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客人》這是我看過最棒的犯罪心理片了
Art.22
「很高興你在這裡呀」
前段時間加入了伊心的一個粉絲群,在這裡,伊心每周都會推薦一本書和一部電影,一周結束後大家在群里自由討論。上一周推薦的電影就是最近正在熱映的西班牙影片《看不見的客人》。看完之後覺得,這真的是一部很好很好的電影。
影片中的四個主要人物:一個成功人士艾多利亞,艾德里安的情人勞拉,一對失去兒子的老夫婦托馬斯和弗吉尼亞。說實話,我並不是一個能發現影片的重要細節並推理劇情的人,但這也有個好處,就是我總能得到一個又一個驚喜,於是越看越精彩,而結尾,也成了最震撼我的地方,這樣回味,自然也是無窮的。
1,「一場關於心理的較量」
故事由一起意外引起,多利亞與勞拉在國外約會開車途中意外與一個男孩駕駛的汽車相撞。兩人沒有受傷但男孩卻不幸身亡。為了掩蓋此事,兩人將男孩塞進後備箱,多利亞開走了車子,將車子和男孩一起沉入了河底。多利亞回國後通過律師偽造了不在場證明,躲過了警方的調查。
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在幾個月後,多利亞收到了一封威脅信函,要他與勞拉同去一所指定酒店的指定房間。而後來,在這所房間里,勞拉又被殺害……面對控訴,多利亞找來律師為自己擺脫罪名……而影片就從此開始,到底誰才是殺害勞拉的兇手似乎是本片的核心所在,但影片的核心遠不止此,每一次對話都是一場較量,這是一對痛失愛子的老夫婦與一個無情罪犯之間的心理較量。
2,「沒有痛苦就沒有救贖」
之前說過,我並沒有推導齣劇情,所以當影片最後律師在多利亞的注視下撕下面具的時候我是十分震驚的。來幫助多利亞脫罪的律師竟然是男孩的母親---那位悲苦的母親假扮的!她是怎樣做到在殘忍殺害自己愛子的兇手前扮作一個局外人,鎮定自如的聽他編造故事的呢,她又是怎樣做到承受著一次又一次去回憶失去孩子的痛苦還機智的與狡猾的多利亞周旋的呢。
文章的開始我說,這是一部很好很好的電影。這裡的很好很好指的並不是嚴密的邏輯,恰當的伏筆,也不是一次次精彩的反轉:這裡的很好很好只關於那對夫婦,那個母親。
關於善良
托馬斯遇到遇到汽車遇到故障的勞拉時,熱心的將她的車拖到自己的家裡給她維修,弗吉尼亞對待陌生的勞拉同樣友好,在與勞拉的閑聊中字裡行間流露出對兒子的愛。後來勞拉表現異常,這對老夫妻也沒有多加懷疑,依舊相信勞拉的善良。
關於痛苦
兒子丹尼爾最終還是沒有回家,夫妻兩人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之中。絕望過後,找到兒子的屍體成了他們最大的願望。托馬斯找到多利亞,他說,「我今天只是作為一個父親,我懇求你,告訴我我的兒子在哪裡。」可是身為兇手的多利亞早已用手段抹去了罪行,不肯承認是自己將丹尼爾沉入了湖中。此時,托馬斯的眼神中,充滿了憤怒,更多的是痛苦。他說,「強大的狼,並非自身強大,而是表面如此」,他決定不再寄希望於面前這個冷酷的人和不公的司法機關,他和他的妻子開始了一場救贖…
關於隱忍
看過結局後,又將影片看了第二遍,這時開始關注弗吉尼亞面對多利亞時的面部表情。出乎意料的,影片的前半部分呈現在弗吉尼亞臉上的,沒有絲毫情緒牽動。是怎樣的一種隱忍,能把所有的悲傷痛苦與憤怒,徹骨的思念都壓在心底,去幫助自己的仇人洗脫罪名。
當多利亞說出他發現丹尼爾還活著但自己還是把他沉入水中時,弗吉尼亞憤怒的說,「我能幫你脫罪,但不能拯救你的本質」,「你就是個人渣,多利亞先生!」她此刻多想殺了眼前這個自私殘忍的人,可是為了找到兒子,弗吉尼亞再次隱忍了痛苦。
還好,還好這對老夫妻長久以來的辛苦與隱忍沒有白費,他們最後得到了沉車地點,也得到了多利亞兩次犯罪的證據。最後,他們相擁而泣,這個結果,這種結局其實並不是他們想要的。可是丹尼爾已經回不來了,他們能做的也只有讓罪人伏法,也算是給死去的丹尼爾,勞拉,還有自己,一種交代,一種慰藉。
3,「最後,關於惡意」
這部影片的敘述方式讓我想起了東野圭吾的一部小說《惡意》,同樣是來自人物的回憶與記錄,這裡面或真或假,惡意的人能夠變成善意的,有罪的能夠變成無辜的。當真相大白時,也絲毫不見後悔與歉意。
就像書中所寫的校園暴力,當施暴者被問起為什麼要傷害受害者時,施暴者回答的毫無愧疚,「就是看他不順眼而已」。這種惡意,霸道又沒有理由,不知從何而來,由什麼發生。可是他帶給受害者的,可能是一生的陰影。
我們無法要求所有人都對我們充滿善意,同樣也無法避免生活中已知或未知的惡意。我們唯一能夠決定的只有自己,那麼,你是否願意心懷善意的過一生呢?我願意。
--end--


TAG:自喃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