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困擾不少國人的問題:為什麼中國文物大多很醜,西方文物卻很有美感?

困擾不少國人的問題:為什麼中國文物大多很醜,西方文物卻很有美感?

[ 本文共計4122字 · 建議閱讀時間 8分鐘 ]

文 |佚名

中國·北京

曾有幾個朋友問我這麼幾個話題:

一個朋友是女生,她和絕大部分國人一樣,不懂國家的歷史,也不懂西方的歷史,但她卻更願意看西方歷史的東西而不願看中國歷史的東西。我問她為什麼,她是這樣回答的。

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不懂歷史啊,我只知道看第一感覺啊!你看這古希臘的雕塑,多漂亮;再看這秦兵馬俑的雕塑,土不拉嘰的,我真搞不懂為什麼皇帝喜歡這種泥巴造的黑不溜秋的東西。」

然後我回答說:「你看的那個希臘雕塑,其實是現代人仿造的,真的古希臘的早就不見了,是歐洲人不斷仿造才讓其樣子保存至今;至於你說的黑不溜秋的秦兵馬俑,其實它原來是彩色的,只是因為現代的技術不行,所以挖出來不到幾個小時,彩色的顏料便大部分脫落了。」

秦始皇兵馬俑袖子上的顏色

然後她撅了撅嘴,又指著另外幾張照片說道:「那為什麼西方博物館的文物都這麼漂亮,保存完整;而我們博物館的卻都是破破爛爛?誰願意去博物館看破破爛爛的東西啊?」

大眾印象中的國外博物館

然後我又說道:「這個不怪你,要怪也是怪國家。是沒有人願意看破破爛爛的東西。但文物挖出來其實絕大部分都是破破爛爛的。西方博物館的文物大多數能保存好,一來是因為他們把國外保存好的搶走了;二來是他們把破破爛爛的文物修復好了。

而中國則相反,中國好的文物都被搶了,剩下的又被破壞了,留下的一些破破爛爛的文物本該修復好,但是修復一件文物需要大量的專業人力和大量的資金。一尊秦兵馬俑雕塑的修復需要幾名專家七八個月的時間——可中國考古部門沒有這麼多專家,更沒有這麼多撥款。

我國也不像西方可以引入私人資本開挖遺迹,況且就算中國有那麼多資本,也別忘了中國有那麼多文物,一個秦兵馬俑就有近萬尊雕塑,整個中國的考古現狀根本不可能幾十年內隨便就能改觀。所以你看到的中國的文物大多數都是破破爛爛,就是因為沒人,沒錢。」

秦始皇兵馬俑水禽坑中的仙鶴

接著我們再看看另外一個朋友問的問題。

「我們中國不是說鎧甲很好嗎?怎麼資料那麼少?而西方的鎧甲卻大多保存完好,且光亮如新?這是因為煉鐵工藝的問題嗎?」

我的回答是這樣的:「中國各朝代都有規定,私藏甲胄,或流放,或死刑;罪名或私藏軍械,或蓄謀反叛。你敢收藏鎧甲嗎?而西方不一樣,你現在看到那麼多板甲是因為西方的鎧甲屬於私人物品,國家無法為大量士兵裝備鎧甲,所以只能允許私人準備軍械。

而這些軍械往往是家族傳家的最貴重的東西之一——幾百年就一套,天天保養維護,能不光亮如新嗎?而且中國鎧甲的形制是軍事機密,製作都是在國家工坊里,所以民間留存圖片較少;而西方鎧甲乃至武器的製作大多都來源於私人作坊,所以千奇百怪,到處都有。」

中國古代盔甲變遷示意圖

然後他問:「那我們如何推測出古代中國鎧甲的形制的呢?」

我說:「根據雕塑,或者考古發現。關於鎧甲的製作,由於屬於軍事機密,所以這類典籍不像史書那樣廣泛。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佛像的雕塑,或者日本流傳的雕塑——這些往往就是傳統中國鎧甲的樣子。不過我說的不是現代人瞎仿造的雕塑。

有時候還可以看古代政府製作的畫冊;比如皇家的畫,上面的鎧甲形制也比較清晰。還有就是考古挖掘,這一類是最好的。但是這類的資料一直缺乏系統的整理,畢竟中國的現代考古也才剛起步,遠不如西方有那麼豐富的經驗和資料的積累。」

明末清初 黃花梨螭龍紋枕凳

其實這兩位朋友反應出了國人對於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幾種典型的態度。一個是既不清楚中國歷史,也不清楚西方歷史,所以他們對歷史的判斷純粹出於直觀判斷。這就不幸了,除了上面所說的幾個原因外,其實現代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中國人的審美觀都是西化的,你拿一個黃花梨的明代傢具和一個歐式風格的傢具讓他比較,人家毫無疑問的會認為歐式風格傢具要漂亮得多。而更不幸的是,第一位朋友這樣類型的人,占國民的大多數。

然後第二位朋友,他屬於稍微懂一點歷史的。中國歷史他大概清楚,西方歷史,他也知道一知半解。但問題是他了解得不多,只是表面,而內在的東西和時代的背景他完全不懂。這樣問題就來了,他就很容易拿現代人的眼光去理解古代人,進而容易產生想當然的問題。

漢代 茂陵石雕 卧牛

我記得我小時候看到一對關於漢代兩座石質雕塑的圖片。其實當時我和很多國人一樣,認為中國很少有石質雕塑的,所以當時我對兩座漢代的石質雕塑很好奇。可是那兩尊雕塑難看死了,所以我當時得出來的結論就是——中國有石質雕塑,但確實很難看。

這種觀念影響了我很久,所以最後隨著我的閱歷的增長,我進而得出了另一個層次更高的結論——中國的雕塑不注重比例而注重宏大的整體(比如兵馬俑的場面宏大而細節磕磣),而西方的雕塑注重比例學和人體生理構造(西方雕塑善於展示人體生理細節的反應,比如恐懼與喜悅的生理反應)。

到了這個時候,我的這種結論已經是很有學術味的了。因為這種理論是很多權威人物對中西方雕塑文化的解釋。除了權威人物,很多濫竽充數的所謂學者專家也是如此說——比如袁騰飛之流。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藏 北齊四面塔

其實我很久之後才明白,我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兩尊雕塑是一對,卻相隔很遠。原來這兩尊雕塑中間相隔的是一座巨大的人工湖遺迹。這兩尊雕塑一直在湖邊風吹雨打了兩千年,能不難看嗎?

之後隨著閱歷的增長進而深入,我逐漸發現到。首先秦兵馬俑不是黑不溜秋的,而是彩繪的。然後類似於秦兵馬俑這種類型的雕塑確實不如西方雕塑那麼漂亮——畢竟秦兵馬俑都是些鬍子拉渣的兵哥哥嘛,和維納斯那種美女當然是不一樣的。但是,秦兵馬俑和西方雕塑有一個本質上的區別,那就是兩者的創作靈感的來源不一樣。

北魏駝俑

什麼叫做創作的靈感來源不一樣?我這麼說吧,秦兵馬俑是按照活生生的人創造出來的,是的,秦兵馬俑不好看,鬍子拉渣的。但這正是2000年前活生生的人的模樣!而維納斯等西方雕塑則完全相反——他們都不是人,而是想像中的產物。想像中的美女維納斯;想像中的天神。一個是寫實,一個是想像。

是的,所以我又得出了一個結論——西方注重想像,東方注重寫實。這是很多中國知識分子的理解,但這個理解是對的嗎?我想說,還是錯的。

明木雕羅漢

隨著我知道的東西越來越多,我最後發現拿秦兵馬俑去對比維納斯完全就是一種錯誤!因為秦兵馬俑不是藝術品,是陪葬品!如果你們去拿一個西方的陪葬品去對比,那比秦兵馬俑差了多去了。中國的藝術品請看敦煌石窟,龍門石窟,和日本寺廟流傳的唐代佛像和雕塑。

我想起我早年曾去樂山大佛旅行,我一直很不解,為什麼唐朝人要把石山開鑿到這麼深才開始雕刻佛像?豈不是太費無用的人工了?可直到最後,我才發現背後讓人震驚的原因——原來現在的樂山大佛完全不是他本來的樣子!

樂山大佛

首先眾所周知,樂山大佛不是唐朝官方工程,只是一個和尚私人募集資金籌建的佛像——這是一個前提。

隨後,我才知道,雖然這是一個私人籌資建造的佛像,但是他本來的樣子應該是這樣的——大佛本身是周身貼滿金箔,塗描彩繪的!不僅僅是大佛本身,他周遭的數以千計的小佛也是描滿彩繪的(現在還能發現一些小佛像殘留的彩繪痕迹)。而大佛本身並不是如今這般任憑風吹雨打的——大佛外側本身是一座高達八九十米的巨大樓閣,就像敦煌的佛窟一樣!——這就是為什麼要開挖那麼深才開始雕鑿佛像的原因,因為外面的空間原本是樓閣!

這可只是一個私人籌資的雕塑啊!你們能想像武則天為了宣揚女權蓋過男權而大肆修建的更為巨大的佛像是何等壯觀嗎?

到這時候我才明白我曾經錯得多麼離譜。

大英博物館藏敦煌遺書

我們說比例,中國佛像的比例是非常符合比例學的(不過不排除按照宗教需求整出來的怪異身材)。那為什麼中國很多寫實的雕塑看起來卻非常的彆扭呢?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服飾,中國傳統服飾肥大或纖長,穿西裝的現代人看起來就顯得彆扭;二是因為姿勢,這些人的姿勢不是作揖就是盤坐等,現代中國人沒有這些姿勢,看起來就會很彆扭。

但日本人就不會覺得不正常。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藝術並不像西方那樣過於拘泥於比例——這從中國畫與常見的油畫的區別中就可以看出來。但這屬於藝術的選擇,藝術是沒有優劣的,只看你從哪一層去接受哪一種藝術了。總合這幾點,所以我認為有人借雕塑來說中國古代比例學不行是非常錯誤的。

雙林寺彩塑 韋馱像

然後我們說想像和寫實。敦煌石窟的想像力比歐洲人更強大,歐洲人之所以認為飛天很美,是有原因的。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歐洲人的想像人物要飛,怎麼也得有個掃把啊,戰車啊之類的,他們也想不到,想飛就能飛。他們反倒認為飛天極具想像力。

說起想像力,大家可以看看古代的志怪小說之類的文學作品(現代中國人所認為的世界名著全是西方的,中國的名著除了四大名著就全部不知道了,彷彿也不是名著了)。看看中國人如何想像追星逐月,揮手虛幻的。

不是我樂於比較想像力,我只是不願意看到總有人說中之所以創新不了是因為自古沒有想像力的劣根性。

龍門石窟

後來再說龍門石窟。龍門石窟開鑿時間恰逢西羅馬在匈奴王阿提拉的打擊下走向滅亡的時刻。整個龍門石窟大約有十萬多尊佛像,這些佛像歷經各種破壞(戰亂,各時期的滅佛運動,無政府時期的破壞,有組織的倒賣文物)仍舊保存至今——這絕對是世界級的文物。

如果還有人說中國雕塑不如西方雕塑精美,我想反問,你西方雕塑有中國雕塑宏大嗎?

其實中國也有精美的雕塑,比如唐三彩嘛(雖然是唐朝時期流行的陪葬品)。還有一些廟宇里的雕塑,或是神鬼,或是菩薩,或是人物,這些雕塑也都很精美。這些雕塑與西方不同,不是裸體,所以不能大面積的體現出人物的生理反應。所以往往有人藉此說中國古代對生理構造的研究很差勁,雕塑工藝也很差勁。這裡我想說,雖然西醫沒有經脈的概念,但是中醫針灸當中一直使用的經脈理論首先是建立在大量的生理研究的基礎上的。

菩薩石雕(北魏)

很多人可能說中醫是騙子,但問題是不僅僅中國,整個東方在古代都是用的中醫(還用了三四千年了),而西醫不過最近幾百年才出現——無非是西醫站在西方科學技術的肩膀上罷了。中國要做的是不斷提升自己,而非妄自菲薄。

況且,雖然中國的雕塑因為穿了衣服所以無法表現出生理反應的細節,但是中國的雕塑卻把衣服的材質和飄逸表現得淋漓盡致——是不是可以說,因為中國的菩薩雕塑的衣服都雕刻出了在天堂因為風吹拂的飄逸,而西方沒有,所以中國古代的流體力學比西方先進?所以這些說法顯然是不科學的。

其實中國現今一是還不夠強大——對比於整個西方而言。二是還不夠自信——三百年的恥辱,難以一朝消散。三是文化重建還不夠——中國文化至今還沒有重建,不是說要完全回到過去,而是說要找回自我,不斷進步。當然還有其他種種原因,所以總的而言,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僅僅是科學技術上的。

走尋作品,轉載請註明

——熱文推薦——

出品人 · 施晗 | 主編 · 柴天鱗

責編 · 李沅圃 聶海燕|美編 · 苗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走尋 的精彩文章:

書札之美:文人筆下最美的藝術
筆架 走尋
《那年花開月正圓》中的生活美學
油紙傘 走尋

TAG:走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