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富厚堂藏書樓的守護人

富厚堂藏書樓的守護人

富厚堂藏書樓的守護人

生前,她只是一位普通的鄉下慈祥老太太;死後,噩耗牽動了散居於祖國四面八方的曾國藩後裔的心,他們在老人的靈堂奉上了深情款款的祭文,掛上了精心撰寫的輓聯。輓聯曰:

女承父志守蘭台,數十載殫精竭慮,視書樓若命、曾府如家,長教後嗣銘高德;

壽盡天年騎鶴駕,七八月慘日愁雲,看荷葉垂頭、素花失色,不忍先生赴遠行。

這位「視書樓若命、曾府如家」的老人就是王席珍。自民國初年至共和國成立,她與父親王子陵守護富厚堂藏書樓近四十年,見證了「毅勇侯第」最為紛繁複雜的急劇變遷,留下了一段不同尋常的經歷。

女承父志守書樓

富厚堂藏書樓的守護人

富厚堂南側藏書樓

如果說曾國藩故居富厚堂是湖湘文化的皇冠,那麼它的四座藏書樓便是皇冠上的明珠。宅南的藏書樓為「公記」「朴記」。「公記」收藏的是曾國藩畢生所寫的奏章、書信、詩文、日記和他珍愛的書籍10萬卷,藏書種類主要有經、史、子、集和各個省、縣之方誌,地方志的收藏是曾國藩藏書的一個重要特色。「朴記」收藏的是曾紀澤的文檔和書籍,內容主要包括經、史、子、集和西洋文化書籍,曾紀澤在出使英、法時採購了大量的西方國家政治、教育、醫學、農學等外文書籍。宅北藏書樓為「芳記」收藏的是曾紀鴻、郭筠夫婦的天文歷算、星卜醫相及章回小說等,曾紀鴻是近代著名數學家,所以數學著作是其藏書一大特色。其四為思雲館,它是富厚堂圍牆內唯一一棟獨立的房子,咸豐七年(1857)曾國藩在家丁艱期間親自營建,初為曾氏家廟,左為曾氏精藏圖書的地方,即「三經三史三子三集三實之室」。抗戰期間,藝芳女校從長沙轉運回來的圖書即藏於此。

富厚堂藏書樓的守護人

藏書樓遠景

書樓建成以後,曾國藩信告兒子紀澤說:「家中書籍,亦須請一人專為管理,否則傷濕、傷蟲。或在省城書賈中找之。」私家藏書,找書賈中專業人員管理,可見其對管理要求之高。曾府於是禮聘專人嚴格管理,彭芳六、賀老頭先後成為藏書樓管理員,他們管書甚嚴。民國初年,賀老頭告老回家,推薦為富厚堂做衣服的裁縫師傅王子陵接任。

王子陵為人忠誠老實,看護書樓十分儘力。一次,因曾寶蓀七叔(即曾廣鍾)因篤信耶穌燒了些所謂異端的書冊及章回小說,王子陵難以阻止,急得幾日幾夜寢食不安,他苦苦哀求,方救出一部分。1916年,郭太夫人去世,曾府家人陸續外出,人去樓空,其後20餘年無一主人在家。整個富厚堂就是王子陵一家四口和一門房住在裡面,書樓全靠他們維持。若干年後,曾寶蓀在台灣回憶鄉居歲月時說:

一九一六年後,祖母仙逝,後來家中陸續搬出老家,差不多二十年並無一個主人在家,上房地下都長出了很多筍子和小樹,房屋荒蕪成這樣,但是王子陵的書樓照拂得仍是一塵不染,毫不懈怠一點。七七事變後,第二年四弟昭杭回家後,開始整修房屋,清除雜草,搬進居住。我們人未回來時,覬覦富厚堂書籍的人實不少,嘗借詞窺視接近,但都被王子陵婉言拒絕,使覬覦者知難而退;或請地方紳士排解,得免於書冊散失。比起忠襄公家中藏書,散失得未剩一本,這真是有天淵之別了。我們於一九四二年由香港回家鄉——富厚堂時,書樓藏書,仍然是富厚堂的精神中心,書樓一塵不染,書籍琳琅滿架,類別、目錄分明,這是王子陵之功。

富厚堂藏書樓的守護人

藏書樓

在曾府家人全部外出、無人監管他的情況下,王子陵仍然兢兢業業,「看護書樓,亦如自己生命」。1918年起,因想借閱富厚堂藏書或是以借閱為名打藏書主意的人實在不少,他專門設立了圖書借閱登記簿。今檢湖南圖書館所藏「民國七年圖書借閱登記簿」,我們可以看到他登記的「明德中學師生」等單位和個人借書的記錄,一筆一划,非常認真。王子陵為富厚堂藏書的管理所付出的辛勤勞動,曾寶蓀高度肯定:

王子陵先生二十餘年來管理我家的書冊,絲毫不苟。他並不是不知道書可以賣錢,但他不肯做這種不誠、不忠的事,真是個任勞任怨負責盡職的好人。

富厚堂藏書樓的守護人

藏書樓

後來,王子陵因老邁年高,體力不支,有意將書樓管理的方法傳授給二女王席珍。1931年,王席珍經曾府同意協助父親管理書樓,女承父業,成為書樓第四代管理員,從此與曾府及書樓結下了不解之緣。

愛書如命付青春

王席珍十三歲開始協助父親料理書樓,王子陵對女兒費盡心血培養,他隔三差五到書樓看看,指點迷津。1942年,王子陵見女兒已能勝任,方放手讓她正式接管書樓。他叮囑女兒:「書籍、文書是無價之寶,要象愛護生命一樣加以愛護」。父親的叮囑讓王席珍更加一絲不苟,每天一大清早,她就來到藏書樓,在五花八門、密密匝匝數十萬卷的文書檔案和書籍中,打掃灰塵,修補書籍,補抄書目,定期曬書、除蟲等,數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王席珍當時看管書樓每月報酬是一石谷(計150斤)和一塊光洋。抗戰時期,曾寶蓀回富厚堂,見書樓窗明几淨,藏書完整,乃每月加谷一石。曾寶蓀在家期間,她再度執鞭教育侄輩學習英文,讓王席珍也參加學習三年,進步很快,能做到按英文字母擺書,按名尋書,查找英文資料。

曾府藏書樓的管理十分嚴謹,視藏書樓為機要重地,未經允許,均不得擅上藏書樓。曾寶蓀、曾約農在家時,他(她)們要看的書都由王席珍按其開列的書目找書、取書。現居北京的曾憲源深情回憶:「父親(即曾昭權,湖南大學電機系主任、教授——引者注)每年寒暑假都要回富厚堂,上書樓看書、讀書、抄書。」1944年春,廣西通志館呂集義等徵得曾約農同意借閱《李秀成自述》親筆件,曾約農安排兄弟與王席珍輪番陪護抄寫拍照。後來,曾昭棉先生回憶此事:「那次我在藏書樓陪抄了兩天。」

1942年,曾寶蓀、曾約農等因香港淪陷,輾轉回鄉避難。為逃日寇禍亂,帶回了藝芳女校的圖書約十多架藏於思雲館,書籍大多是辭海、辭源等詞典及英語書籍,王席珍整理抄寫了思雲館藏書書目。1988年9月,時任雙峰縣圖書館館長的胡衛平先生採訪王席珍時,她說:

公記書樓的書目是原來的。朴記、芳記和思雲館曾由我補抄過。公記、朴記、芳記等書目都統一放在公記書樓。思雲館的書目放在思雲館內。書目厚度為一尺五左右。

1950年11月,曾府藏書樓被政府接管,湖南省文管會負責人陳浴新及保管組長陳粹從雙峰縣城步行70餘里,組織人員對藏書樓的書籍資料進行了初步清理,從中挑選了他們認為最為重要的200餘擔,分四船裝載運往省城長沙,封書時叫王席珍去看了一下。在鄉下,一個女孩子很早就該談婚論嫁了,但王席珍默默地守護著曾府書樓二十個春秋,任青春的歲月無聲地流走。她還因為有一段在曾府工作的「罪過」,一直到40歲都未提婚事,以至終身未育。許多年以後,王席珍老人不僅沒有後悔當富厚堂藏書樓的管理員,她依然為當年書樓的書籍有所散失而心疼不已:

一九五〇年冬,有陳器衡等人前來富厚堂封書,封書時叫我去看了一下,以後我就再也沒有去過書樓。但我以後在富厚堂的地下、角落到處都看到有書,可能失散了不少。

相濡以沫度晚年

1958年,對王席珍來說特別不尋常。因父母只有三個女兒,王席珍立志終生不嫁也要做服侍二老的孝順女兒,這一年,為富厚堂管理藏書近二十年的父親王子陵離開了人世。因為有一段在曾府工作的「罪過」,離開富厚堂藏書樓已經多年的王席珍一直未提婚事,以至後來終身未育。這一年,四十歲的王席珍也終於成家了,她與喪偶的湘潭某軍工企業採購員黃鳳仙結為連理。這個好不容易建立的家,就安在富厚堂北側的東山別墅兩間平房裡。儘管有條件隨丈夫去過城市生活,但由於對富厚堂藏書樓、對曾府有一種揮之難去的情感,她依然願意悄悄的守護於此,終老於此,甚至長眠於此。

丈夫黃鳳仙長年累月奔波在外,王席珍則憑著自己的聰明和在曾府中學到的知識,她成為當地的才女,曾擔任過大隊會計等職。丈夫老家一位兄弟夫妻倆先後因病去世,留下了一個孤苦伶仃的孩子,她立馬接了過來,把她當親生女兒撫養,加上丈夫和前妻留下的兒子,她一個人忙裡忙外,撐持家庭,撫養兩個孩子成才。

富厚堂藏書樓的守護人

2010年1月8日,曾國藩第六代孫、北京市海淀區某小學校長曾樾先生

回鄉時看望王席珍老人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富厚堂旅遊開發與文物保護升溫。1995年,成功召開了「全國首屆曾國藩學術研討會」,富厚堂的保護修繕首先從宅南藏書樓的修復開始正式啟動;1996年元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富厚堂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10日,國務院公布富厚堂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富厚堂和它的藏書樓終於取得了應有的文物保護地位;2006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2006』雙峰國際曾國藩學術研討會暨中國首屆曾國藩文化旅遊節勝利召開,國內外700多名代表和100多家新聞媒體齊聚富厚堂。富厚堂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八方來客,每天遊人如織。年已八十高齡的王席珍與丈夫身體尚健爽,老倆口琴瑟和諧,相依為命。作為富厚堂最直接的見證人,經常有記者前來採訪老人,了解她所經歷的那段歷史,當記者用英語打招呼,老人隨口就用準確的英語回答。偶爾,曾府後人也會回來看看富厚堂,祭掃先人陵墓,這個時候老人最是高興,她熱情款待遠道而來的客人,然後打開話匣子,回憶往事,思念故人。王席珍也經常偕老伴,走進與自己相伴80餘載的侯府院內,看看熟悉的書樓,感受歲月滄桑。

2006年春,相濡以沫的老伴去世了,這對王席珍的打擊很大,加上年老體衰,她自後就行動不便,常年病卧在床,出則以輪椅代步,入則需專人服侍。曾府藏書未因戰事動亂而流失,未因風雨霉蟲而損毀,未因主人不在而散失,未因管理不善而質變,使曾府資料保存完整,利用書樓中豐富的曾氏家藏史料編成的《曾國藩全集》被美國報紙給予極高的評價:「其重要性完全可以和中國發射一枚新的導彈或衛星相比擬」,這裡面浸透了王席珍父女等四代書樓管理員無數的心血與汗水。為感謝王席珍所作出的特殊貢獻,雙峰縣委主要領導批示要求,曾國藩故里管理處按月支付特殊補助給王席珍,助老人安享晚年。

2010年8月10日上午七時,王席珍老人逝世,享年93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國圖敦煌遺書辯亡論:唐人寫本中的翹楚
讓舊書流動起來
《浙江省古籍普查報告》發布
日本長崎大學教授連清吉:日本漢學發展的當代啟示
王輝斌:《中國樂府詩批評史》自序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