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上最瀕危的水鳥,再不關注就滅絕了!

世界上最瀕危的水鳥,再不關注就滅絕了!

寫在前面

先來說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鳥生的每一篇推文都有一個我自己設的分類,比如其中一類叫「講一種鳥的故事」。

我發現,如果介紹的對象是大家熟悉的種類(例:喜鵲翠鳥之類),那麼推送七天後的平均閱讀量和分享量是介紹陌生種類(例:企鵝信天翁黑頭鳾之類)圖文的4倍左右

顯然,大家都喜歡看自己熟悉的、身邊的鳥的故事。然而,我並不打算在之後的推文里全都介紹大家熟悉的鳥。

在地球的另一端——紐西蘭,有一種低調的水鳥,它的名字陌生到甚至連很多本地人都沒聽過,長得既不漂亮也不萌。但它是世界上最瀕危的水鳥,經過三十多年的高強度保育,成年個體總數仍然不到100隻。

幾十隻成鳥意味著這種鳥至今也沒有擺脫滅絕的風險。因此,我決定讓更多的人認識一下這種神秘的極危水鳥。即使您看了以後覺得這鳥離自己太遠,沒什麼分享轉發的動力,可是至少,您已經成為全世界為數不多的,聽說過這種鳥的人。

這種神秘的鳥是2017年的紐西蘭年度之鳥候選者之一,你認識它嘛?截圖自Fackbook,原網頁鏈接: goo.gl/prBMkJ

我的家在庫克山下

紐西蘭最高峰是坐落在南島的庫克山(Mt Cook),庫克山腳下有個湖,叫做Lake Pukaki,湖邊有個小鎮,叫做Twizel。

每年都有大量的遊客來到這裡觀賞壯觀的庫克山,碧波浩渺的Pukaki湖,美好的Twizel鎮,順便體驗當地超好吃的高山三文魚。然而,絕大多數遊客並不知道,這裡還是目前世界上最瀕危的水鳥最後的棲息地。

這種水鳥的毛利語名字叫Kakī (英文:Black Stilt),學名Himantopus novaezelandiae,中文名是黑長腳鷸。它學名的種加詞novaezelandiae就是紐西蘭的意思。

庫克山下、Pukaki湖邊的黑長腳鷸。攝影:Jon Sullivan,原圖地址:goo.gl/4QFy1R,共享協議:CC BY-NC 2.0

我叫黑長腳鷸

黑長腳鷸,名字和國內的常見水鳥——黑翅長腳鷸(Himantopus himantopus)很像,分類上也很接近。作為長腳鷸屬的成員,黑長腳鷸和黑翅長腳鷸體型、大小都非常相似,也都有標誌性的細長的嘴和紅色的「大長腿」。二者同樣喜歡在濕地區域活動。

顧名思義,黑長腳鷸全身的羽毛都是黑色的(這點跟它的親戚黑翅長腳鷸差異顯著),特別是翅膀上的黑色還會在陽光下閃耀著金屬光澤。全黑的體羽配合纖長的體型,帶來的是極致的優雅。

黑長腳鷸成鳥證件照。朱雷攝,保留所有權利

黑長腳鷸的親戚——黑翅長腳鷸,廣泛分布於亞歐大陸,國內的觀鳥愛好者基本都見過。黑翅長腳鷸在紐西蘭也很常見(leucocephalus亞種)。朱雷攝,保留所有權利

黑長腳鷸是紐西蘭的特有鳥類,而且僅分布在紐西蘭的南島。它們喜歡的棲息地是南島內陸網狀河流的河灘以及地形相似的三角洲,也喜歡在鵝卵石較多的河灘上活動。

鷸大多喜歡吃淺水裡小型節肢動物、軟體動物之類,黑長腳鷸也不例外。比如,它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就是在鵝卵石縫裡找一類叫「Mayfly」的昆蟲的幼蟲,它的中文名大家應該都聽過:蜉蝣。

黑長腳鷸喜歡的棲息地就像這樣,開闊,有淺水有石灘。攝影:JonSullivan,原圖地址:goo.gl/iQZeDZ,共享協議:CC BY-NC 2.0

黑長腳鷸之危

作為繁殖於內陸,且棲息地比較特殊的紐西蘭特有水鳥,黑長腳鷸的數量一直不算多。比如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它的種群數量是500-1000隻。不過當時它的分布比較廣泛,不止南島,北島也能見到繁殖群體。

然而,在之後的幾十年里,黑長腳鷸的數量經歷了斷崖式的下降,而在此期間,紐西蘭的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一直比較混亂,因此黑長腳鷸的問題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家終於反應了過來:哎這鳥好像要沒了??

彼時,黑長腳鷸的分布區已經極限收縮至庫克山麓的濕地,種群數量僅剩23隻

挽救與保育

幸運的是,紐西蘭負責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高級別政府機構——保護部(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DOC,相當於林業局)同樣在八十年代成立。DOC成立之初,就迅速把黑長腳鷸的保護列為高優先順序項目之一,成立了黑長腳鷸種群重建項目組來系統性地評估這種極危水鳥的生存現狀並且嘗試使用多種方法來試圖恢複種群。

很快,學者們發現,導致黑長腳鷸瀕危的根本原因其實還是紐西蘭最令人頭痛的一個問題:入侵動物

黑長腳鷸每年九月份開始產卵,孵卵期大約一個月,雛鳥剛孵化時就跟小雞小鴨和其他小鴴鷸差不多,全身毛絨絨的,戰鬥力為零。雛鳥大約一個多月會褪去絨羽換成黑白相間的正羽,然而這時它們的生存能力仍然比較低,需要和父母一起活動,直到7-9個月以後,才開始獨立生活。2-3歲時性成熟,開始繁殖。

大約6-12個月大的黑長腳鷸亞成鳥,頭部到腹部都是白的,只有兩翼是黑色的。朱雷攝,保留所有權利

問題就出在幼鳥獨立生活前的這九個多月上。

和其他鴴鷸一樣,黑長腳鷸的巢建在地面,只不過因為它喜歡的地方植被通常不多,所以比較暴露,不像其他水鳥那樣還能找點草擋一擋。以前紐西蘭沒有陸生捕食性哺乳動物,巢暴露一些當然沒啥問題,然而自從大量的貓和白鼬等入侵哺乳動物進入紐西蘭後,情況就變得麻煩了。

流竄到南島內陸的貓和白鼬很快發現黑長腳鷸的巢很好找,幼鳥也很好抓,不吃白不吃。同樣是入侵物種的兔子倒是並不吃鷸,但是兔子太多的時候,政府會殺一波兔子。殺兔子當然是好事兒,但殺完大批兔子之後,隨著兔子數量一起增加的貓和白鼬們一時找不到大量的兔子吃,就會盯上鳥。而黑長腳鷸幼鳥生存力低下的時間長達半年以上,於是它們就不幸成為了暫時找不到足夠兔子的貓和白鼬的糧食。

數據也證明,歷史上黑長腳鷸數量的幾次雪崩式下降,都跟政府組織殺兔子的時間點吻合。

白鼬(Mustela erminea)看似很萌,但是它能吃一切它可以抓得到的東西。攝影:Michael Sveikutis,原圖地址:goo.gl/7PPtRG,共享協議:CC BY-ND 2.0

當然,導致黑長腳鷸瀕危的因素還有一些。比如它的棲息地被開發成機場、農場或者休閑娛樂場地;河流上遊興建水利工程導致下游棲息地受影響等等。不過總體而言,外來捕食者還是導致黑長腳鷸幾乎滅絕的根本原因。

搞清楚了黑長腳鷸瀕危的原因,就要嘗試解決問題。殺捕食者顯然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於是DOC(就是前面提過的紐西蘭保護部)在黑長腳鷸的棲息地附近捕殺了大量的貓和白鼬。然而殺多了捕食者,兔子的數量就顯著增加,於是當地農場主就會跟DOC提意見要求他們補償兔子造成的損失以及農場主自己殺兔子的成本。而DOC的錢並非無限多,所以對捕食動物的殺傷力度一直比較有限,集中在黑長腳鷸分布核心區的一小片地方。

兔子也殺不得,捕食者也殺不得,這當然意味著黑長腳鷸仍然面臨著威脅,在1999年底繁殖季的普查中,黑長腳鷸的數量只有31隻,野外的有效繁殖對僅剩4對(其他都是未成年的或者成年了但沒成功配對的)。

在這種最危險的時刻,人為提高繁殖率和雛鳥成活率就十分重要了。於是黑長腳鷸項目組迅速從野外抓了幾對兒黑長腳鷸成鳥嘗試讓它們在人工環境下繁殖,這項工作從九十年代開始試驗,幸好沒幾年就取得了成功。解決人工孵化和雛鳥飼養問題後,大部分的黑長腳鷸成鳥都被抓到了大網籠里搞人工繁殖。

科學家們機智地採用了一種被廣泛使用的增加產卵數的技巧——黑長腳鷸雌鳥產完一窩卵(通常是4枚)後,取走其中的一些,會刺激雌鳥會繼續產卵。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使雌鳥在一個繁殖季總共產下多達8-12枚卵。把這些卵進行人工孵化後,再對雛鳥精心照料,讓它們在模擬自然環境的大網籠里生活。

DOC黑長腳鷸項目組的人工繁殖和野放照片,裡面有萌萌的雛鳥哦。截圖自黑長腳鷸項目組Facebook頁面。原網頁鏈接: goo.gl/rzwv6m

由於規避了入侵捕食者,也免去了巢被搗毀的危險,大網籠里幼鳥的成活率從野外的20%到45%暴增到了近100%。幼鳥成長到3-9個月不等時會被放歸野外(9個月是野外狀態下亞成鳥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年齡)。

不過,DOC雖然提高了雛鳥成活率,但是導致黑長腳鷸瀕危的根本問題(入侵捕食者)依舊存在,因此被野放的幼鳥和亞成鳥的成活率仍然很低,只有10%到30%的野放個體能活到兩歲以上(兩歲意味著性成熟,但絕大多數個體要到3歲才開始繁殖)。

因此,雖然DOC在近十幾年一直保持著極高的野外幼鳥投放量(每年野放60-120隻不等),但是黑長腳鷸的野外種群(特別是3歲以上的可繁殖群體)仍然增長緩慢且波動極大,直到2016年,野外僅有93隻成鳥(其中只有一半的鳥配對繁殖,也就是20對左右)。

在黑長腳鷸棲息地的捕食者問題解決之前,它的種群恢復必定面臨極大的挑戰。不過,至少通過DOC的努力,暫時把黑長腳鷸從滅絕的邊緣勉強拉了回來,畢竟這93隻成鳥里,有92隻都是童年在大網籠里渡過的人工孵化個體(說明如果沒有DOC的人工干預,現在這鳥早就滅絕了)。

黑長腳鷸成鳥間的互動。這一群的每一隻鳥腳上都有彩環,證明它們的童年都是在大網籠度過的。朱雷攝,保留所有權利

我們看到的這群一共有10隻成鳥和8隻亞成鳥,也就是說,這一群的數量已經超過黑長腳鷸全球種群的10%了……朱雷攝,保留所有權利

成功的案例

有朋友可能會問,不是存在不少把近乎滅絕的物種的種群數量成功恢復的案例嗎?比如中國的朱?,從7隻恢復到了現在的好幾千隻;再比如紐西蘭本地的明星特有種鴞鸚鵡,從最少時候的19隻恢復到現在的一百五十多隻,而且種群數量還在穩步增長。

事實是,黑長腳鷸的情形比上面這兩種鳥都困難。

朱?(Nipponia nippon)最大的問題在於殘存數量實在太少(7隻),不過學者們還是創造了奇蹟,在朱?的人工飼養繁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除了種群數量的硬傷之外,朱?面臨的其他頂級難題其實不多,比如朱?棲息地的高大喬木和水田的保護,以及解決食物安全問題(水田裡的化肥和農藥)等等,都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的。

此外,朱?巢建在高大的喬木上,相對安全,而且幼鳥在出巢兩周以後即可獨立生存,繁殖節奏比較快,雛鳥和幼鳥的保護難度遠小於黑長腳鷸。

我覺得近三十年來中國保護生物學最偉大的成就就是朱?的保護。朱雷攝,保留所有權利

至於鴞鸚鵡(Strigops habroptilus,也就是幾乎所有紐西蘭人都知道的Kakapo),其實它的問題仍然沒有完全解決。

鴞鸚鵡的數量雖然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它現在的棲息地僅限於幾個隔離了捕食者的小島上。它原來的家園(南島大陸)仍然有大量的入侵哺乳動物,因此,這種不會飛的蠢萌鸚鵡其實面臨著跟黑長腳鷸差不多的問題。

而且,很多對鴞鸚鵡效果非常好的保育措施,在黑長腳鷸這兒並不適用。

比如科學家可以把僅存的鴞鸚鵡挪到沒有捕食者的小島上生活。畢竟它原來住在森林裡,而紐西蘭南島附近有林子的小島其實不少。然而,黑長腳鷸的棲息地是開闊的網狀河流、河灘和三角洲,試問哪個「小島」上會有這些玩意兒?因此,把黑長腳鷸遷到小島上保護這事兒,一直在論證,但是目前並沒有找到好地方。

此外,鴞鸚鵡的保護團隊在科學傳播方面很有一套,鴞鸚鵡親善大使、網紅Sirocco是世界上第一隻擁有自己Facebook的鳥,萌倒粉絲無數,也為鴞鸚鵡的保護帶來了可靠的公眾基礎和大量的捐贈。

Sirocco:「我一出場,就能萌倒一大片。」截圖自鴞鸚鵡親善大使Sirocco 的Facebook主頁,原網址鏈接:goo.gl/eNXts8

但問題是,人家鴞鸚鵡萌啊,黑長腳鷸論顏值、論賣萌都遠不如鴞鸚鵡。而且鴞鸚鵡大使Sirocco每年會外出巡展,和大家互動,這樣公眾就有了近距離接觸活的鴞鸚鵡的機會——大家都喜歡和鸚鵡互動,但肯定沒聽說過還能跟鷸互動的。這就導致了黑長腳鷸在紐西蘭本土的知名度很低,缺乏公眾的理解和支持,顯然意味著保護難度的加大。

這樣看來,保護黑長腳鷸最大的希望就是紐西蘭政府去年的表態了:「我們會在2050年之前殺光紐西蘭南北島的所有入侵捕食性哺乳動物!!!」

我反正信了。

希望黑長腳鷸能扛到2050年吧……

野放的黑長腳鷸長大之後可能擴散到較遠的地方,這對DOC來說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可惜這些去遠方的個體並沒有成功的繁殖記錄。截圖自DOC官網,原網頁鏈接:goo.gl/ZmNRB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鳥生 的精彩文章:

TAG:鳥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