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佛事展的正確打開方式!
廈門佛事展
10月12日,第十二屆中國廈門國際佛事用品(秋季)展覽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序幕,吸引了國內外大量的遊客前來觀賞。但有些遊客對佛教文化不太了解,再加上會場面積之大,展覽內容之廣,遊覽時彷彿置身雲里霧裡,不知所措。
在佛事展期間,還將同期舉辦國際茶產業博覽會和國際素食養生展覽會。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小編根據三大展會整理了一些相關小知識,希望對您的觀賞體驗有所幫助。
佛教藝術包括哪些
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佛教藝術,蘊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寺塔、石窟、佛畫、藏經、版刻、金石文物、佛教文學(變文、寶卷等)。其中佛像的門類有金蝶像、鑄像、雕像、塑像、瓷像、繡像、泥陶像等。中國佛教藝術的審美價值和歷史功能,正逐漸被現代人所欣賞和理解。
佛教造像的由來
佛教造像,始自印度貴霜時代的犍陀羅,而後在印度各地不斷完善,並傳向東南亞各國和中國,再從中國傳入朝鮮半島,最後傳至日本。在佛教傳播的過程中,造像隨各地域的風格幾經變遷,而中華思想在佛像雕刻上的體現尤為突出。
佛教與茶的淵源
佛教自漢朝傳入我國以來,便與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茶的歷史及文化雋永而深沉,其中蘊含著道德、倫理、宗教、藝術等諸方面的人文理念。因此,飲茶不單純是為了解渴,它已經升華為人們對某種精神境界的追求。飲茶可使我們輕鬆寧靜,滌除凡塵之雜念,佛教也是為了滌凈心靈之凡塵,以求得明心見性,了脫生死。所以,佛教與茶有著某種精神的契合。
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
1、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與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
2、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
3、佛教為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
素食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素食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相傳西漢時期的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為素食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北魏的《齊民要術》中專列了素食一章,介紹了11種素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素食譜。元明清三代,素食的發展愈加繁榮。清代的《素食說略》中就記述了200多種素食。
為什麼要吃素
素食者並非單純地不吃肉,除了有考慮不殺生的原因外,終極的目標是「修心」。素食是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態度、人生觀念,代表了前衛的綠色思想,亦是回歸傳統的飲食方法,是通過飲食修行,讓自己身心合一,甚至與自然共融。近幾年來素食已經逐漸成為符合時代潮流的生活方式。
編輯:果如 責任編輯:王穎
﹀
﹀
﹀
長按讚賞菩薩小編


※菩薩電台Vol.26 陝西省宗教事務局李曉建副局長一行訪問中國佛教協會
※養立法師在「莫斯科絲路經貿人文交流對話」的主旨發言
※山東嘉祥法雲講寺傳授第三屆在家菩薩戒法會
※你和時代之間,缺了一種信仰?
TAG:菩薩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