒雲,佛光或是一些奇特的自然現象時需要「速戰速決」,抓住決定性瞬間,長曝光就顯得有點不合時宜了。

張掖丹霞雨後彩虹,稍縱即逝的美景建議:

小結:是否需要長曝光最終取決於攝影師有效的判斷或想像力以及對現場環境因素的考量而決定,只有經過嚴謹思考的拍攝才是王道,善用長曝光。

誤區2:一定要用三腳架

三腳架可以使用最低的 ISO,來獲取最佳畫質。可以說,風光大片幾乎都離不開三腳架。但使用三腳架,也並不是完全有利而無害的。

扛著腳架到處跑比較費力,這還是小問題。關鍵是用慣了腳架以後人會變得「懶」起來,一些出其不意的視角可能就被你錯過了;

而當你放開束縛取下相機,你的拍攝地點和視角就會有更多選擇,很可能會有全新的收穫:

紐西蘭南島米弗峽灣瀑布,手持拍攝

三腳架的用途是為了提供最大程度上的穩定性,延長曝光時間,或是或是為了後期曝光合併時利用相同機位不變的優勢而有效的對齊圖層。

而在最能出大片的戶外風光攝影領域,三腳架的地位卻頗有些尷尬。因為戶外風光攝影經常要涉及長距離徒步穿越,高海拔露營作業,以及專業攀登等。

在這些情況下首先考慮的是負重,只有相對安全輕鬆的負重才能保證進展順利,這是大前提。帶不帶三腳架,讓很多攝影師十分糾結。

不過我要說的是,不帶三腳架,也未必就一定拍不出高畫質的好片唷~

紐西蘭南島庫克雪山徒步手持拍攝

小結:量力而行,切勿養成離開三腳架就不會拍照的習慣。單日重裝徒步旅拍可以考慮不帶,除了日出日落,大部分題材都能手持正常拍攝;

長時間重裝徒步可把腳架交予背夫或駝隊攜帶;帶了腳架也不要沒事就拿出來,老老實實安全趕路才是正道。

誤區3:只在「黃金時間」拍

日出日落時光線最柔和,被稱為「黃金時間」。晚霞中的火燒雲就更不必說了,是出大片的最佳時機。有的攝友甚至非要等到這個時間段才拍攝。

我也知道這時候出片最好,我也巴不得天天滿天紅霞,但日程安排沒法等太久,天氣也不歸我控制,糾結於黃金時間只會錯過更多拍攝計劃。

實際上,並不是只有在最佳條件下才能出片的。陰鬱的天氣其實也別有一番風味,充滿了變化和特殊的氛圍感,頗具衝擊力。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水壩

巴基斯坦某雪峰,徒步手持拍攝

還有很多題材的風光並不一定適合於黃金光比拍攝,例如瀑布。

拍攝瀑布時我們往往會選擇在特定的光照範圍內拍攝,這些光照條件出現的時間通常也都不在日出日落,而是正午或白天的某一時段。

此外,第三種情況在非黃金光比時可選擇性的拍攝一些適合後期轉黑白的題材以提高出片率,特別適用於長期戶外徒步攀登。

下午一點的光線正好打在我想要的樹梢位置

巴基斯坦喬戈里峰正午拍攝,後期轉黑白

小結:既拍則安,多嘗試一些其他光線風格攝影創作,鼓勵越是看到極端天氣越出門拍攝。當然,要注意安全和器材防水~

誤區4:迷信「熱門拍攝地」

經常看攝影和旅遊雜誌的攝友們,都會知道不少熱門的「最佳拍攝地點」,認為「去那兒就能拍出好片」,於是一窩蜂地扎堆過去。

看到「開往春天的列車」好,就全都跑到居庸關鐵路沿線猛拍,把火車都逼停了;聽說紐西蘭美,又都往那邊跑,弄得機票都漲價了......

問題是,這樣真的有意義嗎?熱門拍攝地,就一定能出大片嗎?就拿這張紐西蘭的標誌性風光來說吧:

紐西蘭風光地標式象徵——瓦納卡樹

這張照片,你可能看著會覺得「挺不錯的」,但如果你看到一大堆構圖視角90%吻合,取景構圖幾乎完全相同的照片,就不會再覺得這景色美了。

我不是說不能去「追熱點」,只是讓大家別盲目跟風。美景不只有這麼一處;同一片美景,機位也不是只有那麼一個。

優秀的攝影人,一定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思考,即使去到萬人拍遍的機位,也要力圖拍出一些有新意的東西。

舉個例子,同樣是迎客松,同樣的機位,你也可以拍出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中規中矩的「普通版」迎客松

柔焦特效,特殊光線的迎客松

我不反對去追熱點,也不反對在經典機位使用經典構圖,因為模仿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高效的模仿是從中學習到利弊而加以改良;我反對的是只模仿,不改進。

如果你的照片乍一看都不錯,可大部分都只是照搬前人拍過的機位和構圖和後期風格,每張都似曾相識,這種模仿已經失去了藝術最根本的獨特性。

其實大部分都只是機械化的效仿前人拍過的機位和構圖,甚至是後期風格。這樣喪失獨立性的模仿某種意義已經失去了藝術最本質的獨特性。

這兩張拍攝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的瀑布,無論在 google 還是 500px 上搜索都會出現幾乎相同的兩三種構圖和視角.

最初我也拍了相似的照片,可反覆探索後我發現了其它元素,再通過我個人的理解從而拍攝到了有別於大眾的照片。

小結:嘗試避開熱門風光拍攝地,盡量用自己的思維見解拍攝,哪怕在反覆的錯誤里摸爬滾打從而建立自己的拍攝體系。

總結

以上4類是目前風光攝影普遍存在的誤區現象,還有很多細微的技術以及理念誤區未曾提及,例如後期濫用HDR和柔焦等。

避免這些誤區的發生根本上是對風光攝影思想的轉變。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有時候我們要學會跳出框外,切勿被所謂的條條框框限制發揮。

如何成為更為合格的戶外攝影師

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中,大自然就好似一個巨大的創意寶庫,無數畫家、詩人以及攝影師都會從中汲取源源不竭的創意靈感,並創作出數不勝數的偉大藝術作品。

不過,對於攝影藝術來說它又似乎與其他藝術形式有所不同,因為無論曾經拍攝過多少次,攝影師總還是能夠在相同的拍攝地點發現並記錄下新的東西。只需一點耐心、幾分獨特的視角,以及一些好運氣,戶外攝影師們就完全有能力在按下快門後將我們帶入到一個神奇的世界中,當然在這之前,我們還是要首先掌握幾個要點以便能夠成為一個更加合格的戶外攝影師。

1、追尋最美的光線

儘管在一些人眼中光就是光,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但對於一個攝影師來說,這一觀點卻並不成立。在一天當中的不同時刻,光線往往擁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和特點」,而只有了解並能夠掌握光線變化及特性的人才能激發出大自然最美麗的一面。

通常情況下,戶外攝影師們喜歡根據光線的不同將拍攝環境分成以下幾大類,其中包括清晨的柔光時刻、正午的強光時刻、多雲及陰天時刻、黃金時刻以及藍色時刻。無論哪種光線條件,皆有其獨特的魅力。

不過,大部分攝影師還是最為鍾愛黃金時刻和藍色時刻,此時正值日落時分光線最為柔和,且此時拍攝出的影像往往擁有更為生動的色彩及反差表現。此外,這兩個時刻也是最適合進行剪影拍攝的時間段。

2、通過增加前景加強縱深感

不要認為風光攝影就只能在畫面中呈現名山大川,適時地在構圖時加入人物或交通工具等物體作為前景,不僅能夠為影像帶來更強的縱深感,而且還可以令原本可能稍顯乏味的風景照煥發出不一樣的生機。

除此之外,這些元素還能夠起到引導觀看者實現及呈現對比效果的作用。

3、靈活使用各種自然及人造倒影

如果你是一個剛剛接觸戶外攝影的攝影愛好者,那麼你可能會在拍攝過程中忽略倒影的重要性。

無論是像是湖面倒影這樣的自然倒影,還是通過人造物體如窗戶、鏡子所產生的倒影,若是能夠恰如其分地應用於風光攝影當中,都將會為你的作品增光添彩。

舉個例子,為了在畫面中引入倒影,有些戶外風光攝影師甚至會將汽車停在特定的位置,然後從汽車的反光鏡中拍攝景物。至於自然環境中的倒影,如果你足夠幸運恰巧遇到平靜的水面,上下對稱的自然景觀將會很有視覺衝擊力。

4、換個角度看世界

不得不說人類就是一種擁有如此習慣的生物,我們總是喜歡去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舒適區,一旦找到就不願再尋求新的突破與挑戰,以至於最後被束縛其中而喪失原本的創造力。

而對於攝影師而言,這一條也同樣適用,我們會習慣性地以一種角度去看世界。為了重燃創意的火花,作為戶外攝影師我們也不應該忘記要不斷嘗試並變換視角,並且增強作品的多樣性,為此有時我們甚至要不惜弄髒衣服而趴在地上以低角度進行拍攝、或是將對焦點放置在遠景上從而虛化前景。

一旦在開始拍攝前學會尋找與以往不同的表現方式,你就會發現面對相同的景物你總是能夠比別人看到更多。

5、別忘了看看相機包外還有什麼

如果你是一個典型的旅行攝影師,你可能會有一套自己比較常用的器材放在相機包中,每次外出拍攝都會帶上它們。

若事實真是如此,下次出門前可以嘗試攜帶一些不同的裝備,看看在相機包之外還有哪些器材能夠使用。例如裝上一個魚眼鏡頭或是超廣角鏡頭,亦或是帶上三腳架嘗試長曝拍攝。對於戶外攝影師的一大樂趣就是通過變換器材來進行更多富有創意的拍攝。

6、適時來點人造光也是不錯的選擇

儘管自然的光線條件對於拍攝風景來說尤為重要,但也千萬不要因此而束手束腳,天剛黑下來就準備打烊收工了。

此時若是還意猶未盡,不妨拿出手邊的閃光燈或是頭燈這種能夠照明的工具,用人造光線來為自然景物補光。最理想的狀態是能有一個親密的朋友作為助手幫你打光,這樣拍攝就更加事半功倍了。

7、從夜空中汲取靈感

即便沒有貴人相助幫忙打光,日落後的夜空仍然能夠提供給我們巨大的創作空間,銀河、星空甚至是極光,夜空的絢爛多姿相較白日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些攝影師喜歡使用大光圈廣角鏡頭和三角架,並且推高機身ISO來捕捉星河燦爛,有些則傾向於降低ISO用儘可能低的快門速度來呈現星軌的魅力。無論傾向於拍攝哪種題材,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儘可能遠離城市以此將光污染降至最低,除此之外,拍攝夜空對於攝影師自身技術和器材的要求也要比白天更加苛刻。

當然,如果實在難以避免光污染,在日落後到天黑前這段時間內拍攝色彩絢麗的天空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內容綜合極影AdventureX及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手機攝影旅遊 的精彩文章:

拍風光的時候,你喜歡用橫幅還是豎幅?豎幅到底有什麼優勢,看完這篇包你會…
換個角度看世界,5大低角度攝影技巧,拍出4個優勢大片!

TAG:手機攝影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