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用英文寫作的華人作家

那些用英文寫作的華人作家

201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日裔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瑞典文學院的授獎詞評價為:「他在小說中用偉大的情感力量,讓我們跨越了虛幻與現實世界的深淵。」

石黑一雄

這次的獲獎,讓這位低調的日裔英國作家走進了中國讀者的視野,他的作品也也成為熱門暢銷書。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薩拉·達尼烏斯稱石黑一雄是「一位偉大正直的作家」。村上春樹對石黑的作品也有很高的評語:「(他的作品)有一種特別坦誠和溫柔的品質,既親切又自然。」

石黑一雄用英文寫作,打造獨特的文學世界,由於語言的統一,他也更容易被諾獎評審所接受。縱觀華人作家圈中,有很多像石黑一雄一樣,使用英文創作的作家,並被海外讀者熟知,他們都是誰呢?隨譯魚君一起來看看吧。

林語堂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林語堂,在旅居巴黎時用英文創作小說《京華煙雲》(Moment in Peking)。小說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三十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

小說自1939年底在美國出版後短短半年內就銷售5萬多冊,美國《時代》周刊稱其為「極有可能成為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1975年,林語堂憑藉該作品獲得諾獎提名。該小說後來被翻拍成同名電視劇《京華煙雲》,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韓素音(Elisabeth Comber)

著名英籍華裔女作家、社會活動家。 1952年,韓素音用英文創作的自傳小說《瑰寶》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奠定了她在國際文壇上的地位。1956年據此改編的電影《Love is a Many Splendoured Thing》(中譯為「生死戀」)獲得了三項奧斯卡獎(韓素英本人擔任編劇)。

小說《瑰寶》

韓素音的作品主要取材於20世紀中國生活和歷史,體裁有小說和自傳。寫作內容基本上都是關於中國的過去、今天和未來。在特定的年代中,韓素音以英文寫就的作品就像一個個出口,為全世界了解中國提供了可能。韓素音的中國情結,令她的作品中蘊藏著對中國深刻的了解。20世紀80年代以來,她的作品陸續被翻譯介紹成中文等17國文字。

翻譯界的小夥伴對韓素音這個名字應該都不陌生。1989年,在她的資助下,中國翻譯協會開始舉辦「韓素音青年翻譯獎」競賽,此項大賽已經成為中國翻譯界影響力最大的賽事,它激勵了廣大青年學習外語的熱情,推動了外語教學事業,促進了中國翻譯隊伍整體水平的提高。她捐資設立了「韓素音青年翻譯獎」、中外科學基金獎、彩虹獎、中印友誼文學獎和普及英語獎。其中「韓素音青年翻譯獎」是中國翻譯界最高獎項,被稱作翻譯界的「奧斯卡」。

嚴歌苓

美籍華人,著名旅美作家,美國21世紀著名中文、英文作家,好萊塢專業編劇。

大家對嚴歌苓應該很熟悉,她兼具作家和編劇雙重身份,是張艾嘉執導影片《少女小漁》原作者,張藝謀新執導影片《金陵十三釵》原作者,《天浴》、《梅蘭芳》 原作者及編劇,《小姨多鶴》等多部小說被改編為熱播電視劇。

嚴歌苓使用中、英雙語創作,語言剛柔並濟、極度凝練,寫作視角犀利多變,敘事手法具有藝術性,創造了很多全新的文學形象。

電影《金陵十三釵》劇照

嚴歌苓曾獲華裔美國圖書館協會「小說金獎」、亞太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編劇獎。

哈金

他是第一個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華人作家。1985年,哈金申請到布蘭迪斯大學英語系的獎學金,1993年獲得博士學位,並移居美國。哈金不僅是一位傑出的作家,還是波士頓大學教創意寫作課程。

哈金用英語寫作二十餘年,作品幾乎每發必中,收穫多個美國重量級文學獎項。哈金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詞海》(Ocean of Words)獲得1997年海明威文學獎,第二部長篇小說《等待》(Waiting),1999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

小說《等待》

而在中國他卻鮮為人知,在已經出版的六部長篇小說中,惟有寥寥兩部《等待》、《南京安魂曲》得以在中國大陸出版。

從「邊緣」走向「中心」,是移民作家選擇用英文寫作的主要動因。哈金曾坦誠地說:「是走投無路,要謀生才投身英文寫作的。」而嚴歌苓認為中文想被主流文壇認識的最大問題就是翻譯。

在移民作家選擇用英語寫作的同時,更多的中國小說家通過翻譯走向海外,余華、閻連科、韓少功等人的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海外出版。希望更多的中國作家重視文學翻譯,讓中國文學越走越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譯魚 的精彩文章:

TAG:譯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