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司令恭恭敬敬地獻上寶刀,稱他為「久已仰慕大名的中國將軍」
(前左二為粟裕)
1945年12月19日,粟裕親自指揮攻打日軍駐守的邵伯鎮。戰鬥尚在進行當中,他就帶著參謀直接進入了邵伯,看到日軍困獸猶鬥,依託工事拚命固守,遂實行「圍三缺一。」日軍不知是計,趕緊沿空出來的一面口子出逃。出逃日軍就從粟裕的指揮所門前經過,而粟裕始終守在屋子裡,不動聲色,等日軍離開工事,進入開闊地,他才發出攻擊令。
邵伯一戰,殲滅日偽軍兩千多人,其中有日軍一百五十多人。邵伯位於高郵和揚州之間,邵伯一破,高郵與揚州的聯繫就被截斷了。
此戰結束,粟裕即刻打馬前往高郵。高郵城是全國最後一座還在日軍佔領下的縣城,而高郵戰役也實際成為中國軍隊在本土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當粟裕到達高郵城下時,攻城部隊已掃清外圍,並將整座城池圍得水泄不通。
高郵城內駐有第90旅團第626大隊及炮兵中隊等部1100餘人,偽軍5000餘人,總計6000餘日偽軍,由第626大隊長岩奇學大佐統一指揮。
(向日軍發動反攻的新四軍)
高郵城牆高大,城內碉堡林立,加上又有這麼多的日偽軍,攻克不易。儘管實施了攻心城,並有日本兵偷偷出城投降,但人數還不多,日軍內部等級森嚴,士兵普通對軍官有畏懼心理,只要指揮官握著刀站在哪裡,他們暫時還是會選擇繼續硬撐下去。
這時粟裕得知,駐揚州的國民黨軍隊已向邵伯出發,而且有至高郵受降的意圖。
沒有時間再耗下去了,必須立即發起總攻。總攻發起之前,粟裕重新視察了一遍地形,他關照各部:「力爭偷襲,準備強攻。偷襲不成,立即強攻。」
12月25日晚,這是一個漆黑的雨夜。小雨像給大地抹上了一層油,地滑,梯滑,腳底更滑,按照常規來說,本不適合攻城,然而偷襲就是要打破常規。
粟裕下令對東門內進行集團射擊。東門內是日軍守城司令部所在地,身為高郵城防司令的岩奇大佐就在那裡坐鎮指揮,炮擊讓他意識到攻堅戰已經打響,急忙調主力於東門防守。
這是粟裕希望岩奇做的,因為他的主攻方向並不在東門,而在北門和南門。
千百年過去了,用於城池攻防的基本器械仍然沒變,還是和《三國演義》里差不多:攻城的用雲梯,守城的用鉤鐮槍。
(《三國演義》,攻城)
為了適應高郵城的高度,登城雲梯也有九米多高,人踩在上面吱吱呀呀,搖搖晃晃,而鉤鐮槍的矛頭帶有彎鉤,能刺能推還能拉,只要給它碰著一下,人就要從梯子上摔下去,縱使刺不到,還可以把竹梯推倒或拉歪。
但是粟裕的聲東擊西,令北門和南門的守敵措手不及,同時攻城突擊隊也太厲害:「老虎團」第七團。
鉤鐮槍尚未派上用場,手榴彈就雨點一樣飛了過來,日軍急忙閃避,突擊隊便躍上了城頭。
其間發生了一個插曲,沖在最前面的突擊班在城頭奪得了一塊小陣地,但是他們很快發現自己處於日軍的東西兩面夾擊之中,更困難的是,與後續部隊也失去了聯繫,只能孤零零地在城中作戰。
這個班的班長叫袁金生,全班十一個人,在袁金生派一個人下城聯繫後,還剩十個。
袁金生為了守住突破口,先用機槍和手榴彈,頂住西面日軍的反覆衝擊。當東面日軍衝過來時,已來不及發揮火力,他就帶領一眾好漢迅速回頭,直衝過去拼刺刀。
日軍沒想到對方的反應這麼猛這麼快,一下子被刺倒了好幾個,餘下的人都稀里嘩啦退了回去。
大部隊從突破口源源不斷地進入城內,日軍在城頭上的防線土崩瓦解。
(高郵戰役日軍指揮官從城堡上下來投降)
第二天拂曉,粟裕也從突破口登上城頭,他讚揚七團:「不愧為老虎團」,對袁金生說:「好樣的,英雄!」戰後,袁金生被授予「華中軍區特級戰鬥英雄」稱號。
經過一天一夜激戰,岩奇宣布無條件繳械投降,粟裕指定受降儀式由第八縱隊政治部主任韓念龍主持。儀式進行時,粟裕一直在現場,但無論是岩奇還是韓念龍,都沒有發現。
三天後,粟裕接見投降的日軍軍官,岩奇才知此事,不由驚訝異常,當即恭恭敬敬地將自己祖傳的紫雲刀奉上,以「獻給久已仰慕大名的中國將軍。」


※一次關鍵時候的兵諫,它對清廷的打擊竟然比武昌起義更沉重更致命
※當年的日本關東軍竟有這麼狂妄:「蘇軍都是不經砍的烏合之眾!」
※這種轟炸機曾令關東軍驚恐不已,但聽了它的名字你也許會笑出聲
※當年日軍的高層指揮居然亂到這種程度:參謀瞞著司令官發電報!
※關東軍在九一八事變中先斬後奏,八年後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
TAG:交山野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