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只能是「傳承+自己」 陰文金
書法只能是「傳承 + 自己」
——淺談書法不宜提「創新」這樣的口號
文、圖/陰文金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繼承和創新」是書法界最時髦的口號。「繼承」好說,但做到並不容易。「創新」卻被許多人說在口上,落實在行動上,並且立竿見影。於是,「流行書風」、「藝術書法」、「民間書法」、「現代書法」……席捲了全國書壇。僅管也有人出來為傳統書法吶喊,但書法「創新」之說,仍然不絕於耳。那麼,什麼叫「創新」?確實應該弄個明白。
何謂「創新」?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創新,即拋開舊的,創造新的。」用在書法上,請問,書法可以拋開舊的,創造什麼新的嗎?我的答案是不可能。為什麼?
一、中國書法傳承了幾千年,是名符其實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書法以漢字為載體。漢字是中華幾千年文明的精粹,是中華兒女的瑰寶。古老的漢字,經歷了幾千年的洗禮,世世代代,一脈相承,積澱深厚。它與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拼音文字不同,是獨一無二的方塊文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漢字書法精品,多出自各個時代的精英。經過無數精英們的反覆垂煉,具有淵深博大的傳統思想和古典美的藝術精神。它與其它藝術門類不一樣,傳統書法的完成者,真正稱得上書法家的人,一定都是接受過較深國學文化熏陶的人。而繪畫、音樂、建築、雕塑等,則不一定都是如此。對於如此高深的藝術,怎麼能輕意地加以拋棄,而再去創什麼新呢?有人說,書法不也是古人逐步創造出來的嗎。是的,那是經過了幾千年,而書法成熟時間是在晉、唐。直到宋、元、明、清代以來,都是代代相傳。
書法,說白了,其實是一種書寫漢字的「手工藝術」。世界獨一無二。是不折不扣的中華文明的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何須創新,何以創新?退一步說,試問,現代有讓書法再創新的土壤和條件嗎?古代以書取仕,書法不好的,當不了官,賺不到錢。現代人,忙於生計,書法成了「末技」,博士寫字歪歪扭扭無所謂。這是一。更重要的是把老祖宗的傳統接過來確實不易。中國當前有兩個歐體楷書大家——田氏兄弟。老大田蘊章說,他只學到歐陽詢的30%,只學到點皮毛。我們研究會有個九十高齡的老師,名叫萬魯君,解放前讀川大,教了一輩子高中語文,國學、書法堪稱一流。他說:「至今我連傳統還沒接過來,我創新什麼?」太深刻了。他還說:「我看過有些創新派的作品,我覺得超過他們很容易,你隨意地畫,別人不認識,你可以說,你不懂,這是新流派。舶來品。」當然,對於多數人,他們說的「創新」,講的只是提高、發展、與時俱進的意思。詞不達意。但有些人(書界高層)的「創新」並不是這樣。他們說,「古代和現代的書家們,自始至終面對的一個既成事實,一個早已死去的東西……書寫者必須在此超越的基礎上開始。」這就是他們所謂「創新」的真正含義,就是拋棄舊的(傳統),創造新的(流行書風)。這股思潮,把整個書壇攪得天昏地黑。
二、書法「創新」帶來的惡果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跟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書法界開始了一股所謂「創新」的熱潮。有一個省書協領導總結說:「把三十年書法熱視為中國書法千年歷史的又一個突破和盛世。」正是這幾十年,「流行書風」、「現代書風」猖厥於世。都追著要去「創新」。「創新」的口號正好被那些不願下苦功夫學傳統的人利用。寫好漢字確實不易,千遍萬遍,苦練十年八年,也不一定寫得象個樣子,怎麼辦?「創新」!正合吾意。於是,以畫代書者有之,提倡漢字解體再造者有之,以丑、怪為美者有之。他們創造了一套一套的理論。如:「書法是藝術,認不認得到是次要的」;「書法已經失去實用價值」;「現代書法以結構為中心,傳統書法以筆法為中心」;「民間書法是經典書法的源泉」;「重塑漢字的形式構成」。追求所謂「張揚個性」、「視覺衝擊」,不一而足。更有甚者,說什麼要「提倡不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或在反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反傳統才具有革命性的價值」,「在傳統基礎上創新這個口號就是貌似愛國,實際上是誤國了。」……注意,這是一位掌管中國書協學術研究大權的領導說的。於是,你看當今的中國書法大賽、書法報刊,完全被所謂的「現代書法」所充斥,那個得「蘭亭獎」的作品,有一點點蘭亭的氣氣嗎?我看過一本中國書協舉辦的楷書大展獲獎的作品集,有專家說,真正像樣的稱得上楷書的作品基本沒有!由於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家對書法不重視,書法界忙於「創新」,漠視傳統,現在人們都弄不清什麼是傳統。書法良莠不分。寫的還不如小學生寫的字,居然可以上中央電視台欄目標題。一個沒念過幾年書的文藝界名人的「書法」作品,要賣幾十萬,當然,人家買的是人(名人)。使人啼笑皆非。
「創新」理論危害之深。書法文化傳承的緊迫性,不容忽視!
三、書法發展走什麼路
說書法不可以講「創新」,那總得發展呀!前進呀!我完全贊成。書法繼承傳統,發展提高,具有現實和長遠的意義。書法是中華民族的國寶。每個炎黃子孫,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書法確實應該發展。前些年,有人提出「探索性書法」,認為,可以在探索中「創新」。想法是對的。但是,書法書寫漢字,除了傳統,可以「探索」的空間太少了。實踐證明,「流行書風」、「藝術書法」、「現代書法」、「智性書寫」、「民間書法」……肯定都不可取。「探索」了近四十年。「三十年而立,四十而不惑」。也應該畫個句號了。怎麼辦?任何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心理是不行的。書法只有老老實實地傳承。只有在傳承中求變化、求發展。不要怕人家說你太守舊,太保守。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生前對戲曲改革說的話,可以借鑒。解放初,在戲曲改革的大潮中,他說:「戲曲改革,只能移步,不能換形。」至今,京劇唱腔依然無比優美。其實,書法更是如此。書法的發展,就是一個「移步」的過程。孫過庭說:「人書俱老」,很有道理。看書法發展史,書體從篆、隸、草、楷、行、行草……一步步發展,逐步完美,每種書體的筆法一脈相承。從漢晉張(芝)王(羲之),到唐代的顏、柳、歐、虞,到宋代的蘇、黃、米、蔡,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董其昌,文徵明……歷朝歷代都不乏書法大家。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傳承中華書法文化的精粹。當然中間也有過缺失,如清代出現的向碑書尋求營養的虛糜。
南唐後主李煜在《墨池瑣錄》有一段話:「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於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窘構;顏真卿,得其筋而失於粗魯;柳公權,得其骨而失於生獷;徐浩,得其肉而失於俗;李邕,得其氣而失於體格;張旭,得其法而失於狂。唯獻之俱得之而失於驚急,不得蘊藉態度。」李煜講的這些唐代的大書家,都是傳承於王羲之。他說他們有所「失」,我看恰恰是這個「失」,是他們的不同之處,正是他們的特點,用現代語言說,就是發展。李煜這段話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書法是發展的,是在傳承中發展變化的,但這絕不是「創新」。許多藝術門類,都可以創新,唯獨書法,在相對的時間裡(幾百年)誰也不可能創新什麼。可以在古人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風格、性格。李煜說顏真卿失於「粗魯」,實際上這個「粗魯」正是顏真卿武將、大氣、豁達的性格、品性使然。這正是他傳承於王羲之並發展了自己的特點。你也必然會在學王字(或某帖)中有得、有「失」,而成其為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品性,用現在的話說基因不同,寫的字絕然不同。書法的發展就是傳承,就是「古人+自己」。有人擔心摹寫古人,會進去出不來,要「與古人離」,這是杞人憂天。你一輩子能把傳統繼承多少?田蘊章一輩子寫歐字,自己說只學點皮毛。萬老九十歲,說自己還沒接過來。所以,不容易!你必須好好地、努力學習傳統,把傳統接過來。差別是,接得快一點、慢一點,多一點、少一點,好一點、差一點,最終變成自己。總之,書法就是這樣,在傳承的過程中「人書俱老」。
儘管中國書法從解放以來,或者可以追溯到「五四」運動以來,甚至清末以來,走了很長的彎路(魯迅都曾提倡過漢字走拼音的道路),而且,現在書壇活躍的許多人,大都是沒有較深國學(書法)傳統功夫的人,或者是也知道一點傳統,但一心想「創新」、一心想成為一代「書法先驅」的人。但是,傳統書法美的魅力是公認的、永存的,不會磨滅的,書法傳承的力量是擋不住的。真正繼承傳統書法精華,要通過許多代人不懈的努力,而書法終歸要回歸傳統。
當今中國書法亟待正本清源
文、圖/陰文金
由於愛好中國書法,所以訂閱了不少書畫報刊雜誌,《中國書畫報》就是其中之一,閑暇時學習欣賞。近來,突然對報上的書論感興趣,認真閱讀了幾篇後發現,原來產生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併流行至今的「現代書法」、「流行書風」,其理論基礎就在其中。現摘錄幾段,供讀者「欣賞」。以下言論均摘自《中國書畫報》。
2012年1月4日,張海(中國書協主席)雲「書法是筆墨藝術,內容難認與否不是主要標準」;
2011年12月12日, 張海 (中國書協主席)說「書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兩句話,先與古人和,再與古人離」;
2011年10月15日,楊明臣(中國書協楷書委員會副主任)在《關於當代書法學術性的思考》中說:「在一百年的時間裡,書法最終徹底擺脫了實用性的制約,展示出其在藝術本體意義上獨立的存在價值與美學意義,當代書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的。」「傳統書法以筆法為中心,現代書法以結構為中心。」
2011年12月24日,戴明賢(貴州省書協主席)發文說:「安順中青年書法……一舉衝決了楷必顏柳,行必『二王』,北碑南帖,中和園融等傳統主流觀點,廣求窮搜,各闢蹊徑……把近三十年書法熱視為中國書法千年歷史又一個突破和盛世。」
2011年10月26日,曾來德(中國書協理事、北大客座教授)說:「古代和現代的書法家們,自始至終面對的,竟然是一個既成事實,一個早已死去的東西……書寫必須在此超越性的基礎上開始。」
2011年11月5日,鄭曉華(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在《談書法的原創性》中說:「原創必須是對傳統的顛覆……我希望我們可以樹立這樣的觀點,就是要提倡不在傳統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或者在反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反傳統才具有革命性的價值。」「在傳統基礎上創新這個口號,就是貌似愛國,實際上是誤國了。」
2012年3月14日,沈鵬(原中國書協主席)為中國國家書畫院書法精英班擬定的教學方針是:「弘揚原創,尊重個性,書內書外,藝道並進。」
……,好了,就摘錄這些吧。
以上摘錄的是現任中國書協的領導們正式發表的理論觀點。在這種觀點指引下,可想而知,中國書法將被引向何處?也許我在杞人憂天!再看看充斥於各種書法報刊雜誌的所謂「現代書法」、「流行書風」以及延伸出的所謂 「藝術書法」、「書法藝術」、「民間書法」、「學院派書法」……林林總總,歸根結底,就是不要傳統,或者表面上講傳統,但以所謂「創新」蔽之。
下面談談我的認識。
一、書法書寫漢字決定了書法必須講傳統
中國書法以漢字為基礎。漢字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精粹,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方塊字體。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對漢字抱以敬畏之心。漢字的產生源於生命的起源和漢民族對自然萬物的認知。漢字以獨特的象形符號忠實地記錄了漢民族數千年來對各種事物的觀察、思考和認識。所以漢字從描摹事物的象形文字開始,有了會意字、形聲字、轉注字、指示字、通假字,史稱「六書「。漢字具有了獨特的結構,具有的音、形、義的根本特色,它與任何拼音文字決然不同。魯迅讚美漢字「音美以感耳,義美以感心,形美以感目」。它的間架結構,賦予它有嚴格的書寫規則。按照規則書寫,就是書法(書法就是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法則——《辭海》)。漢字經歷了幾千年的洗禮,至今任然保存完好,證明漢字具有無比強大的生命力。漢字的演變由繁到簡,經歷了從甲骨文、金文、篆字、隸書、楷書、行書(行楷)、草書(行草),每一次的改變,突出其能表現音、形、義的特點,美化漢字的形態,達到美學的效果。
歷史的發展已經證明了:既然書法是書寫漢字,漢字的筆畫、結構,書寫的規則經歷了幾千年的錘鍊。已經具備了獨特而完美的形式。世界上許多藝術都可以創新,唯獨中國書法不需要也不可能再 「創新」,在相對時間內(幾百年)誰也不能再「創新」。「創新」二字,現在很時髦,不談創新,就有守舊之嫌,所以一些沒有書法書寫功底的而又想要名利雙收的所謂書家,為走捷徑而給自己怪異的字標榜為「創新」,美其名曰「現代書法」,以與「傳統書法」區分開來,藉以掩飾自己書寫漢字的「怪異」、「醜陋」。此觀點一出,於是很多政界商界學術界的不是文化人的人竭力把自己扮演成一個文化人的角色,並逐漸把持了書協這個文化陣地,有愈演愈烈之勢。書法界的這種功利現象浮躁情緒,導致的結果就是不要書法傳承,很多根本沒有任何書法功底的人,一夜之間成為了「書法家」。
書法就是書法,沒有「現代」和「傳統」之說,也沒有「中青年書法」和「老年書法」之分,因為都是漢字的書寫。古今有區別的地方不過是章法上或者使用現代材料上的變化而已。書法只能與古人和,不能與古人離。書法自「二王」以來。已經達到至善至美的高度。有一位國學大師深有體會地說「書法不求與古人和而不得不和,不求與古人似而不得不似」。因此,書法只能在繼承古人的基礎上經過自己刻苦的認真的不斷地努力,寫出自己的風格,如此而已。當然,每個人書寫的漢字都不可能是相同的,這是人的基因決定了的。所以,所謂的「原創」「創新」,對書法來說是個偽命題。每個人的書法作品都是他的原創,都可以叫「創新」。
二、書法是中國的傳統藝術
有人認為書法不是藝術或者還不夠藝術。因此,在書法之外,再搞個「藝術」,號稱「藝術書法」,寫「山」就畫座山,寫「雲」就畫朵雲,成了書不書,畫不畫,醜態百出。漢字的形、音、義本身具備了美的特質。漢字之妙,成就書法之美。我們仔細看看漢字的結構,按照漢字側、勒、弩、鉤、策、撇、啄、捺筆劃,使用中鋒、側鋒、露鋒、藏鋒,在提、按、頓、挫中不斷轉換,按法則規定的筆法、字法、墨法、章法書寫的書法作品,變化無窮,氣象萬千,婀娜多姿,剛柔並濟,美妙無比,這難道不是藝術?這是最高的藝術。我們把王羲之、歐陽詢、趙孟頫、米芾……的書法仔細欣賞,那是真正的藝術享受。有人搬出古人「書為心畫」「無意佳乃佳」,的話來為自己辯護。你要知道,說這個話的人是誰?他們是大書法家蔡邕、蘇東坡。而引用這些話的人,他們連基本的書寫法則都不明白,而又不肯下功夫,卻在那裡大談「書法是表達書法家內心,體現個人氣質修養的活動。」結果,「表達」的非「丑」即「怪」。
有的人搬出「民間書法」。說「社會主義文化書法藝術興起,人民當家作主,書法從封建士大夫,從宮庭官僚,走向人民大眾。」這是典型的「階級鬥爭」觀點。書法是中華民族瑰寶,老百姓那時飯都吃不起,寫什麼書法。這種「書法」怎麼繼承呢?
有的人過分強調「個性張揚「,過分強調所謂的視覺衝擊力,美其名曰」在自然狀態下任意揮灑「,其實不過是任意塗抹,嘩眾取寵,最後連自己都不知道寫的什麼,慘不忍睹,還能叫「書法」?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個曾來德,被評為中國2011年十大傑出書法家,一個過硬的理由就是他在法國巴黎舉辦了音樂書法表演。什麼音樂書法?就是地上鋪上幾丈長的白紙,書者站在紙上,這時音樂起,書者用大掃帚蘸墨亂畫一通,寫的什麼人家也看不懂,反正不搞點動靜出來死不休。這是外國人眼裡的中國文化嗎?這種耍猴般的活動,居然是中國文化部組織的,可悲可嘆!
三、書法的實用性不容置疑
有人說,書法已經失去了它的實用性,只是用於展覽。果真如此嗎?
我們不是在提倡書法走進千家萬戶嗎?家庭廳堂的布置,以此增加文化氛圍,或勵志或抒懷或明志;中國傳統節日里的春聯,或表喜慶或表祝願;開個門市,做個買賣,取個店名掛個招牌,裝飾店堂,哪裡離得開書法美術?精心收藏或者親自書寫的手卷、冊頁,閑來時在案頭翻閱、把玩,賞心悅目,延年益壽。即使是展覽,也是讓觀眾知道你寫出的什麼吧?什麼時候書寫的內容成了次要的了呢?
因此,書法首先必須讓人認得到看得懂,然後是筆法、結構的欣賞。書法的最終目的是要告訴觀眾,你寫了什麼。你既然要拿出去展覽,你總應該寫好的、正面的、有意義的內容,總不會寫沒用的低級的無聊的東西吧。所以我也贊成「文化書法」的觀點。
這就是書法的實用性!
實錄幾個畫面:
文化館現在都是對社會免費開放,每次去觀看書畫展覽時發現,雖然「現代書法」被掛在顯眼部位(因為書者多是有地位的人)但觀眾寥寥,即便是有人觀看,也是一臉鄙棄之色,多對書寫的字以批評責罵之語,普通百姓說「還沒有我寫的好,居然要展覽。丟人!」
年輕的父母帶著兒女去接受藝術的熏陶,在「現代書法」的幾幅中堂面前,小朋友們和家長議論不休,指指點點,小孩子的意思是展覽的字不如他的好;父母很惱火,罵展出這些東西真是「誤人子弟」,以後不會帶孩子來看展覽了。
四、書法發展的前景在哪裡
中國書法家協會,應當在發揚中國書法幾千年傳統上下功夫,撥亂反正,把書法引向正道。什麼是正道?就是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現在,在一些人錯誤的理論指引下,把中國書法搞成這個樣子,令人心寒。我看到一本中國書法家協會編輯出版的正書比賽獲獎作品集,有專家指出,其中像樣的算得上正書的作品基本沒有!
因此,我認為,中國書法必須正本清源,撥亂反正。解放後漢字被簡化,書法被邊緣化,學校取消了書法課。現在,多數大學生的字寫得歪歪扭扭(不過現在,國家已經意識到中國文化的缺失,正在恢復)。搞「流行書風」的一些人,他們生在困難時期,長在文化大革命,那時只有革命,沒有文化,長大了為生活奔波。哪有時間學書法。而且學書法談何容易!古代以書取仕。書寫漢字要從幼兒開始,一輩子都在寫字,要下多大功夫,達到了一定水平的也只是少數人。現代社會在進步,科技在發展,計算機運用普及,我們不可能像古代讀書人那般苦練漢字。但是越是這樣我們越要好好繼承傳統文化,好好學習,不能亂來,糟蹋書法。
怎樣才能寫好書法?說句不中聽的話,現代人好好學寫漢字(臨帖),按照晉、唐的標準,逐步有所提高,最後達到前賢孫過庭說的「人書俱老」,僅此而已。可以說,毛澤東書法就是一個範例。
這方面,京劇就是我們的榜樣。京劇和書法一樣,是中國的國粹。解放初,各項事業都在改革,梅蘭芳大師說,戲曲改革「只能移步不能換形」。結果京劇走出了一條正確的改革之路,忠實地繼承傳統。他們辦京劇「流派班」,把京劇的梅、荀、張、尚、裘……各派的唱腔發揚光大,做到後繼有人。現在,無論是傳統京劇,還是現代京劇,聽起來都那麼美。如果京劇把傳統唱腔「改革」掉,去搞什麼創新,那就不是「京劇」了。可惜的是過去我們把漢字簡化了。八十年代興起書法熱的時候,又沒有象梅蘭芳大師那樣的大師出來捍衛書法。而去學西方、學日本的現代書法,大搞「流行書風」, 美其名曰「現代書法「,說什麼「傳統書法以筆法為中心,現代書法以結構為中心」,真是荒唐!把書法的筆法都去掉了,不按書法規則的筆法、字法、章法去書寫,為所欲為,橫不像橫豎不像豎,任意塗抹,能叫書法嗎?!
在當今書壇,怪書、丑書充斥各類書法報刊雜誌,佔領了全國書法大獎、「蘭亭獎」的舞台,污染了國人的眼睛,違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糟踐書法,誤人子弟,害人不淺。而有人卻在叫「在傳統基礎上創新這個口號,就是貌似愛國,實際上是誤國。」連傳統都不要了,只要「創新」。我要說的是,這批不學無術的急功近利的人才是真正要誤國!
中國書協為何不學京劇,也辦個「二王」、顏、柳、歐、趙的書法流派班呢?讓中國書法這個中華民族的國粹在今天更加發揚光大呢?
在此,我們要吶喊一聲:救救中國書法!
【作者簡介】:陰文金,男,四川省夾江縣人,中共黨員,生於1945年8月5日,退休前任樂山軍分區司令部參謀長。退休後致力於兩件事:書法繪畫及整理、編寫軍分區軍事志,平時生活中要求自己,為人淳樸謙遜,做人正直善良。


※小說連載之一 啞娘 浮世沉淪 心劫
※破洞風波 雪融了
※生活的節奏 方建華
※我的故鄉——長樂 若塵
※再說烙洋芋包包 雪融了
TAG:天下女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