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公司集體漲價,因為「成本上漲」,多麼動人的「謊言」
10月10日,中通快遞官方微信「中通之聲」發布公告稱,受運輸成本增加、人工成本提升、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多種因素影響,即日起調整快遞價格。
有了「出頭鳥」,其他幾家也摩拳擦掌。
快遞公司集體漲價,圓通在雙11前夕「慫」了
次日(10月11日),韻達、圓通也發出公告宣布要調價。就在轟動業界的「主流快遞公司集體漲價」即將到來之際,劇情又發生了反轉,昨天(10月12日),圓通突然宣布暫時不會漲價,「我們『雙11』沒有調價計劃」,明顯圓通「慫」了。
隨著前不久百世掛牌紐交所,國內一線快遞公司均已上市,快遞行業格局逐漸趨穩,但巨頭競爭只會日益激烈。距離年度電商盛會「雙11」只有一個月,乘國內電商發展東風的快遞業,肯定要謹慎擇機。
如今,阿里巴巴每年為國內快遞業帶來70%的包裹,通達兄弟們都是菜鳥聯盟的小夥伴,而在這個敏感節點選擇漲價,我覺得應該不止通告中的那麼簡單。
成本上漲支撐漲價,不能一概而論
我們不妨拿中通做個案例分析,看下它漲價背後的主觀因素:
中通財報顯示,近三年中通的營收持續增長,16年中通營收97.89億人民幣,凈利潤為20.51億人民幣。中通毛利率逐年上升,顯示中通的營收增長的速度超過了成本上升的速度,其成本占營收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狀態。中通的凈利率也很健康,16年中通的凈利率為21%,幾大快遞巨頭中是名列前茅的。
最近的2017年二季度財報顯示,中通快遞二季度營收為29.714億元,凈利潤為7.169億元。
都說快遞是微利行業,那是只看到了基礎底層,不要懷疑,金字塔的中上層確實能有如此高的利率。
為了進一步探究,我找到了中通2016年底的成本構成,如圖所示:
首先第一項是線路運輸成本,主要包括外包車隊的服務費用,自有車隊的卡車燃料費用和通行費,自有車隊司機的僱員薪水和其他福利,航空運輸成本和自有車隊的折舊、維護。這些都是快遞業必備的硬體,近三年,線路運輸總成本分別占營業收入的41.7%,38.1%和38.0%,呈下降趨勢。
成本佔比下降,主要由於在自有車隊中增加使用成本效益高的大容量卡車,節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抵消了燃料價格上漲和折舊費用增加的影響以及旺季更高的外包運輸成本。
其次是分揀中心成本,主要是勞動力成本,土地租賃成本,各種資產和設備的折舊、土地使用權的攤銷還有其他的一些運營成本,三年的佔比分別為17.3%,19.4%和19.7%,略有上升。
分揀中心是快遞行業智能技術最高的場所,成本佔比增加主要是由於中通自營分揀中心的擴張,勞動力成本的增加,財產和設備的貶值還有土地使用權的攤銷。
第三項是銷售配件成本,中通向網路合作夥伴銷售的配件成本,主要是一些消耗品,例如攜帶型條碼閱讀器,數字運單印刷用熱敏紙,以及ZTO品牌包裝材料和制服 ,分別佔三年營業收入的2.6%,2.2%和2.9%,略有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配件成本佔比逐年增加,但年報顯示三年期間,配件銷售成本占銷售配件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0.1%,76.9%和67.6%,佔比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增加使用數字運單,導致熱敏紙的銷售增加。
最後的其他成本主要包括:紙質運單材料成本,信息技術相關成本,支付給物流服務網路合作夥伴的調度成本,還有營業稅附加,三年佔比分別為9.4%,6.0%和4.2%。 這一塊費用減少佔比主要是由於採用數字化方式,減少使用了紙質運單。
以上就是中通近三年的成本變化,數據顯示佔比增加的是分揀中心成本和銷售配件成本。
勞動力價格在漲,分揀中心成本里包括勞動力成本,但勞動力成本應不是分揀中心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通所屬分撥中心75個,其中69個為自營,6個由網路合作夥伴運營,而這一年中通申請的自主軟體著作權達14部,自動化分揀線、電子面單、攜帶型藍牙印表機、三段碼、「掌中通」等技術均應用推廣,根據卡車之家對中通內部作業過程的曝光,由於智能分揀技術和設備的運用,以往一個操作間需要400人,現在減少到85人,並且速度還有所提高。由此猜測分揀中心成本主要是由於地皮租金和其他項目的投入,而並非勞動力成本的上升。
銷售配件成本也是增長狀態,很多人猜測是紙製品價格的上漲,根據中國紙網數據,全國紙板紙箱價格也普遍上調7%-30%,並且熱敏紙也有相應幅度的價格增長。不過根據AI財經社的報道,由於各家快遞基本已實現快遞箱的循環利用,近期的紙箱價格上漲,對漲價決策影響不大。
而且,數據顯示雖然配件成本上漲,但其銷售收入增長更快。這裡要說明中通實行的是加盟模式,目前超過26000個服務網點大都由網路合作夥伴運營,若紙質品價格上漲,其網路合作夥伴應將承擔相應的上升成本。
不過今年的油價確實是漲了,對中通的車隊肯定造成了一些成本增加。
明顯這次漲價的成本會轉嫁到加盟商身上。從中通的成本構成看,業務營收增長已覆蓋掉了成本增長的不利,即「規模效應」,也並不需要如此擠壓加盟商。
中通自上而下在推著終端漲價。費用提價讓加盟商面對兩難選擇,漲價,將成本轉嫁到運費上,會流失業務量的風險;不漲價,收益降低,甚至無利可圖,尤其是最底層的員工。
單說面單費,從中通手裡流出,經過一層層下來最終到達最底層,價格會遠高於初始成本,都說快遞員風裡來雨里去,現在又有上面雪上加霜。
快的公司集體漲價的驅動力
綜上所述,成本確實再漲,為什麼選在現在漲,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 一輪競爭的結束
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快遞均件收入已經從2005年的27.7元/件,下降到2012年的18.6元/件、2013年的15.69元/件、2014年的14.65元/件、2015年的13.4元/件,並仍呈逐年下降趨勢,用價格戰搶佔市場份額成為快遞行業初期的首選戰略。
相關專家認為,目前主要的快遞格局趨於穩定,打價格戰從成本端擠出利潤應成為過去,升級服務將成為未來的競爭點。合理提價意味著快遞行業回歸理性,市場需要為下一輪競爭做準備,提價能為未來服務競爭建立好成本基礎和合理的競爭環境。
中通公告發布後有響應者,也說明想漲價的不止中通。而現在加盟制巨頭們都在回收加盟請增加自營發展,就像圓通購置大型飛機發展空運,中通也表示建立自己的貨運機隊或收購航空股權。未來,價格和服務肯定都會向上走,先提價走得更穩當。
中通宣布漲價後,各快遞巨頭的股價都開始上漲,市場看好快遞行業未來的發展,漲價是必然趨勢。
2. 意在照顧加盟商
中通稱加盟商為網路合作夥伴,因為中通是加盟制,而關於快遞服務的定價,中通官方說明部分翻譯如下:
「我們向網路合作夥伴收取的網路轉運費用,我們向其提供的快遞服務主要包括固定數量的運單,以及每個包裹基於重量和路線的可變分揀和線路運輸。我們根據業務運營成本確定我們的定價,同時考慮其他因素,包括市場情況和競爭以及我們的服務質量。我們的服務定價也可能受到我們網路合作夥伴面臨的市場狀況和競爭的影響。由於市場競爭,我們的網路合作夥伴收取的服務費用一直在下降。根據市場情況和成本基礎,我們可能會不時評估和調整服務定價。
發件人通常需要向我們的代客處支付交貨服務費用,我們的網路合作夥伴可以全權酌情決定其服務定價。我們的網路合作夥伴確定他們的定價主要是基於它們的總體運營成本,其中主要包括我們收取的網路中轉費,支付給交付網路合作夥伴的最後交貨費用以及運營成本。他們還考慮了其他因素,包括市場條件和競爭以及服務質量。我們並沒有對定價做出明確的限制,並允許我們的網路合作夥伴定價,因此可以根據每個發件人的業務量和長期前景,根據當地市場的競爭格局有針對性地定製定價。」
總結來說:中通向其網路合作夥伴提供服務,收取服務費用,而合作夥伴有充分的定價權,根據市場競爭和提供的服務來定價。此次調價是內部通過對加盟商的中轉費、面單費、退費等機制來作調整,最終調價合作夥伴說了算。
明擺著這是讓加盟商提價了,而且終端直接面對消費者,讓合作夥伴提價有錢賺,才能進一步提升服務。從目前中通的體量和覆蓋範圍,增加終端帶來的提升逐漸放緩,若想進一步提升快遞業務營收,提價也是必經之路。
照顧金字塔底層的快遞員群體,現在上面把錢賺了,但下面仍舊風裡來雨里去,還要負擔著公司嚴苛的規章服務好消費者。今年5月,幾大快遞巨頭就已經有醞釀一輪漲價,主要涉及快遞員工資收入,對消費者需支付的快遞費用並無影響。
3. 雙11,漲價好時機
在現在漲價,要說和阿里、菜鳥沒關係我真不相信。在中通年報的風險中提到下面這段內容:
「雖然阿里巴巴不是我們的直接客戶,但它可以顯著影響其電子商務平台上的交易,包括如何通過指定每個訂單的首選快遞公司來實現採購訂單。 為了維護和促進與阿里巴巴的合作,我們可能需要適應阿里巴巴生態系統各方面的需求和要求,例如採用中國智能物流發起的數字運單,或中央物流信息系統Cainiao, 解決方案提供商隸屬於阿里巴巴。 這些要求和要求可能會增加我們業務的成本,削弱與終端客戶的聯繫,甚至破壞我們現有的業務模式。」
菜鳥聯盟的內部管理一直都在水下,偶爾跳出的問題顯示菜鳥聯盟的管理肯定不順利。「桐廬」的兄弟們成本構成差不多,管但管控角度,覆蓋範圍,服務特色都不盡相同,各有側重與優勢。
現在阿里增持菜鳥股權,未來五年繼續投入1000億元,加快建設物流網路,更顯示提升物流競爭力的決心。而阿里奉行用戶第一,必然將消費者利益放在首位,然後才是快遞小夥伴們的利益。中通有70%的業務量是自於阿里巴巴。
現在漲價是一個好時機,馬上就要到雙11,必然要迎來大量的包裹,近年雙11有望超過10億件,必然需要人員加班和僱傭工,費用和補貼是大量的開銷。現在漲價是明錘,臨近盛會,中通在快遞市場的份額為14%左右,雙11沒中通不行。雙11大量的業務量也能減少漲價的各方面影響。
圓通為啥不漲價了?我看是因為阿里系持有圓通17.52%的股份吧。想到前段時間上市的百世,也是讓阿里推上來了,不得不感嘆馬雲爸爸的厲害。
漲價是必然,國內快遞就該趁此良機都漲價,反正都算有阿里背後撐腰。阿里未來要發國內70%的包裹,只要抱緊馬爸爸,快遞業不愁沒好日子。雖然沒有依賴阿里的順豐表示不會跟隨漲價,但我們也要看他「不漲價的硬氣」腰板能挺多久?


※從產品經理角度,來看「捆綁銷售」的罪與罰
※我是英國人胡潤,我來介紹下中國哪些人最有錢
※改口 or 闢謠?朱嘯虎稱ofo和摩拜合併是謠言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