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讀《書譜》有感——下筆不可隨便

讀《書譜》有感——下筆不可隨便

作者語:書法的五品

現代人學習書法,大多選擇從魏碑入手。

魏碑處於隸書向楷書轉折時期,不僅用筆變化多端,而且沒有拘束,瀟洒隨意。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極力推崇魏碑,他說:書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質,然性情得於心而難名,形質當於目而有據。所以好的書法作品應該是性情形質兼備。清代,學書多從趙孟頫、董其昌,漸漸形成沒有個性只圖形質的管閣體,包世臣大聲疾呼碑學的重要性,以龍門二十品,張猛龍碑,張玄墓誌為代表的魏碑,被推上了一個極高的位置。後來,康有為著《廣藝舟雙楫》也極力推崇魏碑,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帶有魏碑意蘊的書法,的確比純粹的楷書要富有個性而且古意盎然。

自己學書從唐楷入手,後學王羲之行書,魏碑始終沒有涉足,這當是自己必補的一課。讀《藝舟雙楫》,包世臣關於書法的五品很吸引我。他說:平和簡靜,遒麗天成曰神品;醞釀無跡,橫直相安曰妙品;逐跡窮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調自歌,不謬風雅曰逸品;墨守跡象,雅有門庭曰佳品。

書品如人品,品書如品人,這五品我都喜歡,最喜歡得是神品,妙品和逸品。

讀《書譜》有感——下筆不可隨便


讀《書譜》有感

-wenrong


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

《書譜》是唐代書法家兼書法理論家孫過庭所著。開篇說自古善書者,漢魏有鍾繇,張芝之絕,晉末有王羲之,王獻之之妙,有人說這四人乃古今特絕,遺憾的是今不如古,古質而今妍。對於古質而今妍的觀點,孫過庭給與了批判。他說,質樸的風格是隨著時代的風氣而產生,妍美的風格也是隨著社會風俗而變化,書寫的形體也會跟著時代前進的腳步而發展,重質樸也罷,重文彩也罷,貴在雖好古卻不背離時尚,雖趨今但不沾染時弊。正如孔子所言「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讀罷此言,終於明白了書法要與時俱進的道理,而且傳統與創新,質樸與文彩要並用,才是有生命力的書法。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趣味,有一個時代的時代特徵,大唐的風格,一看就是大唐的,魏晉風度一看就是魏晉的,字的本質沒有變,變得是時代的風尚和追求。

有人說好詩在唐代已經做完了,好詞在宋代達到了巔峰,書法亦然,古人的書法已經達到了極致,今人只能追摹古人,而且今人的字愈有古風古意才好。在文化衰落甚至斷絕的今日,我們能重新找回書法,找回書法美的真正含義,像古人那樣創作出寧靜,大器,持重,典雅的東西已屬不易。

所以先好好抓住最本質的東西,有了質再求文,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做書做人都當如此吧。


道法自然

孫過庭說他20年留心翰墨,雖然沒有煉成入木三分的功夫,但從未動搖臨池苦學的心愿。

對於所有熱愛書法的人,這一點應該是相同的。迷戀書法,孜孜以求,也許難以成名成家,但對書法的愛好和追求從不停止,就像有人愛戲曲,愛攝影,愛古玩。。。。。。凡有所愛,自成境界,因為有愛,自有獨特的人生,別樣的世界。

孫過庭接下來用一段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說明書法的美就是大自然的美,書法美到極至就是大自然美的呈現,點畫之間氣象萬千:「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落河漢。」

原來我手下的一點一划都是大自然某一個瞬間的呈現,不過這種呈現不是誰都能做到的,道法自然,書道亦然。

讀《書譜》有感——下筆不可隨便


下筆不可隨便

書法的一點一畫,呈現出大自然的萬千氣象,達到這一境界,不是單單靠力氣,「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

書法是物我兩忘,是靈魂的吟唱,是生命的舞蹈。孫過庭在《書譜》中特彆強調了下筆不可隨便,所謂「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韌挫於毫芒。」可見書法的美來之不易,一點一划均不可倉促隨便,它需要沉思靜氣,成竹在胸的修養,這種修養是內在的,是生命的狀態,無法作假。

下筆不可隨便是一種敬畏的表現。恰如茶道,喝茶之前先要靜心,甚至冥想,接下來有一整套的程序。書法是道,程序亦不可馬虎。從技到道,乃天壤之別,隨隨便便提筆就寫,是對書法的褻瀆。

想起那日在民俗博物院寫字,真是萬分痛悔,不過那時真的不懂,現在算是明白了,面對一張白紙,就像面對天與地,在天地之間,如何渲染你的情感,創作你的圖畫,鋪排你對美的感知,絕非易事。

大書法家蔡邕曾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

以我目前的狀態,書寫之前,更需要靜心,放鬆再放鬆,成竹在胸,方可提筆寫字,這應該是學書的初級階段吧。


書法的同源異派

書法的發展像一條大河,從倉頡造字開始,書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經歷了篆、隸、楷、行、草的演變,時至今日,每一種書體都是藝術,都值得去研習。「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楷務檢而便。」掌握了這幾種書體的特點,然後灌注自己的精神氣質:「稟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就可以成就一幅書法作品。

有些人專精一種書體,往往是在博採的基礎之上,突出一種成為自己的專長。

孫過庭在《書譜》中特彆強調了楷書和草書的相同與不同之處。他說:「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位形質,回互雖殊,大體相涉。」意思是說,習草書如果不兼通真書,就會顯得不夠專註嚴謹,習真書如果不兼通草書,寫出的字更難成為佳作,因為真書以點畫分布為形體本質,以縱橫盤桓為精神趣味,兩者雖然在表現形式上有很多不同之處,但在根本上卻相互關涉。

所以單從楷書和草書的關聯就可以看出成為真正的書家,就要熟悉研習每一種書體,百鍊鋼化為繞指柔,方可隨心所欲,下筆生花。

讀《書譜》有感——下筆不可隨便


書法的天時地利人和

孫過庭在《書譜》中談到寫字時有五合五乖,「合則流媚,乖則凋疏」。

心情愉悅是一合,知音在場是二合,氣候宜人是三合,紙墨精妙是四合,興之所至,急於揮毫是五合。五乖分別是:心急身懶為一乖,意不情願為二乖,天干氣躁為三乖,紙墨一般為四乖,情緒低落,下手無力為五乖。無乖五合被孫過庭視為自己的書法秘籍,他說「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暢無不適,蒙無所從」。

反覆玩味,方明白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首先,書法是心靈的圖畫,心情不佳很難成書,心情好,周圍的環境適宜,身邊有知音,心有所感,手有所應,正如王羲之《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堪稱天時、地利、人和情況下的絕佳作品。

孫過庭說:「乖合之際,優劣互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可見一個人的心情志氣又是最關鍵的,這也是一個人的性格氣質所為。

認識一位書法家,每日黎明即起,揮毫不止,書法很有功夫,可是他為人小氣,看他的字總伸展不開,正是「不得志」的表現。


書法與抒情

孫過庭言:王羲之的書法能夠成為一代宗師,「豈唯會古通今,亦乃情深調和」是說王羲之的書法不僅融會古今,而且情意深摯,筆意和諧。

王羲之乃性情中人,富有情感,這一點從王羲之的傳記中可以看到。書法,說到底是抒情的東西,什麼樣的心情,寫什麼樣的字,什麼樣的文字內容,用什麼樣的字體去寫都有講究,好的書法作品是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記得一位老師曾說起他的一幅字,是紀念紅軍長征的一幅書法作品,他要寫「婁山關」三個字,婁山關是紅軍長征途中的重要關隘,也是紅軍長征的一個轉折點,毛澤東有詩紀念。這位老師反覆思考這幅字的內涵,最後決定用雄渾的大篆來表現,以呈現了「婁山關"的自然、歷史與政治內涵,結果展出時好評如潮。

孫過庭說,王羲之留下了好多書法作品,所傳達的情感都不一樣,他寫《蘭亭集序》興緻飄逸,因而書法也顯得神韻超絕,他寫<樂毅〉時心情憂憤鬱結,寫《畫贊》時則意緒瑰麗多奇,寫《黃庭經》則超遠虛無,寫<太師箴〉又豪放而縱橫,正是心情內容書體的一致。

讀《書譜》有感——下筆不可隨便


運筆與運氣

孫過庭《書譜》在運筆環節中提出了「執、使、轉、用」4個法則。

所謂「執"是指執筆的深淺長短,「使"是指運筆的輕重緩急,"轉"則指運筆過程中鉤還盤曲的動作,"用"是講點畫向背方面的呼應。運筆的過程乃書寫的過程,物我兩忘方能進入境界。記得一位朋友說他寫字曾寫得淚流滿面,我沒有體會,但知道那是寫進去了。「執使轉用」是運筆的技巧, 但技術性的東西沒有大道統領終難進入境界。 清代一位書法理論家言:書之大局以氣為主,「使轉」所以行氣,氣得則形隨之,無不如志。又言:字有骨肉盤血,以氣運之,精神乃出。不按則血不融,不提則筋不勁,不平則肉不勻,不頗則骨不駿。

都說書法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氣功, 氣韻貫通,書法就活了。 就像一個人氣血旺盛,精神氣質自然不同一般, 有氣無力,血流不暢是為病人也。技巧要掌握,關鍵是氣血,吾善養我浩然之氣, 旺盛的氣韻在一幅書法作品中一貫到底,才算是一次創作。

想起那日民俗博物院里, 周祥旁邊說一個字我寫一個字, 哪裡談得上「以氣運之」,無知啊無知。


學書如庖丁解牛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孫過庭言學書如庖丁解牛。今天重讀莊子這篇著名的文章, 領悟更為深刻。 庖丁三年之後,不見全牛,從此見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解牛如同音樂舞蹈,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學書也需要苦練3年之後,才有些許感覺。

明代書法家倪蘇門在《書法論》中說,「凡欲學書之人,功夫分作3段,初段要專一,次段要廣大,三段要脫化,每段要三五年,火候方定。」

可見學書要耐住寂寞,用工不到,便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只有心不厭精,手不忘熟,意先筆後方能翰逸神飛。

讀《書譜》有感——下筆不可隨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傅山、溥心畲小楷心經以及沈尹默、田英章楷書心經
王羲之這十幾種筆法——易學易懂(保存)
山石復加用筆法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