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杜月笙夠流氓,搶個黃花閨女做老婆,一功夫了得是個女人都得就範

杜月笙夠流氓,搶個黃花閨女做老婆,一功夫了得是個女人都得就範

杜月笙一年到頭在外忙活,也有難言之隱,那就是他不想回家,和大多數多人一樣,他寧願忙「外」卻幾乎懶得理「里」,每次回到家,都能看到卧榻之上「葛優癱」的大老婆沈月英,吞雲吐霧。

杜月笙夠流氓,搶個黃花閨女做老婆,一功夫了得是個女人都得就範

杜月笙

1929年,杜月笙42歲了,沈月英抽大煙抽的骨瘦如柴,只剩下皮包骨頭了,杜月笙看到厭煩至極,便去外面散心,來到黃金榮開的黃金大戲院,想著聽聽戲曲解下悶子,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己多日不來,這戲院還來了新人了。

原來黃金榮,不!確切地說是李志清,我們先來介紹下這個李志清,她本是黃金榮未過門的兒媳婦,可就在要過門時,黃金榮的兒子卻死了,李志清和黃金榮的兒子是娃娃親,不好回娘家黃金榮便想出一轍,李志清繼續留在黃公館,但不是以兒媳婦的身份,而是以妹妹相稱,幫著黃金榮打理生意。

眼下這黃金大戲院就歸李志清管,雖然是一介女流,但背後有黃金榮罩著,經營的倒也中規中矩,這不,最近她請來了幾個名伶聚攏人氣,這幾個名伶不簡單,她們是母女三人。

由於身份上的特別,很對顧客看個稀奇,為黃金大戲院招徠不少顧客。杜月笙就是這熙熙攘攘看客中的一員,他原本就是來看戲解悶,後來發現這母女三人不簡單,那個大女兒姚玉蘭長的那個俊,杜月笙兩眼直勾勾盯著,一直在看人,戲曲壓根一句詞兒沒聽進去!

看著看著,杜月笙已經下定注意了:「我要娶她」,他跟黃金榮手下的金牌經理人王柏齡說想娶母女三人那個大女兒,王柏齡瞪著眼望著杜月笙:「娶啊!有誰攔著您嗎?這事好像不用給我說吧!」杜月笙想想也是,可他又不能直接上門提親,場面太大,很多事情反而束手束腳。

他想到一人,那就是李志清,你李志清請來的人惹出來的情債,還得你李志清解決,杜月笙找到李志清:「妹妹,哥哥最近苦惱一事,這事必須得由妹妹出面才能解決,」李志清望著杜月笙,心裡想到,你的事情我還能幫上忙,你們男人打打殺殺的,我一個弱女子能幫上什麼忙?

杜月笙夠流氓,搶個黃花閨女做老婆,一功夫了得是個女人都得就範

杜月笙

想歸想,不能不理杜月笙,說道:「月笙哥有什麼事嗎,只管說來,」杜月笙便說明來意,李志清犯了難,雖然人是她請來的,可人家的婚姻大事她說了不算啊!她只答應杜月笙試著去說,至於成不成,還是要姚玉蘭和她的母親決定。

李志清找到姚玉蘭住處,給她的母親說不中:「杜月笙看上她們家玉蘭了,有意上門提親,不知道姚母意下如何?」姚玉蘭母親一聽說杜月笙看上她們家姑娘了,心底一百個不願意,杜月笙和我年紀相仿,如今要娶我的女兒為妻,心裡彆扭啊!但又不好拒絕,只告訴李志清「女兒的事,她做不了主,還是問她自己較好!」

李志清又找到姚玉蘭本人,姚玉蘭已經聽得清楚,上海灘流氓大亨杜月笙看上自己了,只說自己考慮一下,第二天給李志清回話。姚玉蘭正是二八芳華,追求者不在少數,姚玉蘭一直不為所動,是因為還沒有人能夠達到自己的擇偶條件,她想找什麼樣的人呢?

也簡單,首先要有腦子,在姚玉蘭看來,那些天天戲台下大聲吆喝的都是沒腦子之人,有腦子的話不幹活,誰天天在戲院耗著。再一個就是要有錢,倒不是說沒錢就不能追求婚姻幸福了,可一個男人如果連家都養不住,還談何家庭幸福,如果按這兩個條件來說,杜月笙倒是個不錯的人選,可想到年齡,姚玉蘭心中不免失落。

在她心中寧願做杜月笙的女兒也不願做他的妻子,但姚玉蘭更清楚,推脫肯定是推脫不掉了,除非離開上海灘,要麼只要答應一條路。可又不能隨隨便便答應。杜月笙是上海灘有頭有臉的人物,安排不好進門後的日子肯定難過。

既然不答應不行,那就提條件吧!李志清第二天來到姚玉蘭家,姚玉蘭說出了自己的條件:一不做小,二要單獨居住,這些條件在杜月笙看來都不是個事,在上海灘杜月笙有三洞九窟,安排個人還不簡單。

杜月笙夠流氓,搶個黃花閨女做老婆,一功夫了得是個女人都得就範

杜月笙

姚玉蘭的擇偶條件,一般人還真是承受不起,杜月笙這時候鑽石王老五的特質發揮了作用,其他手段都不需要用,只此一招,統統拿下!

一代梟雄杜月笙有個絕活,比甩面小哥更騷氣,漂亮!

想看更多杜月笙的故事,趕快關注我們吧!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三日談 的精彩文章:

杜月笙那個人出了名的缺心眼,誰家有事他都幫,派個人把他請來!
好久不耍流氓,流氓耍到家裡來了?杜月笙替朋友出頭,還靠耍流氓
杜月笙:我從不記仇,但我得生存,殺人越貨不過是我生存的手段!
慈禧太后:大清王朝最後60年,葉赫那拉氏完全壓制愛新覺羅氏
「敢打我的人?」杜月笙打碎牙往肚裡咽:我認,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TAG:歷史三日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