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袁世凱並未賣國:二十一條是屈辱外交的產物

袁世凱並未賣國:二十一條是屈辱外交的產物

袁世凱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傳統的觀點認為其是名副其實的賣國賊,但隨著研究的深入,一個更加真實、立體的袁世凱正在浮出水面。二十一條的提出和稱帝事實讓袁世凱備受後世詬病,如今有人開始為其平反,認為,他並未賣國,而所謂的「二十一條」是屈辱外交的產物,並不等於賣國。

在異國為中國維權的青年

《建國偉業》之中,周潤發扮演的袁世凱,比之歷史教科書上的評論有所突破,不再是以前那個「一心賣國求榮」的漢奸賣國賊形象,雖然為了私慾最終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卻在日本公使面前不失霸氣,讓人感覺面目一新。

袁世凱,中國近代史上避不開的名字,最終登上皇帝寶座的人物,他是如何發跡的?

袁世凱的發跡不是在中國,而是遠在朝鮮。1882年朝鮮首都發生暴亂,國王的老子--大院君,乘機出來抓權,要去抱日本的大腿。清廷見事不對,立馬派了吳長慶率領慶軍,雄赳赳氣昂昂的在朝鮮登陸,勒令大院君到軍營參見天朝使者。大院君一進軍營就被慶軍的軍官抓起來,火速送回中國囚禁。抓人的軍官,就是袁世凱。

袁世凱第二次去朝鮮,干出了一件更牛逼的事。1884年朝鮮開化黨在日本公使策划下,佔據王宮綁架朝鮮王,準備完全投入日本老子懷抱。袁世凱當機立斷,也不向國內請示,徑直帶兵攻入王宮,解救出朝鮮王,誅除開化黨,逼得日本公使焚燒使館自殺,讓清廷對朝鮮的宗主權又得以維持十年。

此後,袁世凱在朝鮮一直代表清廷的最高權威,成為名副其實的太上皇,但是這個地位是與清廷的國力與權威相聯,當清廷威名掃地的時候,也是袁世凱在朝鮮地位終結之日。

1894年,隨著日軍攻佔漢城,宣布朝鮮獨立不再是清廷藩屬,袁世凱只有黯然降旗離開。

清末新政首領君主立憲頭號擁護者

1901年時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則以「急進改革者」的面目出現,立即於當月向朝廷條陳籌辦新政辦法10條,包括設立課官院和課吏館,對官吏進行新政集訓;命學生學習實用書籍和外國學術;各省設官報局,開啟民智;派遣王公官員出國考察;設立商會,興辦商務等。並首先在山東身體力行,積極推進新政。擔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參預政務大臣等八大臣後,對各項新政,袁世凱更是事事率先倡辦。論者以為,「清廷革創之政,幾乎均出其手」。(《帝國驕雄原來袁世凱》)

不僅如此,袁世凱還堅決支持君主立憲,力排眾議支持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考察歸來,五大臣一致奏請實行立憲:

「袁世凱見實行立憲已成定局,"以為此種好機會,略一布置,即可成功",又改消極為空前積極。他向政務處建議:中央政府五品以上官員均應參議要政,預立上議院基礎;各州、縣有名望的紳商俱應參議地方政務,預立地方自治基礎;預備立憲先在一省試辦,逐漸推廣,並自告奮勇,提出將直隸作為試點之省。他面奏慈禧太后,立憲應先組織內閣,從改革官制入手。一個多月後,袁世凱等人拿出了初步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設立資政院與責任內閣。」(《帝國驕雄原來袁世凱》)

但是在清末的中國官場,要進行一場大改革,就意味著對權力進行再分配,其反擊和阻力可想而知,在對袁世凱「攬權、用心不軌」的攻擊聲中,隨著西太后慈禧的去世,新上任的攝政王免去了袁世凱的職務。

二十一條真相:屈辱外交不是賣國

關於「中日二十一條」是歷來國人詬病袁世凱的一個主要論據,在電影中,更是被說成袁世凱為登基當皇帝,在日本的勸誘下幾乎全盤接受。事實真的如此?

1914年歐戰爆發,日本人看到常年耀武揚威的西洋終於自己掐起來,亟不可待的對德國鬼子宣戰,然後派了兩萬大兵,在膠州灣登陸。這下子袁世凱為首的民國管理層傻眼了,怎麼打德國鬼子打到中國土地上了,而且這個時候的中國還宣布中立,這不是破壞中立么?

袁世凱召集了管理層開會,想要找西方人講理。可現在歐洲每天斷臂與殘肢共飛揚,哪有閑工夫管遠東的事。可要中國自己捍衛中立,保安處長段祺瑞給了四十八小時的期限,說是逾期之後,他手下的北洋保安隊也就等著全體「成仁」了。

這下子袁大老闆麻爪了,不能打,就只有來文的,一次次外交抗議。誰知道,那邊日本的CEO大隈是個猛人,被中國政府煩的不得了,乾脆提出「二十一條」,意思很明顯:你不是說我們在膠東半島駐軍不對么,得了,為了幫助你解決麻煩,乾脆,把這些地方和領海割讓給日本,這事就不麻煩了,另外,你那些保安實在不中用,我派人幫你操練操練。

接到這種強盜條款,袁世凱氣得幾乎背過氣去,可手下保安不中用,說話就是不硬氣,直接拒絕是不可能,畢竟人家那邊有兩萬大兵呢,就只好談。

天幸,老袁手下的陸征祥是個天才,每天不帶一點火氣的與日本代表談判,談一天休兩天,白天喝茶晚上喝酒,天天繞圈子,就是不接觸正題,氣得日本人忍了幾個月,最後直接下最後通牒。

這幾個月里老袁也沒閑著,用手裡的日本友好人士出馬,直接跑去日本知彼,探到了大隈的底牌後,又糾集現在唯一還能抽手的美國一起壓迫日本,用盡了手段,讓日本人有種騎虎難下的感覺。到這個時候,大隈也是豁出去了,反正必須得簽個什麼東西,不然日本人絕不收手。

就是在這種條件下,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了「中日十二條」,為什麼是十二條:

「在四個月的艱苦談判中,日本在各方壓力下自行取消了最兇殘的第五號要求;要求"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的第四號刪除,改由中國自行聲明;第三號中的兩條刪除一條,第一、二號中的十一條中日本所要求的無限移民及日商課稅須得日本領事之同意,"中國方面絕對不能接受",其他條文不是"留待日後磋商",就是加進了限制條件,最後簽訂的實際上只有"十二條"。」

即便如此,負責締約的曹汝霖也回憶說:「當時,我心感凄涼,有一種親遞降表的感覺」。

由此可見,「中日二十一條」並非是什麼用來登基的獻禮,更不是賣國求榮,只是一個弱國外交的無奈罷了。

登基是為一家一姓的天下?

就連袁家人都在說,袁世凱英明一世,是最後一刻的稱帝想法,讓他背負永世罵名。可是,袁世凱到底為什麼想要登基當皇帝?

要說是為權力么?當時的袁世凱已經是民國大總統,權夠大了。

是為了獨裁么?可袁大總統登基後要施行的是立憲帝制,難道說,在當時世界各國也是極為先進政體。

難道是為了一家一姓的天下,讓袁家將至尊的位置傳遞下去么?嗯,這個有可能,可是,如果是這樣,首先要惜名,當手下眾將如馮國璋徐世昌等人,副總統黎元洪都表示反對的時候,袁大總統應該止步才對,為什麼依然要不惜一切的干到底?

關於這個問題,還要回到當時的歷史和大勢中去尋找答案:

「美國學者歐內斯特·楊認為:在袁世凱任總統的最初幾年內,最困擾他的問題就是"政黨和議會的作用以及省和中央的關係"。」

如何統一地方軍權政權財權,建立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是袁世凱為中國復興找的一條前進道路,這幾乎是所有民族主義革命的邏輯,一如法國的拿破崙。

袁世凱的美國政治顧問古德諾,就認為中國採用君主制比較好。他最擔心的問題是,在落後國家實行共和制,「元首既非世襲,大總統承繼之問題,必不能善為解決」。其結果是軍閥野心家們為了爭奪權位,引起戰爭,社會禍亂不可收拾。

事實上,袁世凱病死後的中國局勢,恰好證明了這位美國顧問的憂慮。

袁世凱稱帝是他一生的敗筆,可當這位政治強人作出這個決定,并力排眾議予以實施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為了民族復興孤獨行走的身影。

鳳凰網歷史專稿,作者:官君策關鍵詞:袁世凱二十一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上的今天 的精彩文章:

愛德華二世的悲劇人生:死時曾發出恐怖慘叫
日本遣明使團的組成和規模 明朝政府如何招待遣明使團
室町幕府的興衰 應仁之亂的爆發及影響
北洋軍閥形成原因有哪些 北洋軍閥為何註定會覆滅

TAG:歷史上的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