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一切反套路都是偽命題:看「大女主」如何「蘇」中稱王

一切反套路都是偽命題:看「大女主」如何「蘇」中稱王

文/獨目

近日,由丁黑指導,孫儷和陳曉主演的年度大劇《那年花開月正圓》終於收官了,再繼續演下去怕是連現在的7.5分都保不住了。

有人說孫儷開創了「大女主劇」的先河,卻也走窄了自己的戲路。從2011年的《後宮甄嬛傳》到《羋月傳》再到剛播完的《那年花開月正圓》,孫儷的戲路究竟怎麼走,獨目君不敢妄言,畢竟詮釋怎樣的角色和怎樣詮釋角色皆屬於演員個人的選擇和專業素養,而演員本身和角色本身在脫離了劇本之後可以說是毫不相干的。

不論「蘇文」還是「蘇劇」都是為現實中的廣大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造夢的平台,其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儘可能地滿足其最不切實際的美好幻想。

不過,「瑪麗蘇」遇上「大女主」絕對是「小蘇見大蘇」。

頂配版「瑪麗蘇」:「美貌與雙商並存」的人設完勝「傻白甜」

「瑪麗蘇劇」中最基本,也是最直觀的就是作為「瑪麗蘇」擔當的女主角自身的特質和角色設定。

大眾意識中的「瑪麗蘇」人設一般就是指「傻白甜」,是因為一開始大眾覺得這種清新善良無公害,積極樂觀打不倒的女孩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常見,所以夠「蘇」。但當「傻白甜」遇到美貌與雙商、與才能、與品性、與一切並存的「大女主們」之後,是不是就像你碰到你媽口中的「別人家孩子」一樣?根本拿不出手好嗎……

才情兼備、貌美難尋、執著於真情也玩得轉宮斗的甄嬛和羋月簡直是天上難尋,地上難找。

甄嬛

羋月

斗得了宗族、打得贏商戰,也沒落下情愛纏綿的周瑩應該也是女性的偶像,男性的女神吧?

如果說「傻白甜」是秒殺男觀眾,那「大女主」就是通殺「男女觀眾」。

另外,不得不說,現在「瑪麗蘇」人設已經不再執著於「自身完美」這一標準上了,而是更強調「被圍繞」的概念。也就是說劇中出現的人物和任何有效劇情,最終都是以服務女主而作為能否出現或發生的唯一標準,而並不是服務劇情本身。

而這一點,也正是《那年花開月正圓》在劇情過半時被觀眾抓到「把柄」的破綻所在。

很多觀眾發現劇中「戲好感情足」的胡家父女、三番兩次幼稚攪局胡攪蠻纏的吳家二叔三叔,以及從始至終的「黑騎士」趙白石這三條輔線的劇情擴大豐富之後不但對主劇情沒有多大的必要,反而顯得拖沓,但對於女主角周瑩人設的無限加強,他們卻是功不可沒呢!

進階版「瑪麗蘇」:「二男爭奪戰」升級「多男配花式保護賽」

最初「瑪麗蘇」身邊的男性標配是「實力派霸道男主+痴情暖男二號」,但進化到「大女主」劇情時,兩個男撘是遠遠不夠的,於是就出現了三個起步的「多男配時代」,高冷型、溫暖型、智慧型、魄力型,甚至逗比型,應有盡有。

這樣一來,為了不讓「大女主」背負「多情」或是「搖擺不定」的惡名,這些男性角色們便順理成章地開啟了「輪番保駕護航」的模式,一個領了盒飯,身後還有好幾個等著領盒飯。

羋月在穩坐太后之前,先不說她經歷了什麼應該經歷的,反正秦惠文王、黃歇和義渠君這三個截然不同的「好男人」都是踩著故事節點接踵而至的吧。

再到吳家少奶奶周瑩這裡那就更熱鬧了。吳聘的柔情讓她在吳家大院中稱主;去迪化賣個布,都能得到西域土豪的垂青;辦織布局,還有沈星移和趙白石雙雙護航;去到上海,沈星移又成了她跟洋人做生意的關係戶。

如果說甄嬛是靠自己立足後宮,那麼要不是雍正皇帝的偏愛,多情果郡王的捨身以及痴情溫太醫的默默助攻,哪來那麼多次的化險為夷?

《楚喬傳》里除了宇文玥之外,還有燕洵、蕭策和元嵩,這「備胎狗」差點兒一隻手都數不過來了。

所以,「大女主劇」里不止「大女主」一個人蘇,搭戲的男主們也都蘇到爆,秒殺「傑克蘇」。

豪華版「瑪麗蘇」:「醜小鴨變白天鵝的童話」晉級「披荊斬棘築大業的神話」

「瑪麗蘇」的「狗血」始終不敵「抓馬Queen」,「狗血」到極致的「大女主劇」反而被歸為藝術。

最讓人記憶深刻的「瑪麗蘇劇」從早期的《夏家三千金》到最近的《逆襲到星途璀璨》大都是都市時尚題材,講述的也只不過是白蓮花從不起眼的「醜小鴨」變身「白天鵝」和男主從此過上幸福生活的故事,故事性和人物狀態變化單純簡單。

但升級成「大女主劇」之後,不管是人物狀態的變化還是故事的曲折性都要更豐富、更飽滿,而女主這一轉身可就是一輩子,所以結局時情情愛愛已經不足以成為重點,這「千秋霸業」才是「大女主」的標籤,也是其自身「蘇性」的高級保護色。

當然,這也是為什麼「大女主劇」對卡司的演技配置普遍偏高的原因,所以單純用演員本身是「演技派」還是「偶像派」來標籤電視劇是絕對無理可尋的。

戰國亂世下的羋月權掌秦國,貴為宣太后。

大清盛世里的甄嬛穩身後宮,扶上了乾隆皇帝,也被尊為太后。

而清末的周瑩則是「清末馬雲發家史」,江湖丫頭成長為陝西女首富,不得了啊!

而架空背景下的花千骨則乾脆稱霸了「五界」。

「大女主劇」之所以偏愛古裝或玄幻背景應該也是因為「人治社會」背景下,一切都容易被誇張和擴大到極致,從而對遠離那個時代的現代觀眾形成更大的刺激,而同時這樣的故事背景和人設也為「大女主劇」的「極度狗血」做了最自然有效的掩護。

從《羋月傳》和《那年花開月正圓》兩部劇口碑連續高開低走的態勢就可以看出,觀眾已經逐漸從「大女主」的「美夢」中醒來。

獨目君認為,「瑪麗蘇」與否都不存在貶義,但刻意標榜出「大女主」這個偽命題來誤導觀眾實屬無趣。

而真正想扔掉「瑪麗蘇」帽子的觀眾們,也別再盯著「大女主」了,不如直接到像《大宅門》這類的「男人戲」中,瞻仰一下如白家二奶奶般「大女人」的風範吧。

合作/投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linkage 的精彩文章:

《貼身校花2》今日搜狐上線,最強校花再次心動來襲
優酷上線紀實文化類節目《百心百匠》,探索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承
《戰狼2》成百年電影新高峰 《傳奇大亨》用「改變」堅守「不變」

TAG:Vlink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