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冰河世紀真的像好萊塢動畫電影中描繪的那樣嗎?

冰河世紀真的像好萊塢動畫電影中描繪的那樣嗎?

距今1萬多年前,我們居住的地球還與今天面貌大為不同。當時氣候寒冷,北半球高緯度的許多地區都覆蓋著厚厚的冰層,海平面比今天低了上百米。

冰河時代極盛時期,由於冰面增加,太陽的大部分熱量都被反射了,這導致了冰河現象日益嚴重,最終地球成為了雪球。

就在這樣一個寒冷的世界中,曾經生存著最為壯觀的哺乳動物群,那是離我們最近的巨獸時代!

在古生物當中,冰河世紀的古獸有著僅次於恐龍的知名度和曝光率,它們代表了哺乳動物進化的巔峰,其中很多成員都是龐然大物。

有趣的是,冰河世紀的許多動物與今天的動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們有的是親兄弟,有的是遠房表親,這為古生物學家研究和復原冰期古獸的生活提供了間接的資料。

《冰河世紀-史前動物全揭秘(第2版)》不同於普通的古生物科普作品,該書的構架採用了縱向、橫向相結合的視角,在介紹不同動物時,既會闡述它們演化、滅絕的來龍去脈,也會把它們放到當時的生態系統中,分析它們所處的生態位置。除此之外,該書還介紹了不同大陸自新生代以來地質和氣候的變化,動物群落的演替與交流,以及冰河時代人類的簡要演化歷程。

本文重點介紹冰河時期歐亞大陸的動物。其他大洲的動物將在後期的讀書心得中分別介紹。

從人類文明的角度看,亞洲、歐洲顯然是兩個大洲。但在自然地理上,亞歐兩洲數千萬年來就是同一塊大陸。這塊大陸的歷史,離不開兩位南方來客——曾是南半球「岡瓦納古陸」組成部分的非洲大陸和印度次大陸。

印度次大陸從白堊紀就開始獨自向北漂移,在距今約5000萬年前終於迎頭撞上亞洲,由此誕生了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由於兩個板塊仍在相互擠壓,它們也不斷「長高」,逐漸成為近10億年來全球最宏偉的山脈和高原。這個過程改變了整個亞洲的大氣環流,中亞地區越來越寒冷乾旱,而東亞、東南亞則形成了島弧與季風。與此同時,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西部也越挨越近,古老的「特提斯海」一點點閉合,阿爾卑斯山脈開始在南歐隆起。

從距今300多萬年前的晚上新世至今,喜馬拉雅山脈進入快速抬升期,長高了大約2000米!愈來愈濃的寒意籠罩著青藏高原,大型動物們紛紛外遷,它們在此磨練出的抗旱耐寒能力將在不久後的更新世展現價值,披毛犀和岩羊便是其中翹楚。而在亞歐大陸另一端,愈發峰巒雄偉的阿爾卑斯山脈也成為歐洲冰河時代的地質見證。

冰河時期的貓科動物,和現今的大型貓科動物(虎、獅、豹)相比,一大特徵是犬齒更發達。例如鋸齒虎和巨頦虎。

(1)鋸齒虎

歐亞草原常見的的食肉目貓科動物,生活在距今500萬年前~1萬年前。亞歐大陸的似鋸齒虎(H.crenatidens)、闊齒鋸齒虎(H.latidens)和非洲的哈達爾鋸齒虎(H.hadarensis),除了捕食幼象,它們可能連幼犀甚至成年犀類都不會放過。

鋸齒虎頭骨狹長,上犬齒比較短粗,臼齒較弱不適合嚼骨頭。

在上新世、早更新世的草原上,鋸齒虎的生態位可能相當於今天的獅子。

冰河時代開始後,鋸齒虎開始逐漸衰落。距今約150萬年前,它們首先在非洲消失;從距今數十萬年前的中更新世起,亞歐大陸的鋸齒虎化石也逐漸稀少,最後的化石發現於歐洲的北海海底,那裡在2.8萬年前還是平原。

(2)巨頦虎

生存時期:晚中新世至中更新世(距今700萬年前~50萬年前)

巨頦虎屬於大名鼎鼎的劍齒虎家族,是劍齒虎中體型較小的一類,1824年由法國古生物學大師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定名。巨頦虎的個頭和今天的豹、美洲豹差不多,但沒有豹的流線型體態。它們軀幹較短,脖子卻特別長,並附著大量肌肉;前肢、前爪幾乎和獅子一樣粗大,尾巴則如同猞猁一樣短小。巨頦虎最醒目的特徵,是長而側扁的上犬齒。這對犬齒突出嘴外,下頜還延伸出「頦葉」加以保護,下犬齒則弱小得多。

巨頦虎復原圖如下:

巨頦虎的上犬齒長度可達17厘米,下頜還伸出「護葉」對其進行保護,下犬齒卻很小。

從人類化石顱骨上的痕迹推測,包括藍田人、「北京人」在內的直立人,在冰河時代可能曾被巨頦虎捕食。

冰河時期歐亞大陸的植食動物的典型代表是猛獁象和披毛犀。

(1)猛獁象

生存時期:更新世(距今260萬年前~1萬年前,在弗蘭格爾島倖存到3700年前)

體型特徵:體型高大,身披長毛,前肢較長,肩部和頭骨高高隆起,長牙強烈彎曲。

時至今日,在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的凍土地帶,雨雪沖刷後仍時常會露出猛獁象的巨大象牙。

我國內蒙古、黑龍江出土的「松花江猛獁」,如今已被確認和草原猛獁是同一個物種,肩高近4米。與真猛獁相比,草原猛獁的背部比較平緩。

在西伯利亞的凍土中,迄今仍埋藏著數以萬計的猛獁象遺骸,其中許多是迅速陷入泥沼而死的,因此遺體得以被完整保存。除了開採象牙以保護現代非洲象,科學家們對這些猛獁遺骸還有更大的野心:利用這些遺骸上保存的DNA,克隆出活生生的猛獁象!畢竟,這些遺骸不僅有保存了皮膚、肌肉組織的「木乃伊」,有些凍屍內還保存了清晰可見的器官,甚至液態的血液,這看起來比克隆恐龍靠譜多了。

許多猛獁象遺體看似保存完好,但內部細胞組織已經嚴重破損,而且即便西伯利亞的嚴寒也無法完全阻止DNA降解。

(2)披毛犀

生存時期: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晚期(距今370萬年前~1萬年前)

體型特徵:體型類似於今天的犀牛,其腦袋上長有兩個角,身上披著厚厚的長毛

博物館中復原的披毛犀模型

披毛犀腦袋上的大鼻角,它的主要功能不是戰鬥而是鏟雪。

披毛犀的生存時間較長,直到距今1萬年前才滅絕,因此被稱為「最後的更新世犀牛」。關於披毛犀的滅絕有很多原因,主流觀點認為和人類的活動有關。身體壯碩、毛厚肉多的披毛犀是非常容易找到的獵物,使用武器的原始人繪製的披毛犀形象,這也說明披毛犀是當時人類的主要獵物。除了人類獵殺,環境改變也是導致披毛犀滅絕的重要原因。無論什麼原因,披毛犀最終還是滅絕了,不過與它有著很近親緣關係的蘇門答臘犀今天仍然生活在地球上,但是數量岌岌可危。與其惋惜消失的北方犀牛,我們倒不如投入更多的精力保護現存的犀牛。

冰河時期亞歐大陸典型的靈長目動物是巨猿。

巨猿生存時期:晚中新世至更新世(距今630萬年前~30萬年前)

生存地點:亞洲東南部亞熱帶和熱帶森林

拉塞爾·肖漢與他製作的步氏巨猿復原像。實際上,巨猿很少像這樣直立身體。

復原後的步氏巨猿頭骨模型(右)與大猩猩(中)、現代人(左)的頭骨模型大小對比。

在演化中,巨猿呈現了明顯的大型化趨勢。距今630萬年前出現的巨型巨猿只有步氏巨猿的一半大,而距今100萬年前的步氏巨猿化石也比距今40萬年前~30萬年前的同類要小些。正當巨猿的體型趨於極致時,卻離滅絕越來越近。

根據對牙齒化石的化學分析,步氏巨猿生活在茂密的亞熱帶、熱帶森林中,取食竹子、樹葉、草類和果實。由於身軀沉重,成年巨猿的行走方式很可能類似大猩猩,用手指、後腳掌共同支撐體重,只能偶爾直立起身子。

動畫電影《冰河世紀4》中的海盜船船長Gutt就是一隻步氏巨猿,雖然樣子有點像大猩猩,但沒有大猩猩的犬齒,而是滿口板牙。

今天的神農架冬季經常大雪封山,真正的原始森林也所剩無幾,不具備巨猿或大型靈長類的生存條件。

時至今日,在世界的一些角落仍有「野人」等類人生物出沒的傳說;而對「野人」真面目的猜想,地攤科普經常提到的一種就是「巨猿說」。實際上,巨猿不僅比傳說中的「野人」個頭大得多,而且不適合直立行走,與目擊報告中的「野人」形象相去甚遠。即便巨猿僥倖存活至今,短短30萬年間也不可能演化成「野人」的樣子。此外,傳說中「大腳怪」生活的北美溫帶森林、「雪人」出沒的喜馬拉雅山麓,都遠離巨猿化石的分布區。哪怕真的曾有過酷似人類的「野人」,也和巨猿毫無關係,它們早就塵封在化石之中了。

本人下期讀書心得預告——《冰河世紀-史前動物全揭秘》之美洲大陸,敬請關注。

(文:賈國強)

感謝您抽出·來閱讀此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英讀書會sq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我們的人均讀書量會遠遠低於猶太民族?
輕斷食,不僅改變飲食習慣,也改造你的心智
工作讓女人更有魅力

TAG:精英讀書會s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