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六次大滅絕正在發生,你能否倖存?

第六次大滅絕正在發生,你能否倖存?

鳳凰讀書計劃·一書一世界

好書,你不能只是路過

判斷我們是否面臨一次大滅絕事件的關鍵因素是極度瀕危、瀕危和易危物種的生存現狀。其實,無論我們在地球短暫的停留,對地球造成了多大的傷害,它終將會恢復。畢竟這僅僅意味著人類的終結而不是所有生命的滅亡。但如果我們現在就拯救那些被認為處於困境中的物種,也許我們還有倖存的希望。

前五次大滅絕

現代生物學家們之所以憂心忡忡,部分原因在於他們擔心我們可能正處於一次大規模集體滅絕事件的開端,已有超過75%的動植物物種滅絕。動物首次出現在化石記錄中,這樣的事件在過去的60億年間僅發生過五次。

結合過去幾個世紀和幾千年中已知物種的滅絕,如今科學家們認為地球正經歷著第六次大滅絕。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學家近期在科學雜誌《自然》上發表了一份報告,強調如果當前對物種的威脅無法緩解,那麼從現在起短短的三個世紀中,我們將可能達到一次大滅絕的頂峰。

1800年,地球上的人口數量在不到200,000年的時間裡增長到10億人口,然而2000年我們的人口數量已超過了60億,到2045年我們的人口數量預計將達到90億。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增長速度,伴隨而來的是難以想像的風險和無數的副作用,一個瘋狂危機的源泉。

人類與動植物的發展

由於我們對環境的多重傷害,地球上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種類持續增長。這種情況正變得越來越難以被忽視,然而處於困境中的人類似乎明顯忽視了這些。我們已經成為自然的致命病毒。

如果追求有增無減,過度的人口增長以及伴隨而來的地球自然資源的耗竭可能最終導致人類自身的滅亡。然而,從地質學角度上講,正如我們所走過的偉大足跡一樣,在短暫的時間裡我們已經做了很多有害的事情。如果把地球的整個歷史看作是以24小時為單位的一天,那麼我們僅僅進入了這一天最後時刻的畫面。我們成功得太快了。

當然,無論我們在地球短暫的停留造成了多大的傷害,地球終將會恢復。畢竟這僅僅意味著人類的終結而不是所有生命的滅亡。生命是有彈性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都將會倖存、適應、多樣化和擴散開來。新的植物將進化來取代我們的玉米、小麥和大米等單一作物。隨著周圍的動物越來越少,那些在滅絕瓶頸中倖存的物種將會進入新的被廢棄的空間。那裡沒有競爭,它們將會不斷繁榮並快速進化。

所有這一切在過去都發生過。

所有大滅絕後都是復甦

4.43億年前奧陶紀滅絕事件,接二連三交替出現的冰川周期導致86%的物種滅絕。3.59億年前的泥盆紀事件,全球冷暖交替的連續衝擊導致75%的物種滅絕。2.51億年前的二疊紀事件,西伯利亞的超級火山爆發摧毀了96%的物種。2億年前三疊紀事件,在全球變暖與海洋酸化的共同影響之下,80%的物種滅絕;6500萬年前白堊紀事件,在小行星的影響之下,76%的物種滅絕。儘管我們能夠確定每次滅絕的主要原因,但每次的物種大滅絕都是由多種原因共同造成的。

最為人所知的是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大滅絕,雖然它也受到超級火山爆發的影響,但主要是由於小行星撞擊所致。印度德乾地盾地區分布著大面積的火山岩,高原和山脈呈梯狀分布,由大量的玄武岩火山噴發而形成。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滅絕事件,主要是由於洋流循環崩潰所致,火山爆發也起到了助力作用。然而,儘管它們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但二疊紀大滅絕卻為恐龍打開了機遇之門,而白堊紀大滅絕又為哺乳類動物和人類打開了機遇之門。

史密森學會的古生物學家道格拉斯·歐文說:滅絕是一種強大的創造力。

阻止第六次大滅絕

安東尼·巴諾斯基,一名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整合生物學教授,他提到判斷我們是否面臨一次大滅絕事件的關鍵因素是極度瀕危、瀕危和易危物種的生存現狀。

他說:「當這些物種存在時,與長期的生物多樣性基準線相比,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將處於好的狀態。但如果它們中的大部分物種滅亡,即使它們的滅亡會延續到接下來的一千年,仍無法阻止第六次大滅絕的到來。」

他認為如果我們現在就拯救那些被認為處於困境中的物種,也許我們還有希望。但我們拯救瀕危物種的工作已經陷入了古生物學家所稱作的「死枝漫步」,這裡的「枝」代表生物群組。加利福尼亞禿鷲正是緩慢消失的物種中的一個例子。它們正面臨著來自鉛中毒、致命殺蟲劑以及城市擴張的威脅。目前人們花費了數百萬美元以及大量的工作來保護其關鍵棲息地,籠養繁殖以及野外放歸,但加利福尼亞禿鷲能否繼續存在到下一個千年呢?

用事實說話

如果是這樣,其他鳥類能否在大滅絕的瓶頸中倖存下來呢?爬行動物、魚類、昆蟲、哺乳動物,可能甚至人類能否倖存下來呢?它們與目前存在的形態有何不同呢?這就是我們將在這裡開展調查的內容。

本書著眼於過去的滅絕事件、人類與自然的演變、正在進行的進化改變以及可能發生的進化改變。我們的書名「下一個物種」有其引申意義。我們更感興趣的是下一個海洋和陸地動物的物種以及下一個人種。這項研究是建立在科學論文、書籍以及個人訪問和專家訪談的基礎之上的。其觀點是基於過去的化石證據、目前的研究以及專家對未來的預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讀書計劃 的精彩文章:

關於這一顯赫家族的姓氏

TAG:鳳凰讀書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