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漢字·一部歷史·一部電影:從漢字「微」到日本電影《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 導演:木下惠介 日本 1958年 99分鐘
在古時日本的信州山村有一個習俗,由於糧食短缺,凡是老人過了七十歲仍然健在的,就要由兒孫背到楢山遺棄。
故事的主人公阿玲婆已經六十九歲了,可是依然身體硬朗,甚至牙齒都一顆未落,於是便遭到村裡人的恥笑。他們編出歌謠來嘲笑她:
阿玲婆也自知早晚要去楢山「見山神」,但是放心不下單身的兒子。終於,鄰村的一給人家剛剛死了丈夫,遺孀與兒子年齡相當。阿玲婆這才放下心來。
阿玲婆一直對自己的滿口好牙耿耿於懷,於是狠心磕掉了幾顆牙齒。當她滿口鮮血去找兒子時,卻被村裡的人們喚作「老妖婆」。
終於,那一天還是來臨了。阿玲婆很鎮靜。她遵守著登山的條約,一言不發。兒子哭著求她說一個字,她也只是用手指一指前面,讓兒子繼續背她上山。
兒子下山的時候,下起雪來,忍不住又跑上山去,跪著對母親哭喊:
「下雪了,您真幸運,這樣就能早點見到山神了。」
而阿玲婆仍舊一言不發,端坐在遍山的白骨之中,像一尊雕像。
可是這個故事與」微「有什麼關係呢?
在甲骨文中,「微」是這樣寫的:
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微,眇也。隱行也。」
「微」的甲骨文字形表現的是手持利器自背後攻擊長發人,可是意義竟然是「眼瞎了」,可見被殺的人是眼睛瞎了的。這件事必然是古代常見行為,才容易被人領會眼瞎的含義。至於微的隱行意義,可能來自擊殺老人雖是社會常態,畢竟不忍展示於眾人之前,故暗中行事。眾人見不到老人,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是沒有人會去追究。
故在《楢山節考》的電影最後,阿玲婆上山之前要聆聽上山的「條約」,其中便有一條:上山之時,不得讓人看見。
然而,這件事有沒有史料依據呢?
有。
一個有七千多年的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發現了十四個頭骨,其中有四具的頭骨具有明顯的人為利器劈削或穿刺的致命傷痕。其年齡均在五十歲以上。其他人的頭骨便沒有這種現象。
在那個時代,五十歲已經算很老的了,這結果甑皮岩老人顯然都是因為年老或體弱多病,難以照顧自己的生活,由子孫執行再生的儀式。上古的人生產水平低,經常糧食匱乏。當疾病流行或部族遷徙繁衍時,病弱老人往往建議把自己殺了讓同胞吃,解除一些飢餓的危機。對那些老人來說,那是對族人一種有貢獻的解脫。被殺的人沒有趕上,執行的人一點也不覺得有罪惡感。
社會後來文明多了,人們不便自己下手,於是送到野獸出沒的地方,由野獸代行,然後撿遺骨回來埋葬,故產生了漢代孝孫原谷把祖父迎回來的故事。如果撿回來的骨頭沒有被吃得很乾凈,有殘肉留著,就表示此人生前有罪,家人還會大為不安。
對於這種現象的解釋,我想引用一下劉瑜《在恐懼與熱愛之間》的一段話:
「如何合理化那些行為?一個祖母如何合理化自己對兒孫的冷漠?一個工友如何合理化自己對同事的告發?一個僱員如何合理化自己的恩將仇報?意識形態提供了現成的合理化工具——惡不再是惡,如果你賦予它『意義』。冷漠、怯懦、虛偽和殘忍不再僅僅是冷漠、怯懦、虛偽和殘忍,而是更高意義上的正義、勇氣、熱忱與犧牲。……意識形態不但提供了一個緩解認知衝突的工具,而且提升著每一個服從者的自我形象(電影中背父母上山的人都會受人尊敬——編者),極大限度地減少了作惡的心理成本。」
劉瑜老師的這段話就姑且作為文章的結尾吧!


TAG:螞蟻和海洋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