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下)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下)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 (下)

《圖畫見聞志》郭若虛4

丁謙晉陵義興人,工畫竹,兼善寫蔬果。寇忠愍家有寫生《蔥》一軸,上有李後主題「丁謙」二字,非凡格也(此畫今歸王晉卿都尉家)。

何遇,江南人,善畫林石、屋木。學慕衛賢,深得其趣。

陸晃,嘉禾人,善畫田家人物。意思疏野,落筆成像,不預構思。故所傳捲軸或為絕品,或為末品也。

施璘,京兆藍田人,工畫竹,有生意。

禪月大師貫休,婺州蘭溪人,道行文章外,尤工小筆。嘗睹所畫水墨羅漢,雲是休公入定觀羅漢真容後寫之,故悉是梵相,形骨古怪。其真本在預章西山雲堂院供養。於今郡將迎請祈雨,無不應驗(休公有詩集行於世,兼善書,謂之姜體,以其俗姓姜也)。

僧楚安,蜀人,善畫山水,點綴甚細。每畫一扇,《上安姑蘇台》或《滕王閣》,千山萬水,盡在目前。今蜀中扇面印版,是其遺範(仁顯云:「筆蹤細碎,全虧六法,非大手高格也」)。

僧傳古大師,四明人,善畫龍水,得名於世(《敘論卷》中已述)。皇建院有所畫屏風見存。弟子岳闍黎,受學於師,其品次之。

僧智蘊,河南人,工畫佛像、人物。學深曹體。雒中天宮寺講堂有《毗盧像》,廣愛寺有《定光佛》,福先寺有《三災變相》數壁。周祖時進《舞鍾馗圖》,賜紫衣。

僧德符,善畫松柏,氣韻蕭灑。曾於相國寺灌頂院廳壁畫一松一柏,觀者如市,賢士大夫留題凡百餘篇。其為時推重如此。已上各有圖軸傳於世。

卷三

仁宗皇帝,天資穎悟,聖藝神奇。遇興援毫,超逾庶品。伏聞齊國獻穆大長公主喪明之始,上親畫《龍樹菩薩》,命待詔傳模鏤板印施。聖心仁孝,又非愚臣所能稱頌。若虛舊有家藏御畫《御馬》一匹,其毛赭,白玉銜勒,上有宸翰題云:「慶曆四年七月十四日御畫」,兼有押字印寶。後因伯父內藏借觀,不日赴杭鈐之任,既久假而不歸,居無何,伯父終於任所。此寶遂歸伯母表兄張湍少列,今不復可見,為終身之痛(兼曾見張文懿家有《小猿》一軸,仍聞禁中有《天王菩薩像》)。

太上游心,難可與臣下並列,故尊之卷首。

紀藝中

(聖朝建隆元年後,至熙寧七年,總一百五十八人)

王公士大夫,依仁遊藝,臻乎<至刃>極(校,汲本作「極至」)者一十三人。

燕恭肅王 嘉王 李後主 燕肅

武宗元 劉永年 郭忠恕 王士元

宋道 宋迪 文同 郭元方

董源

燕恭肅王,位尊磐石,名重戚藩。天縱多能,精於像物。嘗觀所畫《鶴竹》、《雪毛丹頂》,傳警露之姿;《翠葉霜筠》,盡含煙之態。亦嘗自朽《十六羅漢》,令蜀人尹質描染,稜稜風骨。類非常格所能及(聞朱邸甚有遺迹,世罕得見)。

皇弟嘉王,維城茂美,副茅土之疆宗;醴席余休,命毫煤而取適。嘗觀所畫《墨竹圖》,位置巧變,理應天真,作用縱橫,功齊造化。復愛狀鰕魚、蒲藻、筍籜、蘆花。雖居紫禁之嚴,頗得滄州之趣。筆意超絕,殆非學而知之者矣(王尤精篆籀。有盡六幅縑止書一字者,筆力神俊,可謂驚絕也)。

江南後主李煜,才識清贍,書畫兼精。嘗觀所畫林石、飛鳥,遠過常流,高出意外。金陵王相家有《雜禽花木》,李忠武家有《竹枝圖》,皆稀世之珍玩也(其書名金錯刀。校,汲本小注「書名金錯刀」在「書畫兼精」句下)。

燕肅,字穆之。其先燕薊人,後徙家曹南。位龍圖閣直學士,以尚書禮部侍郎致仕。文學治行外,尤善畫山水寒林。澄懷味象,慶會感神,蹈摩詰之遐蹤,追咸熙之懿範。太常寺有所畫屏風。玉堂、刑部、景寧坊居第,暨許、洛佛寺中,皆有畫壁。公以壽終於康定元年,贈太尉。公畫與所藏古筆僅百卷,皆取入禁中,故人間所傳圖軸幾希矣(公凡蒞州郡,作刻漏法最精,又嘗被旨造指南車。皆出奇思)。

武宗元,字總之,河南白波人,官至虞曹外郎。善畫佛道人物,筆術精高,曹、吳具備。嘗於雒都上清宮畫《三十六天帝》。其間赤明陽和天帝,潛寫太宗御容,以趙氏火德王天下故也。真宗祀汾陰,還經雒都,幸上清,歷覽繪壁,忽睹聖容,驚曰:「此真先帝也!」遽命設几案焚香再拜,且嘆其畫筆之神,佇立久之。上清宮,即唐玄元皇帝廟,舊有吳道子畫《五聖圖》,杜甫詩稱「五聖聯龍袞,千官列雁行」是也。後因廣增庭廡,畫壁遂廢。宗元復運神蹤,高紹前哲。張文懿有詩云「曾此焚香動至尊」(校,汲本作「對聖容」)。宋元又嘗於廣愛寺見吳生畫文殊、普賢大像,因杜絕人事旬余,刻意臨仿,蹙成二小幀,其(校,汲本無其字)骨法停分、神觀(校,汲本作冠)氣格,與夫(校,汲本無此二字)天衣纓絡、乘跨部從,較之(校,汲本較之二字作「與」字)大像,不差毫釐。自非靈心妙悟、感而遂通者,孰能與於此哉?許昌龍興寺北廊有《帝釋梵王》,及經藏院有《旃檀瑞像》,嵩岳廟有出隊壁。皆所奇絕也。初名宗道,後改名宗元,以壽終於皇祐二年。有《佛像》、《天王》並《九子母》等傳於世。

深州防禦使劉永年,字君錫,章獻明肅皇后之侄也。才敏有神力,兼於畫筆。錯綜萬類,非常格可擬。

郭忠恕,字恕先,洛陽人。少能屬文,七歲舉童子。初,周祖召為博士,後因爭忿於朝堂,貶崖州司戶。秩滿去官,不復仕,縱放岐、雍、陝、洛之間。善畫屋木、林石,格非師授。有設紈素求為圖畫者,必怒而去,乘興即自為之。郭從義鎮岐下,每延止山亭。張素設粉墨於傍,經數月,忽乘醉就圖之,一角作遠山數峰而已。郭氏亦珍惜之。岐有富人主官酒酤,其子喜畫,日給醇酎。設几案絹素,及好紙數軸,屢以情言。忠恕俄取紙一軸,凡數十番,首圖一丱角小童,持線車,紙窮處作風鳶,中引一線,長數丈。富家子不以為奇,遂謝絕焉。太宗素知其名,召赴闕下,授以國子監主簿。忠恕益縱酒,肆言時政得失(校,汲本無得失二字),頗有怨(校,汲本作「謗」)讟。上惡之,配流登州,死於齊之臨邑道中,屍解焉。有《屋木》捲軸傳於世(忠恕尤精字學,宋元獻嘗手校其《佩觿》二篇,以寶玩之。校,汲本作「宋元憲」)。

推官王士元,仁壽之子也,靈襟蕭爽。畫法精(校,汲本作「特」)高,人物師周昉,山水學關同,屋木類郭忠恕。皆造其微。嘗見張文懿家有《雜木寒林》,高丈余,風韻遒舉,格致稀奇。兼有《伊尹負鼎》、《鳳樓十八怨》、《四時山水》等傳於世。

宋道,字公達;宋迪,字復古。洛陽人。二難皆以進士擢第,今並處名曹。悉善畫,山水寒林,情致閑雅,體像雍容,今時以為秘重矣(然則友愛之談,所宜推揖)。

文同,字與可,梓潼永泰人。今為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善畫墨竹,富蕭灑之姿,逼檀欒之秀,疑風可動,不筍而成者也。復愛於素屏高壁狀枯槎老枿,風格簡重,識者珍愛(校,汲本作「識者所多」)。自賦《一字至十字詩》云:「竹,竹,森寒,潔綠。湘江邊,渭水曲,帷幔翠錦,戈矛蒼玉。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化龍杖入仙陂,呼鳳律鳴神谷。月娥巾帔凈冉冉,風女笙竽清肅肅。林間飲酒碎影搖金,石上圍棋清陰覆局。屈大夫逐去徒悅椒蘭,陶先生歸來但尋松菊。若檀欒之操則無敵於君,圖蕭灑之姿亦莫賢於仆。」(校,汲本無《一字至十字詩》,覆宋本亦無此詩)

郭元方,字子正,京師人,官至內殿承製。善畫草蟲,備究蜚蠉,潛分造化,宜矜妙藝,藹播佳名。然而著意者不及疏略,蓋或點綴過當,翻為失真也。頗有圖軸傳於世。

董源,字叔達,鍾陵人,事南唐為後苑副使。善畫山水,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兼工畫牛、虎,肉肌豐混,毛毳輕浮,具足精神,脫略凡格。有《滄湖山水》、著色《山水》、《春澤牧牛》、《牛》、《虎》等圖傳於世。

高尚其事,以畫自娛者二人。

李成 宋澥

李成,字咸熙。其先唐宗室,避地營丘,因家焉。祖父皆以儒學吏事聞於時。至成,志尚沖寂,高謝榮進。博涉經史外,尤善畫山水寒林,神化精靈,絕人遠甚(《敘論卷》中已述)。開寶中,都下王公貴戚,屢馳書延請,成多不答。學不為人,自娛而已。後游淮陽,以疾終於乾德五年。子覺,尤以經術知名,職踐館閣。請恩幽閟,贈光祿丞(事見宋白所撰《墓碣》)。有《煙嵐曉景》、《風雨四時山水》、《松柏寒林》等圖傳於世。

宋澥,字則未聞,長安人。故樞密湜之弟,司封道之從祖也。姿度高潔,不樂從仕。圖畫之外,無所嬰心。善畫山水、林石,凝神遐想,與物冥通。遇興登樓,有時操筆,故人間不多見其跡。有《煙嵐曉景》、《奔灘怪石》等圖傳於世。

業於繪事,馳名當代者一百四十六人(人物、山水、花鳥、雜畫,分為四門)。

人物門(五十三人,僧道並獨上傳寫者附)

王靄 高益 王瓘 孫夢卿

趙光輔 趙隱士 孫知微 勾龍爽

李文才 石恪 袁仁厚 趙長元

王齊翰 周文矩 顧德謙 郝處

厲昭慶 顧洪祝 李雄 侯翼

高文進 王道真 李用及 李象坤

高懷節 張昉 高元亨

楊朏(子圭) 王兼濟 孫懷悅

陳用智 孟顯 陳士元 王拙

王居正 葉進成 葉仁遇 郝澄

童仁益 毛文昌 南簡

龍章(子淵) 武洞清 江惟清

鍾文秀 田景 李元濟 王易

陳坦 令宗 李八師 劉道士

王靄,京師人,工畫佛道人物,長於寫貌。五代間以畫聞。晉末與王仁壽皆為契丹所掠,太祖受禪放還,授圖畫院祗候。遂使江表,潛寫宋齊丘、韓熙載、林仁肇真,稱旨,改翰林待詔。今定力院《太祖御容》、《梁祖真像》,皆靄筆也(太祖御容潛龍日寫,後改裝中央服矣)。又畫開寶寺文殊閣下《天王》、及景德寺九曜院《彌勒下生像》,最為奇出。

高益,涿郡人,工畫佛道鬼神、蕃漢人馬。太祖朝,潛歸京師。始貨葯以自給,每售葯必畫鬼神或犬馬於紙上,藉葯與之,由是稍稍知名。時太宗在潛邸,外戚孫氏喜畫(孫氏有酒樓。一日,遇四老人飲酒有異,疑其神仙,因謂之四皓樓,亦謂孫氏為孫四皓也),因厚遇益,請為圖畫。未幾,太宗龍飛。孫氏以益所畫《搜山圖》進上,遂授翰林待詔。後被旨畫大相國寺行廊《阿育王》等變相暨《熾盛光》、《九曜》等,有位置小本,藏於內府。後寺廊兩經廢置,皆飭後輩名手依樣臨仿。又畫崇夏寺大殿善神,筆力絕人。有《南國斗象》、《衛士騎射》、《蕃漢出獵》等圖傳於世。

王靄,河南雒陽人,工畫佛道人物,深得吳法,世謂之小吳生。石中令嘗令畫雒中昭報寺壁,及有佛道功德、故事、人物等圖傳於世。

孫夢卿,東平人,工畫佛道人物,亦專吳學。尤長寺壁,謂之孫脫壁。嘗與王靄對畫開寶寺文殊閣下西北方毗樓《博義天王像》,並大相國寺甚有其跡。今多不存矣。

趙光輔,華原人,王畫佛道,兼精蕃馬。筆鋒勁利,名刀頭燕尾。太祖朝為圖畫院學生,故鄉里呼為趙評事。許昌開元、龍興兩寺皆有畫壁。浴室院《地獄變》尤佳。有《功德》、《蕃馬》等傳於世。

隱士趙雲子,善畫道像。於青城丈人觀畫諸仙,奇絕。孫太古嘗陰使人問己畫。趙云:「孫畫雖善,而傷豐滿,乏清秀。」孫由是感悟。

孫知微,字太古,眉陽人。精黃老學,善佛道畫。於成都壽寧院畫《熾盛光》、《九曜》及諸牆壁,時輩稱伏。知微凡畫聖像,必先齋戒疏瀹,方始援毫。有《功德》並故事人物傳於世。(知微始畫《壽寧九曜》也,令童仁益輩設色。其《水聖侍從》,有持水晶瓶者,因增蓮花於瓶中。知微既見,愀然曰:「瓶所以鎮天下之水,吾得之於《道經》。今則奚以花為?嗟乎!畫蛇著足,失之遠矣。」)

勾龍爽,蜀人,國初為翰林待詔。工畫佛道人物,善為古體衣冠,精裁密緻,亦一代之奇筆也。有《功德》並故事人物傳於世。

李文才,華陽人,工畫松石,兼長寫貌。事孟蜀為翰林待詔。廣政中,荊南高王令人入蜀,請文才寫《義興門街雙筍石》並其故事,又嘗寫蜀主併名臣真像於大慈寺,亦有圖軸傳於世。

石恪,蜀人,性滑稽,有口辯。工畫佛道人物。始師張南本,後筆墨縱逸,不專規矩。蜀平,至闕下,嘗被旨畫相國寺壁。授以畫院之職,不就。堅請還蜀,詔許之。恪不樂都下風物,頗有譏誚雜言,或播人口。有《唐賢像》、《五丁開山》、《巨靈擘太華》、《新羅人角力》等圖傳於世。

袁仁厚,蜀人,早師李文才。乾德中至闕下,未久,還蜀。因求得前賢畫樣十餘本持歸。平居以畫自適,終老鄉閭,蜀川亦有遺迹。

趙長元,蜀人,工畫佛道人物,兼工翎毛。初隨蜀主至闕下,隸尚方彩畫匠人。因於禁中牆壁畫雉一隻,上見之嘉賞,尋補圖畫院祗候。今《東太一宮(校,汲本無「宮」字)貴神像》、《華嚴(校,汲本嚴下多一「院」字)十六羅漢》,並長元筆。

王齊翰,建康人,事江南李後主為翰林待詔。工畫佛道人物。開寶末,金陵城陷,有步卒李貴入佛寺中,得齊翰所畫《羅漢》十六軸,尋為商賈劉元嗣以白金二百星購得之,齎入京師,於一僧處質錢。後元嗣詣僧請贖,其僧以過期拒之,因成爭訟。時太宗尹京,督出其畫,覽之嘉嘆。遂留畫,厚賜而釋之。經十六日,太宗登極,後名應運羅漢。

周文矩,建康句容人,事江南李後主為翰林待詔。工畫人物、車馬、屋木、山川。尤精仕女,大約體近周昉,而更增纖麗。有《貴戚游春》、《搗衣》、《熨帛》、《綉女》等圖傳於世。

顧德謙,建康人,工畫人物。風神清勁,舉無與比。李後主愛重之,嘗謂曰:「古有凱之,今有德謙。二顧相望,繼為畫絕矣!」識者以為知言。呂文靖家有《蕭翼說蘭亭故事》橫卷,青錦褾飾,碾玉軸頭,實江南之舊物。窺其風格,可知非謬也。

郝處,江南人,工畫佛道鬼神,兼長寫貌。處本一商賈,酷好圖畫,因而家產盪盡。唯學畫耳。

厲昭慶,建康豐城人,工畫人物。事江南為翰林待詔。後隨李後主至闕下,授圖畫院祗候。

顧洪祝,不知何許人,工畫人物。傳其名而未見其跡。

李雄,北海人,工畫佛道,偏長鬼神,罕有倫比。太宗朝為圖畫院祗候,因忤旨遁去。北海龍興寺有畫壁。

侯翼,安定人,工畫佛道人物。夙振吳風,窮乎奧旨。長安、洛汭,寺壁尤多。兼有《三教聖像》、故事人物等圖傳於世。

高文進,從遇之子。工畫佛道,曹吳兼備。乾德乙丑歲,蜀平,至闕下。時太宗在潛邸,多訪求名藝,文進遂往依焉。後以攀附授翰林待詔。未幾,重修大相國寺,命文進效高益舊本畫行廊變相及太一宮、壽寧院、啟聖院暨開寶塔下諸功德牆壁,率皆稱旨。又敕令訪求民間圖畫,繼蒙恩獎。相國寺大殿後《擎塔天王》,如出牆壁,及殿西《降魔變相》,其跡並存。今畫院學者咸宗之,然曾未得其彷彿耳。

王道真,蜀郡新繁人,工畫佛道人物,兼長屋木。太宗朝因高文進薦引,授圖畫院祗候。嘗被旨畫相國寺,並玉清昭應宮壁。今相國寺殿東畫《給孤獨長者買只陀太子園因緣》、並殿西畫《志公變》、《十二面觀音像》,其跡並存。

李用及、李象坤,並工畫佛道人物(校,汲本作「佛道人馬」),尤精鬼神。嘗與高文進、王道真同畫相國寺壁,並為良手。殿東畫《牢度叉斗聖變相》,其跡見存。

高懷節,文進長子,太宗朝為翰林待詔,頗有父風。嘗與其父同畫相國寺壁。兼長屋木,為人稱愛也。

張昉,臨汝人,工畫佛道人物,筆專吳體。嘗畫玉清昭應宮《奏樂天女》,高丈余,掇筆而成。本郡開元寺有畫壁,亦佳手也。

高元亨,京師人。工畫佛道人物,兼長屋木,多狀京城市肆車馬。有《瓊林苑》、《角抵》、《夜市》等圖傳於世。

楊朏,京師人,後家泗上。工畫佛道人物,尤於觀音得名天下。然而手足間時或小失停分,蓋於骨法用筆跨邁倫輩。是其小疵,不足以累大醇也。亦愛畫西南夷人,妙得其旨(世盛傳楊朏《波斯》)。子圭,有父風。

王兼濟,河南洛陽人,工畫佛道鬼神。洛中南宮有《十太乙像》,嵩岳廟有與武虞曹對畫牆壁。武畫出隊,兼濟畫入隊。眾所播傳也。

孫懷悅,安定靈台人,工畫佛道人物,學吳生為得法。雒中有寺壁。

陳用智,穎川郾城人,天聖中為圖畫院祗候。未久,罷歸鄉里。工畫佛道、人馬、山川、林木,精詳巧贍,難跨伊人。但意務周勤,格乏清致。有《功德》、《蕃馬》、故事人物等圖傳於世(用智居小窯鎮,多謂之小窯陳)。

孟顯,安化華池人,工畫佛道鬼神、人馬、屋木。大率作用氣格,略與陳用智相似(多謂之小孟,亦云紅樓孟家)。

陳士元,京師人,善畫人物屋木。有《嘉慶圖》、故事人物傳於世。

王拙,河東郡人,工畫佛道人物。初畫玉清昭應宮壁,選中右第一。

王居正,拙之子,善畫仕女。酷學周昉,精密有餘,而氣韻不足。

葉進成,江南人,工畫人物。嘗見楊褒虞曹家有《醉道圖》,頗得閻令之體。

葉仁遇,進成族弟,工畫人物,多狀江表市肆風俗、田家人物。

郝澄,金陵句容人,工畫佛道鬼神。學通相術,精於傳寫。已上各有圖軸傳於世。

童仁益,蜀郡人,工畫人物尊像。出自天資,不由師訓,乃孫知微之亞也。嘗畫《青城山丈人觀諸仙》。淳化末,仁益以成都天慶觀仙游閣下,舊有石恪畫《左右龍虎君》,遂抒思援毫,於天慶觀前亦畫《龍虎君》兩壁。及畫大慈寺中佛殿《漢明帝》、《摩騰》、《竺法三藏》,保福院畫《首楞嚴二十五觀》,筆力勁(校,汲本作「尤」)健。頗有圖軸傳於輦下。好事者往往誤評為孫知微之筆也。

毛文昌,蜀郡人,工畫田家風物。有《江村晚釣》、《村童入學》、《郊居豐稔》等圖傳於世。

南簡,平涼人,工畫佛道人物。世傳其名,未見其跡。

龍章,京兆櫟陽人,工畫佛道人物,兼工傳寫。尤善畫虎。曾有貨葯人楊生檻中養一虎,章因就視寫之,故畫虎最臻形似。子淵,有父風。

武洞清,工佛道人物,特為精妙。有《雜切德》、《十一曜》、《二十八宿》、《十二真人》等像傳於世。

鍾文秀,京師人,今為翰林待詔。工畫佛道人物。兼學關同山水,亦得其法(校,亦得其法四字汲本作「有功」)。

田景,慶陽人,工畫人物,有奇思。嘗得景一扇面,畫三教,作二童奕棋於僧前。一則乘勝而矜誇,一則敗北而悔沮,僧臨視而笑,瞻顧如生。惜其孤貧,聲聞不顯。後之陳留,不知所終。

李元濟,太原人,工畫佛道人物,精於吳筆。熙寧中召畫相國寺壁,命官較定眾手。時元濟藝與崔白為勁敵,議者以元濟學遵師法,不妄落筆,遂推之為第一。其間佛鋪,多是元濟之筆也。

王易,鄜州人,亦工佛道人物,學鄰元濟。時同畫相國寺壁,畫畢,名歸鄉里。都人稱伏之。

陳坦,晉陽人,工畫佛道人物。都下奉先、普安二佛剎尤多功德牆壁。相國寺北廊《高僧》,乃坦所畫。其于田家村落風景,固為獨步。有《村醫》、《村學》、《田家娶婦》、《村落祀神》、《移居》、《豐社》等圖傳於世。

僧令宗,廣漢人,工畫佛道人物。成都大慈寺三學院並揭帝(校,汲本作「諦」)堂,有畫壁。

道士李八師(亡其名),邛州依政人,於本縣崇聖觀披掛。工畫道門尊像。青城山丈人觀亦(校,汲本無「亦」字)有畫壁。

劉道士(亡其名),建康人,工畫佛道鬼神,落筆遒怪。江南寺觀,時見其跡。尤愛畫甘露佛,多傳於世。

獨工傳寫者七人

牟谷 高太沖 尹質 歐陽黌

元靄 維真 何充


《圖畫見聞志》郭若虛5

牟谷,不知何許人。工相術,善傳寫,太宗朝為圖畫院祗候。端拱初,詔令隨使者往交趾國寫安南王黎桓(校,汲本作「柏」)及諸陪臣真像,留止數年。既還,屬宮車晏駕,未蒙恩旨。閑居閶闔門外,久之。真宗幸建隆觀,谷乃以所寫《太宗御容》張於戶內,上見之,敕中使收赴行在。詰其所由,谷具以實對,上命釋之。時《太宗御容》已令元靄寫畢,乃更令谷寫正面御容,尋授翰林待詔。能寫正面,唯谷一人而已。

高太沖,江南人,工傳寫。事李中主為翰林待詔。嘗寫李中主真,得其神思。

尹質,蜀人,工傳寫。嘗寫燕王真,頗蒙顧遇。有《藥王像》、《孫思邈像》並畫猴傳於世。

歐陽黌,京師人,工傳寫。宗侯貴戚,多所延請。其藝與僧維真相抗,余無出其右者。

僧元靄,蜀人,自幼入京,依定力院輪公落髮。妙工傳寫,為太宗朝供奉。一日,在禁中傳寫,為一小黃門毀辱,遍問同列無肯言其姓名者。乃草一頭子懷之,見都知李神福,訴以毀辱之事。神福曰:「小底至多,不得其名,誰受其責?」靄乃探懷中所草頭子示之,李一見嗟訝,曰:「此鄧某也(亡其名)。何其倉卒之間,傳寫如此之妙!」因召鄧責誚,伏過而去。

僧維真,嘉禾人,工傳寫。嘗被旨寫仁宗、英宗御容,賞賚殊厚。元靄之繼矣。名公貴人,多召致傳寫。尤以善寫貴人得名。

何充,姑蘇人,工傳寫。擅藝東南,無出其右者。

卷四

紀藝下

山水門(凡二十四人,僧附)

范寬 劉永 王端 翟院深

燕貴 許道寧 紀真 黃懷玉

商訓 丘訥 龐崇穆 李隱

高克明 屈鼎 郝銳 梁忠信

李宗成 郭熙 董贇 侯封

符道隱 擇仁 巨然 繼肇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下)

范寬,字中立,華原人,工畫山水。理通神會,奇能絕世。體與關、李特異,而格律相抗(《敘論卷》中已述)。寬儀狀峭古,進止疏野,性嗜酒、好道。嘗往來雍雒間,天聖中猶在,耆舊多識之。有《冒雪高峰》、《四時山水》並故事人物傳於世(或雲,名中立,以其性寬,故人呼為范寬也)。

劉永,京師人,工畫山水。始師僧德符畫松石,後遍求諸家山水,采其所長而效之。及見荊浩之跡,乃知諸家有所未盡。一日,復睹關同畫,俄嘆曰:「是乃得名至藝者乎!向所謂登東山而小魯。」遂捐棄余學,專法關氏。果遂升堂,馳名當代矣。有《瀑泉》屏風、《四時山水》、《山居詩意》等圖傳於世。

王端,字子正,瓘之子,工畫山水。專學關同,得其要者惟劉永與端耳。相國寺凈土院舊有畫壁,惜乎主僧不鑒,遂至圬墁。端雖以山水著名,然於佛道、人馬,自為絕格。兼善傳寫。嘗寫真廟御容,稱旨,授三班奉職。有《佛道功德》、故事人物、《四時山水》傳於世。

翟院深,北海人,工畫山水,學李光丞。院深少為本郡伶官,一日府會,院深擊鼓忘其節奏,部長按舉其罪。太守面詰之,院深乃曰:「院深雖賤品,天與之性,好畫山水。向擊鼓次,偶見雲聳奇峰,堪為畫范,難明兩視,忽亂五聲。」太守嘉而釋之。院深學李光丞為酷似,但自創意者,覺其格下。專臨模者,往往亂真。

燕貴,本隸尺(校,王本作「冊」)籍,工畫山水。不專師法,自立一家規範。大中祥符初,建玉清昭應宮,貴預役焉。偶暇日,畫山水一幅,人有告董役劉都知者,因奏補圖畫院祗候。實精品也。呂文靖宅廳後屏風,乃貴所畫,亦有圖軸傳於世。

許道寧,長安人,工畫山水,學李光丞。始尚矜謹,老年唯以筆畫簡快為己任。故峰巒峭拔,林木勁硬,別成一家體。故張文懿贈詩曰:「李成謝世范寬死,唯有長安許道寧。」非過言也。長安涼榭中寫終南、太華二壁,今存。有《山水寒林》、《臨深履薄》、《早行詩意》、《潘閬倒騎驢》等圖傳於世。

紀真、黃懷玉,並工畫山水,學范寬逼真。

商訓,工畫山水,亦學寬。但皴淡山石、圖寫林木,皆不及紀與黃也。

丘訥,河南雒陽人。工畫山水,體近許道寧。筆氣不逮,而用墨過之。

龐崇穆,右北平人,工畫山水。始建玉清昭應宮,召崇穆畫山水數壁,能為群峰列岫、雲煙聚散之象。功畢,上欲旌以畫院之職,乃遁去不仕。

李隱,五原人,工畫山水。大中祥符末,營會靈觀,命隱寫五嶽山形於壁。及畫山水於五殿屏扆,觀其危峰疊嶂,遠水疏林,可謂盡美矣。然而鉤描筆困,槍(上聲)淡墨焦,斯為未至爾。

高克明,京師人,仁宗朝為翰林待詔。工畫山水。採擷諸家之美,參成一藝之精。團扇卧屏,尤長小景。但矜其巧密,殊乏飄逸之妙。

屈鼎,京師人,仁宗朝為圖畫院祗候。工畫山水,得燕貴之彷彿。龐相第屏風乃鼎所畫。

郝銳,不知何許人,工畫山水。人或稱之,而未見其跡。

梁忠信,京師人,仁宗朝為圖畫院祗候。工畫山水。體近高克明,而筆墨差嫩。又寺宇過盛,棧道兼繁。人或譏之也(恐其亂高,故顯出之)。以上各有圖軸傳於世。

李宗成,鄜畤人,工畫山水寒林,學李成。破墨潤媚,取象幽奇。林麓江皋,尤為盡善。樞府東廳有《大濺撲》屏風,乃宗成所畫(石上有崔愨畫鷺鷥一隻)。有《風雨江山》、《拜月圖》、《四時山水》、《松柏寒林》等傳於世。

郭熙,河陽溫人,今為御書院藝學。工畫山水寒林。施為巧贍,位置淵深。雖復學慕營丘,亦能自放胸臆。巨障高壁,多多益壯,今之世為獨絕矣(熙寧初,敕畫小殿屏風。熙畫中扇,李宗成符道隱畫兩側扇,各盡所蘊。然符生鼎立於郭、李之間,為幸矣)。

董贇,穎川長社人,工畫山水寒林。學志精勤,毫鋒老硬。但器類近俗,格致非高。

侯封,邠人,今為圖畫院學生。工畫山水寒林。始學許道寧,不能踐其老格。然而筆墨調潤,自成一體,亦郭熙之亞。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下)

符道隱,長安人,工畫山水寒林。學無師法,多從已見。當其合作,亦有可觀。

永嘉僧擇仁,善畫松。初采諸家所長而學之。後夢吞數百條龍,遂臻神妙。性嗜酒,每醉,揮墨於綃紈粉堵之上,醒乃添補。千形萬狀,極於奇怪。曾飲酒永嘉市,醉甚,顧新泥壁,取拭盤巾濡墨灑其上,明日少增修,為狂枝枯枿。畫者皆伏其神筆。

鍾陵僧巨然,工畫山水,筆墨秀潤。善為煙嵐氣象、山川高曠之景。但林木非其所長。隨李主至闕下,學士院有畫壁。兼有圖軸傳於世。

吳僧繼肇,工畫山水。與巨然同時,體雖相類,而峰巒稍薄怯也。相國寺資聖閣院有所畫屏風。

花鳥門(凡三十九人,僧道附)

黃居采 劉贊 夏侯延祐 丘慶余

高懷寶 徐熙 徐崇矩 徐崇嗣

唐希雅 唐宿 唐忠祚 解處中

祁序 陶裔 母咸之 傅文用

劉夢松 劉文惠 李符 李懷袞

王曉 趙昌 王友 鐔宏

易元吉 崔白 崔愨 艾宣

李吉 侯文慶 董祥 葛守昌

李祐 丁貺 閻士安 居寧

慧崇 何尊師 牛戩

黃居采,字伯鸞,筌之季子也。工畫花竹、翎毛。默契天真,冥周物理(《敘論卷》中已述)。始事孟蜀為翰林待詔,與父筌俱蒙恩遇。圖畫殿庭牆壁、宮闈屏障。不可勝紀。學士徐光溥嘗獻《秋山圖歌》以美之,曾於彭州棲真觀壁畫水石一堵,自未至酉而畢。觀者莫不嘆其神速且妙也。乾德乙丑歲,隨蜀主至闕下。太祖舊知其名,尋真命。太宗皇帝尤加眷遇,供進圖畫,恩寵優異,仍委之搜訪名蹤,銓定品目。居采狀太湖石尤過乃父。有《四時山景》、《花竹翎毛》、《鷹鶻犬兔》、《湖灘水石》、《春田放牧》等圖傳於世。

劉贊,蜀人,工畫花竹翎毛,兼長龍水。跡意兼美,名播蜀川。

夏侯延祐,蜀郡人,工畫花竹、翎毛。師黃筌,粗得其要。始事孟蜀為翰林待詔。既歸朝,拜真命,為圖畫院藝學。各有圖軸傳於世。

丘慶余,潛之子,工畫花竹、翎毛,兼長草蟲。墨彩俱媚,風韻尤高。有《四時花鳥》、《蜂蟬》、《竹枝》等傳於世。

高懷寶,懷節之弟,工畫花竹、翎毛、草蟲、蔬果,頗臻精妙。與兄懷節同時入仕,為圖畫院祗候。高氏自道興至二子,凡四世,皆以畫進。雖曰藝成,然而不墜家聲,賞延於世。可佳矣。

徐熙,鍾陵人,世為江南仕族。熙識度閑放,以高雅自任。善畫花木、禽魚、蟬蝶、蔬果。學窮造化,意出古今(《敘論卷》中已述)。徐鉉云:「落墨為格,雜彩副之。跡與色不相隱映也。」又熙自撰《翠微堂記》云:「落筆之際,未嘗以傳色暈淡細碎為功。」此真無愧於前賢之作。當時已為難得。李後主愛重其跡。開寶末,歸朝,悉貢上宸廷,藏之秘府。亦有《寒蘆》、《野鴨》、《花竹》、《雜禽》、《魚蟹》、《草蟲》、《蔬苗》、《果蓏》並《四時折枝》等圖傳於世。

徐崇矩、徐崇嗣,並熙之孫,善繼先志,克著佳聲。

唐希雅,嘉興人,妙於畫竹,兼工翎毛。始學李後主金錯刀書,遂緣興入於畫。故為竹木,多顫掣之筆。蕭踈氣韻,無謝東海矣。徐鉉云:「翎毛粗成而已,精神過之。」

唐宿、唐忠祚,並希雅之孫,夙擅家聲,皆躋妙格。

解處中,江南人,事李後主為翰林司藝。特於畫竹盡嬋娟之妙。但間泊翎毛,頗虧形似耳。

祁序,江南人,工畫花竹、翎毛,兼長水牛。郁有高致也。

陶裔,京兆鄠人,工畫花竹翎毛。形制設色,亞於黃筌。真宗朝為圖畫院祗候。祥符中,畫御座屏扆稱旨,尋改翰林待詔。

母咸之,江南人,工畫朝雞,妙冠一時。

傅文用,京師人,工畫花竹翎毛,有黃氏之風。特精野雉鵪鶉,能辨四時毛彩。

劉夢松,江南人,善畫水墨花鳥,隨宜取象,如施眾形。

劉文惠,不知何許人,善畫花竹翎毛,傅彩雖勤,而氣格傷懦。

李符,襄陽人,工畫花竹翎毛。彷彿黃體,而丹青雅淡,別是一種風格。然於翎毛骨氣間有得失耳。

李懷袞,蜀郡人,工畫花竹翎毛。學黃氏,與夏侯延祐不相上下。今陳康肅第屏風,乃懷袞所畫。

王曉,魯郡泗水人,善畫鷹鷂、柘棘。師郭乾暉,而游其藩。

趙昌,字昌之,廣漢人,工畫花果,其名最著。然則生意未許全株,折枝多從定本。惟於傅彩,曠代無雙。古所謂失於妙而後精者也。昌兼畫草蟲,皆雲盡善。苟圖禽石,咸謂非精。昌家富,晚年復自購己畫,故近世尤為難得。

王友,漢州人,少隸本郡克寧軍籍。工畫花果,師趙昌為高足。雖窮傅彩之功,終乏潤澤之妙。

鐔宏,成都人,工畫花果。復師王友,初雲齒教,後即肩隨矣。以上各有圖軸傳於世。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靈機深敏,畫制優長。花鳥蜂蟬,動臻精奧。始以花果專門,及見趙昌之跡,乃嘆服焉。後志欲以古人所未到者馳其名,遂寫獐猿。嘗游荊湖間,入萬守山百餘里,以覘猿狖獐鹿之屬,逮諸林石景物,一一心傳足記。得天性野逸之姿。寓宿山家,動經累月,其欣愛勤篤如此。又嘗於長沙所居舍後疏鑿池沼,間以亂石。叢花、疏篁、折葦,其間多蓄諸水禽,每穴窗伺其動靜游息之態,以資畫筆之妙。治平甲辰歲,景靈宮建孝嚴殿。乃召元吉畫迎厘齊殿御扆。其中扇畫太湖石,仍寫都下有名鵓鴿及雒中名花;其兩側扇畫孔雀。又於神遊殿之小屏畫牙獐。皆極其思。元吉始蒙其召也,欣然聞命,謂所親曰:「吾平生至藝,於是有所顯發矣。」未幾,果敕令就開先殿之西廡張素畫《百猿圖》,命近要中貴人領其事,仍先給粉墨之資二百千。畫猿才十餘枚,感時疾而卒。元吉平日作畫,格實不群,意有踈密。雖不全拘師法,而能伏義古人。是乃超忽時流,周旋善譽也。向使元吉卒就《百猿》,當有遇於人主。然而遽喪,其命矣夫。有《獐猿》、《孔雀》、《四時花鳥》、《寫生蔬果》等傳於世(建隆觀翊教院殿東獐猿林石絕佳。又嘗於餘杭後市都監廳屏風上畫鷂子一隻,舊有燕二巢,自此不復來止)。

崔白,字子西,濠梁人。工畫花竹翎毛。體制清贍,作用疏通。雖以敗荷鳧雁得名,然於佛道鬼神、山林人獸無不精絕。凡臨素多不用杇,復能不假直尺界筆為長弦挺刃。熙寧初,命白與艾宣、丁貺、葛守昌畫垂拱殿御扆鶴竹各一扇,而白為首出。後恩補圖畫院藝學。白自以性疏闊,度不能執事,固辭之。於時上命特免雷同差遣,非御前有旨毋召(凡直授聖旨,不經有司者,謂之御前祗應)。出於異恩也。然白之才格,有邁前修。但過恃主知,不能無颣。相國寺廊之東壁,有《熾盛光》、《十一曜》、《坐神》等。廊之西壁有佛一鋪,圓光透徹,筆勢欲動。北都大安寺、許昌湖亭,皆有畫壁。及嘗見《敗荷雪雁》、《四時花鳥》、《謝安登山》、《子猷訪戴》等圖,多遇合作。

崔愨,字子中,白之弟也,今為左廷直。工畫花竹、翎毛,狀物布景,與白相類。嘗觀《敗荷雪雁》及《四時花竹》,風範清懿,動多新巧。有時作《隔蘆睡雁》,尤多意思。

艾宣,鍾陵人,工畫花竹、翎毛。孤標高致,別是風規。敗草荒榛,尤長野趣。鵪鶉一種,特見精絕。

李吉,京師人,嘗為圖畫院藝學。工畫花竹、翎毛。學黃氏為有功。後來院體,未有繼者。

侯文慶,京師人,今為翰林待詔。工畫草蟲及寫蔬菜,體尚精謹,殊乏生氣。

董祥,京師人,今為翰林待詔。工畫花木。有《琉璃瓶中雜花折枝》。人多愛之。

葛守昌,京師人,今為圖畫院祗候。工畫花竹翎毛,兼長草蟲蔬菜。

李祐,河內人;丁貺,濠梁人。皆工畫花竹翎毛,各有所長。求之才格,難乎其人也。

閻士安,陳州宛丘人,以醫術為助教。工畫墨竹,筆力老勁,名著當時。每於大卷高壁為不盡景,或為風勢,甚有意趣。復愛作墨蟹蒲藻,等閑而成,為人所重也。

僧居寧,毗陵人,妙工草蟲,其名藉甚。嘗見水墨草蟲有長四五寸者,題雲「居寧醉筆」,雖傷大而失真,然則筆力勁俊,可謂稀奇。梅聖俞贈詩云:「草根有纖意,醉墨得已熟。」好事者每得一扇,自為珍物。

建陽僧慧崇,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汀遠渚,蕭灑虛曠之象,人所難到也。

何尊師(亡其名),閬中人。善畫貓兒,今為難得。

道士牛戩,河內人,工畫翎毛。多寫班鳩野鵲,但柘棘不甚精高,以上各有圖軸傳於世。

雜畫門(凡三十五人,僧道附)

卑顯 張翼 張戡 丘士元

裴文<耳見> 胡九齡 馮清 包貴

包鼎 趙邈齪 辛成 馮進成

吳進 吳懷 董羽 任從一

趙干 曹仁熙 荀信 戚文秀

路衙推 楊揮 朱澄 徐易

徐白 劉文通 蔡潤 蒲永升

何霸 張經 支選 蘊能

呂拙 趙裔 鄧隱

卑顯,不知何許人,真宗朝為翰林待詔。工畫馬。有韓干之風,而筆力勁健。有《按御馬圖》、《伯樂相馬》、《秣馬》、《渲馬》等圖傳於世。

張翼,一名鈐,豳國人。工畫蕃馬。師趙光輔,得其筆法。但狀彼胡人,不能酷似耳。

張戡,瓦橋人,工畫蕃馬。居近燕山,得胡人形骨之妙,盡戎衣鞍勒之精。然則人稱高名,馬虧先匠。今時為獨步矣。

丘士元,不知何許人,工畫水牛。精神形似外,特有意趣。

裴文<耳見>,京師人,仁宗朝為翰林待詔。工畫水牛,骨氣老重,札(校,汲本作涮)渲謹密。亦一代之佳手也。

胡九齡,絳人,工畫水牛。筆弱於裴,而意特蕭灑。愛作臨水倒影牛,人多稱之。

馮清,陝郡閿鄉人,善畫橐駞。兼工平畫,景靈宮北廊牆壁《道經變相》,乃清之筆。

包貴,宣城人,善畫虎,名聞四遠。世號老包也。

包鼎,貴之子。雖從父訓,抑又次焉。子孫襲而學者甚眾,雖非類犬,然終不能踐貴、鼎之閾矣。以上各有圖軸傳於世。

趙邈齪(亡其名),性惟質魯,不善修飾。故人號為邈齪。妙工畫虎,有《伏崖》、《嘯風》、《舐掌》等虎傳於世。

辛成,不知何許人,亦以畫虎聞於時。

馮進成,江南人。善畫犬、兔,筆跡縝細。

吳進、吳懷,並江南人,善畫龍水。

董羽,毗陵人。有鄧艾之疾,語不能出,俗號董啞子。善畫龍水、海魚。始事江南為翰林待詔。既歸朝,領真命,為圖畫院藝學。鍾陵清涼寺,有李中主八分題名、李簫(校,汲本作「蕭」)遠草書、羽畫海水,為三絕。又畫李後主香花閣圖屏。及歸朝後,太宗嘗令畫端拱樓下《龍水》四壁,極其精思,及畫玉堂屋壁《海水》,見存。羽始被命畫端拱樓《龍水》,凡半載功畢,自謂即拜恩命。一日,上與嬪御登樓,時皇子尚幼,見畫壁驚畏啼呼,亟令圬鏝。羽卒不受賞,亦其命也。

任從一,京師人,仁宗朝為翰林待詔。工畫龍水、海魚,為時推賞。舊有金明池水心殿御座屏扆,畫《出水金龍》,勢力遒怪。今建隆觀翊教院殿後,有所畫《龍水》二壁。

趙干,江南人,工畫水。事江南為畫院學生。



《圖畫見聞志》郭若虛6

曹仁熙,毗陵人。工畫水,善為驚濤怒浪。馳名江介。

荀信,江南人,工畫龍水。真宗朝為翰林待詔。天禧中嘗被旨畫會靈觀御座扆屏《看水龍》,妙絕一時。後移入禁中。

戚文秀,工畫水,筆力調暢。嘗觀所畫《清濟灌河圖》,旁題云:「中有一筆長五丈」。既尋之,果有所謂一筆者。自邊際起,通貫于波浪之間,與眾毫不失次序。超騰回折,實逾五丈矣。

路衙推(亡其名),不知何許人。善畫魚,體致純古。以上各有圖軸傳於世。

朱澄,事江南為翰林待詔。工畫屋木。李中主保大五年,嘗令與高太沖等合畫《雪景宴圖》,時稱絕手(校,汲本朱澄條在楊揮條後)。

楊揮,江南人,善畫魚,人稱之,而未見其跡。

徐易暨弟白,海州人,並工畫魚。精密形似,綽有可觀。易兼工雜畫,尤能篆隸。今為御書院藝學。

劉文通,京師人。善畫屋木,當代稱之。真宗朝為圖畫院藝學。嘗被旨寫玉清昭應宮七賢閣,兼預畫壁,為優等。

蔡潤,鍾陵人,工畫船水。始隨李主至闕下,隸八(校,汲本作「入」)作司彩畫匠人。後因畫《舟車圖》進上,上方知其名,遂補畫院之職。後令畫《楚王渡江圖》,藏於內府。以上各有圖軸傳於世。

蒲永升,成都人,性嗜酒放浪。善畫水。人或以勢力使之,則嘻笑捨去。遇其欲畫,不擇貴賤。蘇子瞻內翰嘗得永升畫二十四幅,每觀之,則陰風襲人,毛髮為立。子瞻在黃州臨皋亭,乘興書數百言寄成都僧惟簡,具述其妙,謂董、戚之流為死水耳(惟簡住大慈寺勝相院,其書刻石在焉)。

何霸,不知何許人,工畫船水,其名尤著。有《瀟湘逢故人》、《舶客》等圖傳於世。

張經,姑蘇人,善雜畫,尤精傳模。

支選,不知何許人,仁宗朝為圖畫院祗候。工畫太平車及江州車。又畫酒肆邊絞縛樓子,有分疏界畫之功。兼工雜畫。

浙陽僧蘊能,工雜畫,錯總萬匯,無不兼通,然絕佳者未易多得。

道士呂拙,京師人,工畫屋木。至道中為圖畫院祗侯。時方建上清宮,拙因畫《郁羅霄台樣》進上,恩改翰林待詔,不就。願於本宮為道士,尋得披掛,仍賜紫衣。拙畫屋木絕妙,然多以人物繁雜為累。以上各有圖軸傳於世。

趙裔,不知何許人,工雜畫,兼長佛道人物。學朱繇,用筆少亞,而傅彩為精。有《十現老君像》、《蘇達挐太子變相》、《士女看花》等圖並四時花鳥傳於世。

鄧隱,梓州人,工雜畫兼佛像、鬼神。本州州宅有畫天王壁並牛頭寺畫羅漢,皆妙,及有山水、花鳥傳於世。

卷五

故事拾遺(唐朝、朱梁、王蜀,總二十七事)

八駿圖 謝元深 滕王 閻立本

鶴畫 吳道子 金橋圖 先天菩薩

資聖寺 凈域寺 西明寺 相藍十絕

王維 三花馬 崔圓 周昉

張璪 石橋圖 柳公權 會昌廢壁

西園圖 雪詩圖(李益附) 鄭贊

盧氏宅 趙岩 劉彥齊 常生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下)

《八駿圖》

舊稱周穆王八駿,日馳三萬里。晉武帝時所得古本,乃穆王時畫,黃素上為之。腐敗昏潰,而骨氣宛在。逸狀奇形,實亦龍之類也。遂令史道碩模寫之,宋、齊、梁、陳,以為國寶。隋文帝滅陳,圖書散逸,此畫為賀若弼所得。齊王暕知而求得之,答以駿馬四十蹄,美錦五十段。後復進獻煬帝。至唐貞觀中,敕借魏王泰,因而傳模於世。其一曰渠黃(身青,騣尾赤,項下至肚紅而蹄黑),其二曰山子(身紫,騣尾黑、項下至肚紅而蹄黑),其三曰盜驪(身黃而黑班,騣尾黑,項下至肚紅而蹄黑,騣鬛絕少也),其四曰綠耳(身青,騣尾黑而虯,項下至肚紅而蹄黑),其五曰赤驥(身赤,騣尾赤而黃,項下至肚紅而蹄黑),其六曰騣騮(身淺紫,騣尾深紫而虯,項下至肚紅而蹄黑,*音華),其七曰逾輪(身紫而帶黑,騣尾黑而虯,項下至肚紅而蹄黑,額上精騣向前尖而上卷),其八曰白{減木}(身青騣,騣尾紅,項下至肚紅而蹄黑,{減木}音義)。

謝元深

唐貞觀三年,東蠻謝元深入朝,冠烏熊皮冠,以金絡額,毛帔,以韋為行滕,著履。中書侍郎顏師古奏言:「昔周武王治致太平,遠國歸款,周史乃集其事為《王會篇》;今聖德所及,萬國來朝,卉服鳥章,俱集蠻邸,實可圖寫貽於後,以彰懷遠之德。」上從之,乃命閻立德等圖畫之。

滕王

唐滕王元嬰,高祖第二十二子也,善畫蟬雀、花卉,而史傳不載。惟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書之。及睹王建《宮詞》云:「內中數日無宣喚,傳得滕王《蛺蝶圖》」乃知其善畫也。

閻立本

唐閻立本,至荊州觀張僧繇舊跡,曰:「定虛得名耳。」明日,又往,曰:「猶是近代佳手。」明日,往,曰:「名下無虛士。」坐卧觀之,留宿其下十餘日,不能去。又僧繇曾作《醉僧圖》傳於世。長沙僧懷素有詩云:「人人送酒不曾沽,終日松間系一壺,草聖欲成狂便發,真堪畫入《醉僧圖》。」然道士每以此嘲僧,群僧於是聚鏹數十萬,求立本作《醉道圖》,並傳於代。

鶴畫

黃筌寫《六鶴》。其一曰唳天(舉首張喙而鳴),其二曰警露(回首引頸上望),其三曰啄苔(垂首下啄於地),其四曰舞風(乘風振翼而舞),其五曰疏翎(轉項毯其翎羽),其六曰顧步(行而回首下顧)。後輩丹青,則而象之。杜甫詩稱「薛公十一鶴,皆寫青田真。」恨不見十一之勢復何如也。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下)

吳道子

開元中,將軍裴旻居喪,詣吳道子請於東都天宮寺畫神鬼數壁,以資冥助。道子答曰:「吾畫筆久廢,若將軍有意,為吾纏結,舞劍一曲,庶因猛勵,以通幽冥。」旻於是脫去縗服,若常時裝束,走馬如飛,左旋右轉,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鞘承之,劍透室而入,觀者數千人,無不驚慄。道子於是援毫圖壁,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道子平生繪事,得意無出於此。

《金橋圖》

《金橋圖》者,唐明皇封泰山,回車駕,次上黨。潞之父老,負擔(校原作檐,從汲本改)壺漿,遠近迎謁。帝皆親加存問,受其獻饋,錫賚有差。其間有先與帝相識者,悉賜以酒食,與之話舊故。所過村部,必令詢訪孤老喪疾之家,加吊恤之,父老欣欣然莫不瞻戴,叩乞駐留焉。及車駕過金橋(橋在上黨),御路縈轉,上見數十裡間,旗纛鮮華,羽衛齊肅。顧左右曰:「張說言我勒兵三十萬,旌旗徑千里,挾右上黨,至於太原(見《后土碑》),真才子也。」帝遂召吳道子、韋無忝、陳閎,令同制《金橋圖》。御容及帝所乘照夜白馬,陳閎主之;橋樑、山水、車輿、人物、草木、鷙鳥、器仗、帷幕,吳道子主之;狗、馬、驢、騾、牛、羊、橐駞、猴、兔、豬、<豕出>之屬,韋無忝主之。圖成,時謂三絕焉。

先天菩薩

有先天菩薩幀,本起成都妙積寺。唐開元初,有尼魏八師者,常念大悲咒。有雙流縣民劉乙,小字意兒,年十一歲,自言欲事魏尼,尼始不納,遣亦不去,常於奧室坐禪。嘗白魏云:「先天菩薩見身此地」,遂篩灰於庭,一夕有巨跡,長數尺,倫(校,汲本作「輪」)理成就。意兒因謁畫工,隨意設色,悉不如意。有僧法成者,自雲能畫,意兒常合(校汲本合下多一「掌」字)仰祝,然後指授之,僅十稔,功方就。後塑先天菩薩像,二百四十二首,首如塔勢,分臂如蔓。所畫樣凡十五卷。有柳七師者,崔寧之甥,分三卷往上都流行。時魏奉古為長史,得其樣進之。後因四月八日,復賜高力士。今成都者,是其次本。

資聖寺

資聖寺中窗間,吳道子畫高僧,韋述贊,李嚴書。中三門外兩面上層,不知何人畫,人物頗類閻筆。寺西廊北隅,楊坦畫《近塔天女》,明睇將瞬。團塔院北堂,有鐵觀音,高三丈余。觀音院兩廊《四十二賢聖》,韓幹畫,元載贊。東廊北壁散馬,不意見者如將嘶。蹀聖僧中龍樹商那,和修絕妙。團塔上菩薩,李嗣真畫;四面花鳥,邊鸞畫;當中藥王菩薩,頂上茸葵尤佳。塔中藏千部《法華經》,詞人作諸畫聯句。

凈域寺

凈域寺者,本唐太穆皇后宅,後舍為寺。寺僧雲,三階院門外是神堯皇帝射孔雀處。西禪院門外有《游目記碑》云:「王昭隱畫門西裡面和修吉龍王有靈。」及門內西壁,有畫光(校,汲本作「火」)目葯義部落絕奇,鬼首上蟠蛇可懼。東廊有張璪畫林石,險怪;西廊萬菩薩院門裡南壁,有皇甫軫畫鬼神及雕,雕若脫壁。軫與吳道子同時,吳以其藝逼己,募人刺殺之。

西明寺

唐西明、慈恩寺率多名賢書畫。慈恩塔前壁上有畫《濕耳師子跌(校,寺塔記作伏)心花》,為時所重。聖善、敬愛兩寺皆有古畫,聖善寺木塔有鄭廣文書畫,敬愛寺山亭院壁上有畫《雉》,若真,砂子上有時賢題名及詩什甚多。

相藍十絕

《大相國寺碑》,稱寺有十絕。其一,大殿內彌勒聖容,唐中宗朝僧惠雲於安業寺鑄成,光照天地,為一絕;其二,睿宗皇帝親感夢,於延和元年七月二十七日改故建國寺為大相國寺,睿宗御書牌額,為一絕;其三,匠人王溫重裝聖容,金粉肉色,並三門下善神一對,為一絕;其四,佛殿內有吳道子畫文殊、維摩像,為一絕;其五,供奉李秀刻佛殿障日九間,為一絕;其六,明皇天寶四載乙酉歲,令匠人邊思順修建排雲寶閣,為一絕;其七,閣內西頭有陳留郡長史乙速令孤為功德主時,令石抱玉畫《護國除災患變相》,為一絕,其八,西庫有明皇先敕車道政往于闐國傳北方毗沙門天王樣來,至開元十三年封東嶽時,令道政於此依樣畫天王像為一絕,其九,門下有瑰師畫《梵正帝釋》及東廊障日內有《法華經二十八品功德變相》,為一絕;其十,西庫北壁有僧智儼畫《三乘因果入道位次圖》,為一絕也(宋次道《東京記》亦載相國寺十絕,乃是後來所見事迹,此不具錄)。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下)

王維

唐王維右丞,字摩詰,少以詞學知名,有高致,信佛理,藍田南置別業,以水木琴書自娛。善畫山水、人物,筆蹤雅壯,體涉古今。嘗於清源寺壁畫《輞川圖》,岩岫盤郁,雲水飛動。自製詩曰:「當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不能舍余習,偶被時人知。」又嘗至招國坊庾敬休宅,見屋壁有畫《按樂圖》,維孰(校,汲本作「熟」)視而笑,或問其故,維答曰:「此所奏曲適到《霓裳羽衣》第三疊第一拍也。」好事者集樂工驗之,無一差者。

三花馬

唐開元天寶之間,承平日久,世尚輕肥,三花飾馬。舊有家藏韓干畫《貴戚閱馬圖》,中有三花馬,兼曾見蘇大參家有韓干畫《三花御馬》,晏元獻家張萱畫《虢國出行圖》中亦有三花馬。三花者,剪騣為三辨(校,汲本作辮)。白樂天詩云:「鳳箋書五色,馬鬛剪三花。」

崔圓

唐安祿山之陷兩京也,王維、鄭虔、張通皆處賊庭。洎克複之後,朝廷未決其罪,俱囚於楊國忠之舊第。崔圓相國素好畫,因召於私第,令畫數壁。當時皆以圓勛貴莫二,望其救解,故運思精深,頗極能事,後皆從寬典。至於貶竄,必獲善地。

周昉

唐周昉,善屬文,窮丹青之妙,多游卿相間,貴公子也。兄皓,善騎射,隨哥舒翰征吐蕃,收石堡城,以功為執金吾。德宗建章明寺,召皓云:「聞卿弟善畫,欲使之畫章明寺壁,卿特為言之。」又經數月,再召之,昉乃就事。落土之際,(土錐,朽畫者也)都人士庶,觀者以萬數。其間鑒別之士,有稱其善者,或指其瑕者,昉隨日改定。月余,是非語絕,無不嘆其神妙。郭汾陽婿趙縱侍郎,嘗令韓干寫真,眾稱其善。後復請昉寫之,二者皆有能名。汾陽嘗以二畫張於坐側,未能定其優劣。一日,趙夫人歸寧,汾陽問曰:「此畫誰也?」云:「趙郎也。」復曰:「何者最似?」云:「二畫皆似,後畫者為佳。蓋前畫者空得趙郎狀貌;後畫者兼得趙郎情性笑言之姿爾。」後畫者,乃昉也。汾陽喜曰:「今日乃決二子之勝負。」於是令送錦彩數百匹以酬之。昉平生畫牆壁捲軸甚多,貞元間,新羅人以善價收置數十卷,持歸本國。

張璪

唐張璪員外,畫山水松石,名重於世。尤於畫松,特出意象。能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乾,勢凌風雨,氣傲煙霞,分郁茂之榮柯,對輪囷之老枿,經營兩足,氣韻雙高。此其所以為異也。璪嘗撰《繪境》一篇,言畫之要訣。初,畢宏庶子擅名於代,一見璪畫,驚嘆之。璪又有用禿筆或以手模絹素而成畫者,因問璪所授,璪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畢君於是閣筆。建中末,曾於長安平康里張氏第畫八幅山水障,破墨未了,值朱泚之亂,京城搔動,璪亦登時逃去,其家人見在楨,蒼(校,汲本楨作「幀」,蒼作「倉」)忙掣落,此障最見璪用思處。又有一士人家曾請璪畫林石一障,士人云亡。有兵部李約員外好畫成癖,知安道,宋謝靈運、陸探微,梁張僧繇,隋展子虔,唐韓幹、吳道子畫。又成都靜德精舍,有薛稷畫雜人物鳥獸二壁,有胡氏(亡其名),嗜古好奇,惜少保之跡將廢,乃募壯夫,操斤力剟於頹坌之際,得像三十七首、馬八蹄。又於福聖寺得展子虔天樂部二十五身,悉陷於屋壁,號寶墨亭,司門外郎郭圓作記。自是長者之車,益滿其門矣。

《西園圖》

《清夜遊西園圖》者,晉顧長康所畫,有梁朝諸王跋尾處,云:「圖上若干人,並食天廚。」唐貞觀中,褚河南裝背,題處具在。其圖本張維素物,傳至相國張弘靖家,弘靖元和中忽奉詔取之,是時並鍾元常書《道德經》一部,同進入內。後中貴人崔譚峻自禁中將出,複流落人間。有張維素子周封,涇州從事,帙(校,汲本作「秩」)滿居京,一日,有人將此圖求售,周封驚異之,遽以絹數匹易得。經年忽聞款門甚急,問之,見數人同稱仇中尉願以三百素易公《清夜遊西園圖》,周封憚其迫脅,遽以圖授之,翊日果齎絹至。後方知其偽,乃是一豪士求江淮大鹽院,時王涯判鹽鐵,酷好書畫,謂此人曰:「為余訪得《清夜遊西園圖》,當遂公所請,因為計取之耳。」及十家事起後,流落一粉鋪家,未幾,為郭承嘏侍郎閽者以錢三百市之,以獻郭公。郭公卒,又流傳至令狐相家。一日,宣宗問相國有何名畫,相國具以圖對,既而復進入內。

《雪詩圖》(李益附)

唐鄭谷,有《雪》詩云:「亂飄僧舍茶煙濕,密灑歌樓酒力微。」江上晚來堪而購之,其家弱妻已練為衣里矣。惟得兩幅,雙柏一石在焉。李嗟惋久之,作《練檜記》述張畫意,詞多不載(自具李約《文集》)。

《石橋圖》

保壽寺,本高力士宅。天寶九載,舍為寺。初鑄鐘成,力士設齋慶之,舉期畢至,一擊百千,有規其意,連擊二十杵者。其經藏閣規模危巧,兩塔上火珠受十餘斛。文宗朝,有河陽從事李涿者,性好奇古,與寺僧善。嘗與之同觀寺庫中舊物,忽於破瓮內得物如被,幅裂污坌,觸而塵起。涿徐視之,乃畫也。因以州縣圖三及絹三十匹換之,令家人裝治,幅長丈余。因持訪於常侍柳公權,乃知張萱所畫《石橋圖》。明皇賜力士,因留寺中也。後為鬻畫人宗牧言於左軍。忽一日,有中使至涿第,宣敕取之,即時進入禁中。帝好古,見之大悅,命張於雲韶院。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下)

柳公權

唐柳公權,名節文行,著在簡策,志耽書學,不能治生。為勛戚家碑版,問遺歲時巨萬,多為主藏者海鷗、龍安所竊。別貯酒器杯盂一笥,緘滕如故,其器皆亡。訊海鷗,乃曰:「不測其亡。」公權哂曰:「銀杯羽化耳。」不復更言。所寶惟筆硯圖書,自扃鐍之。

會昌廢壁

唐李德裕鎮浙西日,於潤州建功德佛宇,曰甘露寺。當會昌廢毀之際,奏請獨存,因盡取管內廢寺中名賢畫壁,置之甘露。乃晉顧凱之、戴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時人多傳誦之。叚贊善善畫(《歷代名畫記》中有叚去惑,豈非宮贊),因采其詩意景物圖寫之,曲盡蕭灑之思。持以贈谷,谷珍領之,復為詩寄謝云:「贊善賢相後,家藏名畫多,留心於繪素,得事在煙波,屬興同吟詠,功成更琢磨,愛餘風雪句,幽絕寫漁蓑。」

李益者,肅宗朝宰相揆之族子,登進士第,有才思,長於歌詩。有《徵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盡圖寫為屏障。如「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之句是也。

鄭贊

唐外郎滎陽鄭贊,宰萬年日,有以賊名而荷校者,贊命取所盜以視,則煙晦古絲三四幅,齊罽裁褾,班鼊皮軸之,曰:「是畫也,太尉李公所寶惜。」有《贊皇圖篆》存焉。當時人以七萬購獻於李公者,遂得渠橫樑倅職。後因出妓,復落民間,今幸其妓人不鑒,以卑價市之。後妓人自他所得知其本直,因歸訴,請以所虧價書(校汲本作「輸」)罪,贊不得決。時延壽里有水墨李處士,以精別畫品游公卿門,召使辨之。李瞪目三嘆曰:「韓、展之上品也。」雖黃沙之情已具,而丹筆之斷尚疑。會有齎籍自禁軍來認者,贊以且異奸盜,非願荷留,因並畫桎送之,後永亡其耗。

盧氏宅

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筆一管,稍粗於常用筆管,兩頭各出半寸已來,中間刻《從軍行》一鋪,人馬毛髮、亭台遠水,無不精絕,每一事刻《從軍行》詩兩句,若「庭前琪樹已堪攀,塞外徵人殊未還」是也,似非人功。其畫跡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雲用鼠牙雕刻。故崔鋌郎中《文集》有《王氏筆管記》,體類韓退之記畫。倚之子紹孫,博雅好古,善琴阮,其所居乃盧氏舊宅,在洛中歸德坊南街。廳屋是杏木樑,西壁有韋旻郎中畫散馬七匹,東壁有張長史草書數行,長史世號「張顛」。宅之東果園,《兩京新記》所載,是馬(校,汲本作「為」)周舊宅。

趙岩

梁駙馬都尉趙岩,酷好繪事,兼閑小筆。偶唐末亂世,獨推至鑒。人有鬻畫者,則必以善價售之,不較其多少,繇是四遠向風抱畫者,歲無虛日。復以親貴擅權,凡所依附,率多以法書名畫為贄,故畫府秘藏圖軸,僅五千餘卷,時稱盛焉。假日亦多自仿前賢名跡,動(校,汲本作「勒」)成捲軸。每延致藝士,輻湊門館,各取其所長而厚遇之,然多不迨已也,亦未始面加雌黃,荒淺甚者,自慚而退。食客常至百餘人,其間亦多琴棋道術高雅之流,時衣冠士族,尚有唐之遺風也。以畫見留者,惟胡翼、王殷二人而已。嘗令胡翼品第畫府之優劣,中品已下,或有未至者,即指示令醫去其病,或用水刷,或以粉塗,有經數次方合其意者,時人謂之趙家畫選場。其精別如此(愚謂天水用適一時之意則已,果然數以粉塗水洗,則成何畫也)。

劉彥齊

梁千牛衛將軍劉彥齊,善畫竹,為時所稱。世族豪右,秘藏書畫雖不及天水之盛,然好重鑒別,可與之爭衡矣。本借貴人家圖畫,臧賂掌畫人私出之,手自傳模,其間用舊褾軸裝治,還偽而留真者有之矣。其所藏名跡,不啻千卷,每暑伏曬曝,一一親自卷舒,終日不倦。能自品藻,無非精當,故當時識者皆謂「唐朝吳道子手,梁朝劉彥齊眼」也。

常生

王先主既下蜀城,謁僖宗御容。於時繪壁,百僚咸在,惟不見田令孜、陳太師,因問何不寫貌彼二人,左右對以近方塗滅。先主曰:「不然,吾與陳、田本無仇恨,圖霸之道,披此血刃,豈與丹青為參商乎?」遽命工重寫之。待詔常生(名重胤)曰:「不必援毫。」乃挼皂莢水洗壁,而風姿宛然。先主嘉賞之,賜以金帛也。常生傳神,素號絕手,自云:「我畫壁除摧圮拓爛外,雨淋水洗,斷無剝落。」先是詩僧貫休能畫,謂常生曰:「貧道觀畫多矣,如吾子所畫,前無來人,後無繼者。」其見賞如此。

卷六

近事(皇朝、孟蜀、江南、大遼、高麗,總三十二事)

玉堂故事 樞密楚公 蘇氏圖畫 王氏圖畫

《秋山圖》 恩賜种放 《卧雪圖》 覺稱畫

《慈氏像》 《千角鹿圖》 《訓鑒圖》 《五客圖》

退思岩 張氏圖畫 丁晉公 《鬥牛》畫

玉畫義 董羽壁 沒骨圖 孝嚴殿

相國寺 王舍城寺 應天三絕《八仙真》

鍾馗樣 《賞雪圖》 《南庄圖》李王印篆

鋪殿花 常思言 《高麗圖》術畫

玉堂故事

太祖平江表,所得圖畫賜學士院。初有五十餘軸,及景德咸平中,只有《雨村牧牛圖》三軸,無名氏;《寒蘆野雁》三軸,徐熙筆;《五王飲酪圖》二軸,周文矩筆。悉令重裝背焉。玉堂後北壁兩堵,董羽畫水,正北一壁,吳僧巨然畫山水,皆有遠思,一時絕筆也。有二小壁畫松,不知誰筆,亦妙,今並在焉。

樞密楚公

江表用師之際,故樞密使楚公適典維揚,於時調發軍餉,供濟甚廣。上錄其功,將議進拜,公自陳願寢爵賞,聞李煜內庫所藏書畫甚富,輒祈恩賜。上嘉其志,遂以名筆僅百卷賜之,往往有李主圖篆暨唐賢跋尾(公薨後尋多散失。其孫泰,今為太常少卿,刻意購求,頗有所獲。少卿乃余之祖舅,如江都《王馬》、韓晉《公牛》、王摩詰《輞川》樣等,常得觀焉)。

蘇氏圖畫

蘇大參雅好書畫,風鑒明達。太平興國初,江表平,上以金陵六朝舊都。復聞李氏精博好古,藝士雲集,首以公倅是邦,因喻旨搜訪名賢書畫,後果得千餘卷上進。既稱旨,乃以百卷賜之。公後入拜翰林承旨。啟沃之餘,且復語及圖畫,於時敕借數十品於私第,未幾就賜焉。至今蘇氏法書名畫最為盛矣(公嘗奏對於便殿,屢目畫屏,其畫乃鍾隱畫《鷹猴圖》,上知其意,即時取以賜之。余嘗於其孔之純處見之)。

王氏圖畫

王文獻家書畫繁富,其子貽正,繼為好事。嘗往來京雒間訪求名跡,充初巾衍。太宗朝嘗表進所藏書畫十五卷,尋降御紥云:「卿所進墨跡並古畫,復遍看覽,俱是妙筆。除留墨跡五卷、古畫三卷領得外,其餘卻還卿家,付王貽正。」其餘者,乃是王羲之墨跡、晉朝名臣墨跡、王徽之書(校,汲本作「畫」)、唐閻立本畫《老子西升經圖》、薛稷畫鶴,凡七卷。猶子渙,遂得模詔紥,刊於翠琰。

《秋山圖》

太平興國中,秘閣曝畫。時陶谷為翰長,因展《秋山圖》一面,令黃居采品第之,居采一見動容曰:「此圖實居采與父筌奉孟主命同畫,以答江南信幣,絹縫中有居采父子姓名。」視之果驗。曾有人於向文簡家見十二幅圖,花、竹、禽鳥、泉石、地形皆極精妙,上題云:「如京副使臣黃筌等十三人合畫」,圖之角卻有江南印記,乃是孟氏贈李主之物也。文簡薨,其圖不知所在。

恩賜种放

真宗祀汾陰還,駐蹕華陰,因登亭望蓮花峰,忽憶种放居是山,亟令中貴人裴愈召之。時放稱疾不應召,上笑而止,因問愈曰:「放在家何為耶?」愈對曰:「臣到放所居時,會放在草廳中看畫《水牛》二軸。」上顧謂侍臣,曰:「此高尚之士怡性之物也。」遂按行在所見扈從圖軸,得四十餘卷,盡令愈往賜之,皆名蹤古迹也(放隱終南山豹林谷,或居華山,往來不常,時方在華山也)。

《卧雪圖》


《圖畫見聞志》郭若虛7

丁晉公典金陵,陛辭之日,真宗出八幅《袁安卧雪圖》一面,其所畫人物、車馬、林石、廬舍,靡不臻極。作從者苦寒之態,意思如生。旁題云:「臣黃居采等定到神品上,但不書畫人姓名,亦莫識其誰筆也。」上宣諭晉公曰:「卿到金陵日,可選一絕景處張此圖。」晉公至金陵,乃於城之西北隅構亭,曰賞心,危聳清曠,勢出塵表。遂施圖於巨屏,到者莫不以此為佳觀。歲月既久,縑素不無敗裂,由是往往為人刲竊。後王君玉密學出典是邦,素聞此圖甚奇,下車之後,首欲縱觀,乃見竊以殆盡,嗟惋久之,乃詩於壁,其警句云:「昔人已化嘹天鶴,往事難尋《卧雪圖》。」

覺稱畫

大中祥符初,有西域僧覺稱來,館於興國寺之傳法院,其僧通四十餘本經論,年始四十餘歲。丁晉公延見之,嘉其敏惠。後作《聖德頌》以上,文理甚富,上問其所欲,但云:「求金襕袈裟,歸置金剛坐下。」尋詔尚方造以給之。覺稱自言酤蘭左國人,剎帝利性(校汲本作「姓」),善畫。嘗於譯堂北壁畫釋迦面,與此方所畫絕異(昔有梵僧帶過白氎上本,亦與尋常畫像不同。蓋西國所稱,彷彿其真,今之儀相,始自晉戴逵。刻制梵像,欲人生敬,時頗有損益也)。

《慈氏像》

景祐中,有畫僧曾於市中見舊功德一幅,看之,乃是《慈氏菩薩像》。左邊一人執手爐,裹袱頭,衣中央服;右邊一婦人捧花盤,頂翠鳳寶冠,衣珠絡泥金廣袖。畫僧默識其立意非俗,而畫法精高,遂以半千售之,乃重加裝背,持獻入內閻都知。閻一見且驚曰:「執香爐者,實章聖御像也;捧花盤者,章憲明肅皇太后真容也。此功德乃高文進所畫,舊是章憲閣中別置小佛堂供養,每日凌晨焚香恭拜。章憲歸天,不意流落一至於此。」言訖於悒,乃以束縑償之,復增華其標軸。即日進于澄神殿,仁廟對之,瞻慕慽容。移刻方罷,命藏之御府,以白金二百星賜答之。

《千角鹿圖》

皇朝與大遼國馳禮,於今僅七十載,繼好息民之美,曠古未有。慶曆中,其主(號興宗)以五幅縑畫《千角鹿圖》為獻,旁題「年、月、日御畫」。上命張圖於太清樓下,召近臣縱觀,次日又敕中闈宣命婦觀之,畢藏於天章閣。

《訓鑒圖》

皇祐初元,上敕待詔高克明等圖畫三朝盛德之事,人物才及寸余,宮殿、山川、鑾輿、儀衛咸備焉。命學士李淑等編次序贊之,凡一百事,為十卷,名《三朝訓鑒圖》。圖成,復令傳模鏤版印染,頒賜大臣及近上宗室。

《五客圖》

李文正嘗於私第之後園育五禽以寓目,皆以客名之,後命畫人寫以為圖,鶴曰仙客,孔雀曰南客,鸚鵡曰隴客,白鷳曰閑客,鷺鷥曰雪客,各有詩篇題於圖上,好事者傳寫之。

退思岩

魯肅簡以孤直遇主,公家之事,知無不為。每中書罷,歸私宅,別居一小齋,圖繪山水,題曰「退思岩」。獨游其間,雖家人罕接焉。

張氏圖畫

張侍郎(去華)典成都時,尚存孟氏有國日屏扆圖障,皆黃筌輩畫。一日,清河患其暗舊損破,悉令換易,遂命畫工別為新制,以其換下屏面。迨公帑所有舊圖,呼牙儈高評其直以自售,一日之內,獲黃筌等圖十餘面。後貳卿謝世,頗有奉葬者。其子師錫,善畫好奇,以其所存寶藏之。師錫死,復有葬者。師錫子景伯,亦工畫,有高鑒,尚存餘蓄,以自寶玩。景伯死,悉以葬焉。

丁晉公

丁晉公家藏書畫甚盛,南遷之日,籍其財產,有李成山水寒林共九十餘軸,佗皆稱是,後悉分掌內府矣。

鬥牛畫

馬正惠嘗得《斗水牛》一軸,雲厲歸真畫,甚愛之。一日,展曝於書室雙扉之外,有輸租庄賓適立於砌下,凝玩久之,既而竊哂。公於青瑣間見之,呼問曰:「吾藏書,農夫安得觀而笑之?有說則可,無說則罪之。」庄賓曰:「某非知畫者,但識真牛。其斗也,尾夾於髀間,雖壯夫旅力,不可少開。此畫牛尾舉起,所以笑其失真」(愚謂雖畫者能之妙,不及農夫見之專也。擅藝者所宜愽究)。

玉畫義

張文懿性喜書畫,今古圖軸,襞積繁夥,銓量必當,愛護尤勤。每張畫,必先施帟幕,畫義以白玉為之,其畫可知也。

董羽水

玉堂北壁舊有董羽畫水二堵,筆力遒勁,勢若搖動,其下一二尺頗有兩壞處。蘇易簡為學士,尤愛重之,蘇適受詔知舉,將入南宮,囑於同院韓丕,使召名筆完葺之。蘇既去,韓乃呼工之赤白者,圬墁其半,而用朱畫欄檻以承之。蘇出見之,悵恨累日,雖命水洗滌,而痕迹至今尚存。時人以蘇之鑒尚,韓之純樸兩重焉。

沒骨圖

李少保(端願)有圖一面,畫芍藥五本,雲是聖善齊國獻穆大長公主房卧中物,或雲太宗賜文和。其畫皆無筆墨,惟用五彩布成,旁題云:「翰林待詔臣黃居采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畫沒骨圖,以其無筆墨骨氣而名之,但取其濃麗生態以定品。」後因出示兩禁賓客,蔡君謨乃命筆題云:「前世所畫,皆以筆墨為上,至崇嗣始用布彩逼真,故趙昌輩效之也。」愚謂崇嗣遇興偶有此作,後來所畫,未必皆廢筆墨。且考之六法,用筆為次,至如趙昌,亦非全無筆墨,但多用定本臨模,筆氣羸懦,惟尚傅彩之功也(校,汲本「愚謂」起均作夾行小字)。

孝嚴殿

治平甲辰歲,於景靈宮建孝嚴殿,奉安仁宗神御。乃鳩集畫手,畫諸屏扆、牆壁,先是三聖神御殿兩廊,圖畫創業戡定之功及朝廷所行大禮,次畫講肄文武之事、游豫宴饗之儀,至是又兼畫應仁宗朝輔臣呂文靖已下至節鉞凡七十二人。時張龍圖(燾)主其事,乃奏請於逐人家取影貌傳寫之,鴛行序列,歷歷可識其面,於是觀者莫不嘆其盛美。

相國寺

治平乙巳歲雨患,大相國寺以汴河勢高,溝渠失治,寺庭四廊,悉遭淹浸,圮塌殆盡。其牆壁皆高文進等畫,惟大殿東西走馬廊相對門廡,不能為害。東門之南,王道真畫《給孤獨長者買祗陁太子園因緣》;東門之北,李用及與李象坤合畫《牢度義斗聖變相》;西門之南,王道真畫《志公變》、《十二面觀音像》;西門之北,高文進畫《大降魔變相》,今並存之,皆奇蹟也。其餘四面廊壁皆重修復後,集今時名手李元濟等,用內府所藏副本小樣,重臨仿者,然其間作用,各有新意焉。

王舍城寺

魏之臨清縣東北隅,有王舍城佛剎,內東邊一殿極古,四壁皆吳生畫禪宗故事,其書不知誰人,類褚河南。循例接勞北使及使遼者過,則縣大夫自請游觀,仍粉榜志使者姓名。

應天三絕

唐僖宗幸蜀之秋,有會稽山處士孫位,扈從止成都,位有道術,兼工書畫。曾於成都應天寺門左壁畫坐天王暨部從鬼神,筆鋒狂縱,形制詭異,世莫之與比,歷三十餘載,未聞繼其高躅。至孟蜀時,忽有匡(校,汲本作「烱」)山處士景煥(一名朴),善畫,煥與翰林學士歐陽烱為忘形之友,一日,聯騎同游應天,適睹位所畫門之左壁天王,激發高興,遂畫右壁天王以對之,二藝爭鋒,一時壯冠。渤海嘆重其能,遂為長歌以美之。繼有草書僧夢歸後至,因請書於廊壁,書畫歌行,一日而就,傾城士庶,看之闐噎寺中。成都人號為「應天三絕」也(辛顯雲,景煥所畫不及孫位遠甚)。煥尤好畫龍,有《野人閑話》五卷行於世,其間一篇,惟敘畫龍之事。

《八仙真》

道士張素卿,神仙人也。曾於青城山丈人觀,畫五嶽四瀆真形,並十二溪女數壁,筆跡遒健,神彩欲活,見之者心悚神悸,足不能進,實畫之極致者也。孟蜀後主數遣秘書少監黃筌,令依樣摹之,及下山,終不相類。後因蜀主誕日,忽有人持素卿畫《八仙真形》以獻蜀主,蜀主觀之,且嘆曰:「非神仙之能,無以寫神仙之質。」遂厚賜以遣。一日,命翰林學士歐陽烱次第贊之,復遣水部員外郎黃居寶八分題之。每觀其畫,嘆其筆跡之縱逸;覽其贊,賞其文詞之高古;玩其書,愛其點畫之雄壯。顧謂八仙,不讓三絕(八仙者,李阿、容成、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長壽仙、葛永瑰)。

鍾馗樣

昔吳道子畫鍾馗,衣藍衫,鞹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髮,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筆跡遒勁,實繪事之絕格也。有得之以獻蜀主者,蜀主甚愛重之,常掛卧內。一日,召黃筌,令觀之,筌一見稱其絕手。蜀主因謂筌曰:「此鍾馗若用拇指掏其目,則愈見有力,試為我改之。」筌遂請歸私室,數日,看之不足,乃別張絹素畫一鍾馗,以拇指掏其鬼目。翊日,並吳本一時獻上,蜀主問曰:「向止令卿改,胡為別畫?」筌曰:「吳道子所畫鍾馗,一身之力、氣色、眼貌俱在第二指,不在拇指,以故不敢輒改也。臣今所畫,雖不迨古人,然一身之力並在拇指,是敢別畫耳。」蜀主嗟賞之,仍以錦帛鋈器,旌其別識。

《賞雪圖》

李中主保大五年元日,大雪,命太弟已下登樓展宴,咸命賦詩,令中人就私第賜李建勛繼和。是時建勛方會中書舍人徐鉉、勤政學士張義方於溪亭,即時和進。乃召建勛、鉉、義方同入,夜艾方散。侍臣皆有興詠,徐鉉為前後序。仍集名手圖畫,曲盡一時之妙。真容,高沖古主之;侍臣、法部、絲竹,周文矩主之;樓閣宮殿,朱澄主之;雪竹寒林,董源主之;池沼禽魚,徐崇嗣主之。圖成,無非絕筆。

《南庄圖》

李後主有國日,嘗令周文矩畫《南庄圖》,盡寫其山川氣象、亭台景物,精思詳備,殆為絕格。開寶癸亥歲歸朝,首貢於闕下,籍之秘府。

李主印篆

李後主才高識博,雅尚圖書,蓄聚既豐,尤精賞鑒。今內府所有圖軸暨人家所得書畫,多有印篆,曰「內殿圖書」、「內合同印」、「建業文房之寶」、「內司文印」、「集賢殿書院印」、「集賢院御書印」(此印多用墨);或親題畫人姓名,或有押字,或為歌詩雜言。又有織成大回鸞、小回鸞、雲鶴、練鵲、墨錦褾飾(今綾錦院效此織作),提頭多用織成絛帶,簽貼多用黃經紙,背後多書監裝背人姓名及所較品第。又有澄心堂紙,以供名人書畫。

鋪殿花

江南徐熙輩,有於雙縑幅素上畫叢艷疊石,傍出葯苗,雜以禽鳥、蜂蟬之妙,乃是供李主宮中掛設之具,謂之鋪殿花,次曰裝堂花,意在位置端莊,駢羅整肅,多不取生意自然之態,故觀者往往不甚采鑒。

常思言

余熙寧辛亥冬,被命接勞北使為輔行,日與其副燕人馬禋、邢希古結駟並馳。希古恭順詳敏,有儒者之風,從容語及圖畫,曰燕京有一布衣,常其姓,思言其名,善畫山水林木,求之者甚眾,然必在渠樂與即為之,既不可以利誘,復不可以勢動,此其所以難得也。復見問曰:「南朝諸君子頗有好畫者否?」余答曰:「南朝士大夫自公之暇,固有琴樽書畫之樂。」希古慨然嗟慕,形乎神色(愚以謂常生者,擅藝,居幽朔之間,不被中國之聲教。果能不可以勢動,復不可以利誘,則斯人也,豈易得哉)。

高麗國

皇朝之盛,遐荒九譯來庭者,相屬於路。惟高麗國敦尚文雅,漸染華風,至於伎巧之精,他國罕比,固有丹青之妙。錢忠懿家有著色山水四卷,長安臨潼李虞曹家有《本國八老圖》二卷,及曾於楊褒虞曹家見細布上畫《行道天王》,皆有風格。熙寧甲寅歲,遣使金良鑒入貢,訪求中國圖畫,銳意購求,稍精者十無一二,然猶費三百餘緡。丙辰冬,復遣使崔思訓入貢,因將帶畫工數人,奏請模寫相國寺壁畫歸國,詔許之,於是盡模之持歸。其模(校,汲本兩模字均作「摸」)畫人頗有精於工法者,彼使人每至中國,或用摺疊扇為私覿物,其扇用鴉青紙為之,上畫本國豪貴,雜以婦人鞍馬,或臨水為金砂灘,暨蓮荷、花木、水禽之類,點綴精巧;又以銀泥為雲氣月色之狀,極可愛,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近歲尤秘惜,典客者蓋稀得之(倭國乃日本國也,本名倭,既恥其名,又自以在極東,因號日來也,今則臣屬高麗也)。

術畫

夫士必以忠醇徑亮,盡瘁於公,然後可稱於任、可爵於朝,惡夫邪佞以苟進者,則不免君子之誅。藝必以妙悟精能取重於世,然後可著於文、可寶於笥,惡夫眩惑以沽名者,則不免鑒士之棄。昔者孟蜀有一術士,稱善畫,蜀主遂令於庭之東隅畫野鵲一隻,俄有眾禽集而噪之。次令黃筌於庭之西隅畫野鵲一隻,則無有集禽之噪。蜀主以故問筌,對曰:「臣所畫者藝畫也,彼所畫者術畫也,是乃有噪禽之異。」蜀主然之。國初有道士陸希真(校,汲本作「直」)者,每畫花一枝,張於壁間,則游蜂立至。向使邊、黃、徐、趙輩措筆,定無來蜂之驗。此抑非眩惑取功、沽名亂藝者乎?至於野人騰壁,美女下牆,禁五彩於水中,起雙龍於霧外,皆出方術怪誕,推之畫法闕如也。故不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讀《書譜》有感——下筆不可隨便
傅山、溥心畲小楷心經以及沈尹默、田英章楷書心經
王羲之這十幾種筆法——易學易懂(保存)
山石復加用筆法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