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與銀河旗艦的初次相遇,聊聊 Galaxy S8 手機

與銀河旗艦的初次相遇,聊聊 Galaxy S8 手機

與銀河旗艦的初次相遇,聊聊 Galaxy S8 手機

智能手機市場還算百家爭鳴的那幾年,我剛好是個窮學生。無論是索尼 Xperia 系列曾經充滿靈性的透明呼吸燈帶,還是 HTC 在像素大戰中逆潮流而動的 Ultra Pixel,這些個性鮮明的產品,我都沒能親手把玩過。同樣的,與三星手機也一直無緣。誰能料到,在遭遇 Note 7 的滑鐵盧之後,Galaxy S8 這部肩負力挽狂瀾之重任的最新旗艦,成了我與 Galaxy 系列的初次相遇。

少廢話,先看臉

全視曲面屏,全視屏,「全是屏」……玩笑歸玩笑,這部手機的正面,的確幾乎全是屏幕。

與銀河旗艦的初次相遇,聊聊 Galaxy S8 手機

國內消費者對全面屏概念的認知,大部分始於小米 MIX。但為了追求視覺衝擊力的最大化,小米 MIX 過於激進的屏幕尺寸令其實用性大打折扣。

如果說「全面屏」的小米 MIX 宛如一塊尚待雕琢的璞玉,那麼「全視曲面屏」的 Galaxy S8 則更像一枚渾然天成的珠寶。足夠高的屏佔比,硬是把一塊 5.8 寸的屏幕塞進了只比 iPhone 6s 高出一個額頭的機身當中。而高出的這個「額頭」,又恰好容納下聽筒、前置鏡頭和各種感測器,確保了功能和體驗的完整性。

與銀河旗艦的初次相遇,聊聊 Galaxy S8 手機

左起:iPhone 6s,Galaxy S8,小米 MIX

在對角線長度恆定的前提下,S8 這塊比例為 18.5:9 的屏幕與常規的 16:9 屏幕相比,橫向上更窄,縱向上更長。這種變化帶來兩個結果:進一步縮減的機身寬度提高了單手握持的舒適性,而屏幕高度的增加卻又降低了單手操作的便利性。雖然系統層面提供了一些輔助單手操作的功能,比如手指在後置指紋識別模塊上滑動可以下拉通知欄,三擊 home 鍵可以觸發全局單手模式等,但這類「打補丁」式的優化仍然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關於手機屏幕的縱橫比,一直都有不同的聲音。瀏覽圖片或視頻時,主流的 16:9 屏幕無疑最具普適性;而在大多數 app 採用的列表或信息流界面下,直覺告訴我們,縱向更長的屏幕可以在一屏中顯示更多內容,從而提高瀏覽效率。可是回想一下:刷微博的時候,你是更習慣眼睛自上而下瀏覽完一整屏內容後再滑動信息流,還是目光相對固定在屏幕的某個區域,通過不斷滑動信息流,將需要閱讀的內容持續輸送進視線範圍之內?從個人經驗以及對身邊人的觀察來看,後者似乎更占多數。一旦基於這番思考,你就會發現「縱向更長的屏幕」未必是提高效率的最優解。業界其實早有實踐:魅族 MX 系列的早期機型就選擇了更加「矮胖」的屏幕比例,理由是屏幕寬度的增加可以讓每一橫行的文本顯示更多字數。

與銀河旗艦的初次相遇,聊聊 Galaxy S8 手機

直到 MX 5,魅族才改用 16:9 屏幕

(原圖來自網路,有所修改)

結合剛才的分析,如果瀏覽信息時我們的目光更傾向於固定在屏幕的某個區域,那麼「矮胖」屏幕在這個區域中能夠一次性容納的信息量(字數)就會多於「瘦長」屏幕,因而你可以更少地滑動信息流來完成全部內容的瀏覽。然而魅族最終還是放棄了對「矮胖」屏幕的堅持,大概是因為隨著大屏時代的到來,「矮胖」屏幕造成機身寬度更為顯著的增加已經遠遠超出單手操作的舒適區了吧。

如此看來,「矮胖」或「瘦長」的屏幕比例或許都不是最完美的答案,要想兼顧閱讀效率和單手操作體驗,繼續提高屏佔比恐怕才是出路。而當 S8 基於現有條件已經把屏佔比做到接近極限的情況下,如果非要吹毛求疵,我倒希望它的屏幕尺寸能再小一些。

與銀河旗艦的初次相遇,聊聊 Galaxy S8 手機

(示意圖按實際及推算數據等比例繪製,單位:毫米)

按照 S8 的實際尺寸和屏佔比來推算,如果將屏幕縮減至 5.5 寸,機身尺寸就能控制得與 iPhone 7 相當。如此既便於單手操作,屏幕顯示面積也不會太局促。可惜 "S8 mini" 的傳言終究不了了之,這樣兩全其美的事恐怕也只能停留在想像中了。

手快還是眼快?

高屏佔比已是大勢所趨,與之相適應的新一代手機解鎖方式卻還沒跟上步伐。多少人翹首以待的屏下指紋識別技術仍然停留在原型機階段,投入量產尚需時日。為了給全面屏騰出空間,S8 取消了正面下方的物理 home 鍵 ,集成於其中的指紋識別模塊只好挪到背部。

與銀河旗艦的初次相遇,聊聊 Galaxy S8 手機

一直不太喜歡後置指紋識別,因為除了「安全性」這個基本指標外,我認為理想的手機解鎖方式還應該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識別信息的錄入高效、便捷;

解鎖方式穩定、可靠,受環境因素的干擾小;

解鎖過程迅速、識別準確;

識別信息的輸入和解鎖結果的反饋最好處於同一平面。

手機通過屏幕顯示來反饋各種操作的結果,解鎖也不例外(由鎖屏界面進入系統主界面即為解鎖成功);而指紋識別模塊後置意味著識別信息的輸入與解鎖結果的反饋被放在了兩個完全對立的平面上,這顯然不能算是觸屏時代最符合操作直覺的解決方案。另外,S8 這枚後置指紋識別模塊的解鎖速度和可靠性也不夠理想,甚至不及許多售價遠低於它的國產手機。

這或許是情有可原的,因為三星在 S8 上主推的顯然是看起來更加「黑科技」的虹膜識別。它解決了識別信息輸入和解鎖結果反饋不在同一平面的「硬傷」,虹膜的錄入過程也出乎意料地迅速。可惜的是,在實際解鎖的過程中,虹膜識別的限制條件實在不少:雙眼必須直視位於手機正面「額頭」的虹膜識別模塊,眼睛和手機之間還要保持合適的距離(25-35 厘米);戴眼鏡可能導致識別失敗,隱形眼鏡也不行;光線暗倒沒什麼關係,陽光直射卻可能影響識別成功率……種種限制條件下,虹膜識別解鎖的速度和可靠性自然很難得到保障。

與銀河旗艦的初次相遇,聊聊 Galaxy S8 手機

虹膜識別的操作引導

於是我們發現,S8 這部三星最新旗艦機上,竟然沒有一種完全符合上述四個條件的解鎖方式。對於一部售價近 5700 元的手機來說,這個缺憾對用戶體驗造成的影響是很難忽視的。

以一敵二

這兩年三星 S 系列手機拍照有多好,應該用不著再誇了。在一眾廠商跟著蘋果上雙攝的浪潮中,S8 相對保守地繼續採用單攝方案,發布會上談到相機硬體時也是一筆帶過。查閱資料發現,相較於 S7,S8 雖然採用了一顆新的 CMOS,但兩者的紙面參數並沒有顯著差別,變化可能更多地隱藏在「內功」的修鍊之中。

與銀河旗艦的初次相遇,聊聊 Galaxy S8 手機

喜聞樂見的「飯前驗毒」

(樣片僅壓縮解析度,無後期修正)

夜景的成像質量果然令人驚喜。下面的場景中,音樂噴泉的光影色彩在不斷變化,戲水的孩子幾乎沒有一刻是安分地呆著的。這種條件下,拍出的照片亮處曝光得當,暗部細節保留得也很充分;彩燈的發色略微濃艷但並不過激,屬於討好眼球的程度;跑動中的孩子們沒有拍糊,定格的畫面卻仍然展現出按下快門瞬間的動感;往遠處看,背景建築外牆木柵的紋理、店鋪櫥窗的燈光和飾物,乃至天空中雲層的形狀都分明可辨。考慮到拍攝時已是晚上八點半,這樣的成片水平實在沒什麼好挑剔的。

與銀河旗艦的初次相遇,聊聊 Galaxy S8 手機

(樣片僅壓縮解析度,無後期修正)

相機 App 的操作體驗同樣令人滿意:界面中各個功能項排布合理,快門速度果斷,暗光環境下也幾乎沒有延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快門與變焦操作的結合:拍照按鈕被設計成一個虛擬的滑塊,手指按住左右拖動即可平滑地調節變焦倍數。這個細節上的改進減少了拍攝過程中手指的動作幅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調整手姿造成的畫面抖動,對提高成片率是有幫助的。

與銀河旗艦的初次相遇,聊聊 Galaxy S8 手機

滑動快門按鈕即可變焦

寫到相機這部分的時候剛好碰上一個小插曲:有牛人把 Google Pixel 搭載的相機應用 「Google Camera」 移植了出來,沒想到一些手機裝上之後,成像質量顯著提高,甚至有了質的飛躍。以此為旁證,我想 S8 在雙攝當道的 2017 年仍舊保持自己的步調,選擇在前代產品優秀的相機體驗基礎上繼續精進,這的確是一個大膽而明智的決定。也對,當年 iPhone 憑藉一顆「祖傳」800 萬像素鏡頭長期穩坐智能手機拍照排行榜的頭把交椅,不是沒有道理的。

選擇困難症

長久以來對 Galaxy 系列一直不感冒的原因,除了沒錢之外,三星的定製操作系統是最主要的原因。雖未親手把玩過,各種評測倒也看了不少。當年的 TouchWiz 界面不怎麼好看,充斥著許多炫技而不實用的功能(還記得能讓人眼球抽筋的 Smart Scroll 么),「越用越卡」的標籤更是深入人心。

把 S8 當成主力機斷斷續續用了兩個多月,TouchWiz 給我留下的印象依然是「五味雜陳」。

國際品牌的智能手機想在國內市場上佔穩一席之地,系統的本地化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三星在這方面下的功夫遠超我的預期,並且事無巨細,乃至初次開機時,通知欄竟然默認為「紅包助手」這個極具中國特色的需求放置了一個快捷開關。其他細碎的功能,小到號碼歸屬地、騷擾攔截、複製簡訊驗證碼,大到各種生活服務的集成,國產 ROM 有的, TouchWiz 基本都沒落下。

但「本地化」幾乎無可避免地是個「做加法」的過程,對本就臃腫的 TouchWiz 來說,其中的分寸著實不好拿捏。可以明顯感受到的是,從 UI 設計到功能取捨,TouchWiz 已經邁開了「斷舍離」的腳步,展現出一種趨近原生 Android 的態勢。然而三星又不可能放棄所有追求差異化的嘗試,只不過這種嘗試取得的某些成果恐怕還是值得商榷的。

與銀河旗艦的初次相遇,聊聊 Galaxy S8 手機

「息屏提醒」就是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這個功能脫胎於 Google 的 Ambient Display,但二者的表現形式又不完全相同。得益於 AMOLED 屏幕像素自發光的特性,S8 在鎖屏狀態下以「黑底白字」的形式常亮顯示內容,用戶無需任何喚醒操作即可隨時查看時間、日期、電量和通知氣泡等信息,還可以直接對音樂播放進行控制。

Ambient Display(或 Ambient Device)不是專屬於智能手機的概念,它泛指工作及生活場景中的一類裝置,其設計意圖是通過簡明的界面和交互方式,讓使用者無需耗費太多精力即能獲取必要的信息。

與銀河旗艦的初次相遇,聊聊 Galaxy S8 手機

(圖片來自網路)

這個發光的球體就是一個 Ambient Device,名叫 "Ambient Orb",它通過顏色的變化來傳達信息。比如當用戶關注的某隻股票行情出現漲跌時,它會點亮紅色或綠色燈光予以提示;如果股指沒有變動,它則亮起暖黃色燈光,像一盞裝飾燈,完全融入環境當中。

結合實例和網上零散的信息,我歸納出了 Ambient Display 應當具備的一些特點:它只在必要的時候引起你的注意,讓你能夠專註於眼前的工作或任務(Ambient Orb 的燈光只在股指漲跌時作出相應變化);而在必要時,它應該用簡潔而明確的方式呈現出狀態的變化,讓你不必過度分心,餘光一瞥就能獲取到所需信息(紅綠燈光分別對應股指漲跌,一目了然);它還應該提供合理的交互方式,讓你能夠快速過濾掉垃圾信息,把精力集中在處理真正重要的事務上。

使用 S8 的這段時間裡,我發現「息屏提醒」經常無法在新信息到來時成功引起我的注意。畢竟相對於以較大字體常亮顯示的時間來說,小小的幾個通知氣泡實在沒多少存在感;尤其當屏幕上已經有一兩個通知氣泡的時候,新出現的氣泡更是幾乎完全被淹沒,掉進注意力的死角之中。

與銀河旗艦的初次相遇,聊聊 Galaxy S8 手機

此外,通知氣泡里孤零零的 App 圖標,對信息的過濾和快速處理幫助甚微。當一個微信圖標的氣泡出現時,我只知道「有微信消息來了」,卻無從得知這消息究竟是老闆下達的工作任務,還是群里無關痛癢的幾句閑聊。為了判斷信息的重要程度並決定處理方式,我要麼喚醒屏幕查看鎖屏界面的消息預覽,要麼就只能雙擊通知氣泡,直接進入 App 查看消息。這樣的一套交互流程,已經背離了 Ambient Display 的設計初衷。

那麼 Google 是怎麼做的呢?原生 Android 搭載的 Ambient Display 並非常亮,它只在新消息到達或用戶主動拿起手機時被觸發,同樣以「黑底白字」的形式顯示時間和通知;如果允許鎖屏通知顯示信息預覽,那麼 Ambient Display 狀態下的通知也會顯示預覽,用戶無需喚醒屏幕就能判斷信息的重要程度,無關緊要的直接忽略,有價值的再解鎖手機進行處理。

如果你認同我對 Ambient Display 的定義,相信你也會覺得 Google 的方案更加合理。TouchWiz 想和原生 Android 做得不一樣,卻有些弄巧成拙。

對「息屏提醒」的解讀讓我意識到,在系統的設計理念和發展方向上,三星似乎得了「選擇困難症」。這種病狀在有本地化需求的國行版固件上體現得更為明顯,以至於一套系統里竟然同時存在兩個功能大幅重疊的智能助理,一個叫 S 助手,一個叫 Bixby。每晚它倆都會爭相提醒你查看第二天的信息,儼然一副爭寵的即視感(誤)。

與銀河旗艦的初次相遇,聊聊 Galaxy S8 手機

系統如果不能在關鍵之處果斷地作出取捨,只會徒增用戶的困惑。

對 Galaxy S8 的感受是複雜的。它在構成一部旗艦機的每個方面幾乎都做到了 95 分以上,但不知為什麼,丟掉的那四五分反而更加讓人介懷。

工作之後有了收入,暫且可以任性一把,玩玩感興趣的機子。可是玩得越多卻越感到糾結,因為在「同質化」唱主調的當下,我發現沒有一部手機能完全滿足自己的所有需求。我欣賞 Galaxy 系列出色的工業設計,推崇 OnePlus 系統的原生風格,又對 Smartisan 的交互創新念念不忘。多希望某天市場上出現一部集眾家之所長的 "Dream Phone",但心裡明白,這或許永遠只是個美好的想像。體驗過的產品多了,眼界隨之開闊,不再甘於當某個品牌的「死忠粉」,而更願意回溯內心最本原的訴求,在茫茫機海中尋找那個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這大概就是搞機真正的樂趣之所在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