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間私鑄銅元的一些特點
銅元俗稱銅板,是晚清民國時期鑄行的新式貨幣。晚清時期市面流通貨幣不足,出現了「錢荒」。為緩解錢荒,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廣東省仿香港銅輔幣式樣,鑄造圓形中間無孔的新式貨幣——銅元。
銅元的出現,標誌著我國金屬貨幣鑄造工藝從傳統的手工翻砂鑄造進入了先進的機器化生產的新階段。銅元採用機器鑄造,圖案精美,外觀整齊,使用方便,深受商民歡迎,成為了晚清民國時期流通最廣泛的金屬輔幣。但銅元私鑄問題也隨之出現,民間私鑄銅元大量混雜在真銅元中參與流通,現今在錢幣收藏品市場上仍不難見到。
筆者收藏有一些近代私鑄銅元,其中一枚為仿民國開國紀念幣銅元。民國開國紀念幣銅元(圖1)是民國初年(1912—1918)各省鑄造數量最大、版別最多、流通最廣的銅元。這枚私鑄銅元(圖2),為黃銅質,直徑28毫米,厚1.1毫米,重5.56克。正面中間為交叉的五色旗和鐵血十八星旗圖案,上下緣有「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字樣,兩旁配有花飾。
圖1開國紀念幣銅元(正)
圖2開國紀念幣銅元(背)
圖3私鑄民國開國紀念幣(正)
圖4私鑄民國開國紀念幣(背)
經反覆研究和查閱有關資料筆者發現,近代民間私鑄銅元一般會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鑄造工藝簡陋。近代官鑄銅元大都採用從西方國家進口的先進鑄幣機器鑄造。而民間私鑄者根本無力購置機器設備,因陋就簡,多採用傳統的翻砂法或手工捶打法鑄造,工藝粗糙。
二是幣面圖文模糊。近代官鑄銅元由外國技術人員精刻模具,採用蒸汽動力機器高壓鑄造,地章光潔,文字清晰,圖案精美。而民間私鑄模具製作粗陋,並且採用手工方法鑄造,壓力不足,所以私鑄銅元幣面圖案、文字皆浮淺模糊。
三是文字錯誤百出。官鑄銅元正式鑄造前,其鑄幣模具設計需經層層嚴格把關審核,基本不會出現大的錯誤。而民間私鑄較為隨意,加之私鑄者大都文化水平不高,漢字都寫不好,更不要說英文和滿文了。如將「TEN CASH」拼寫為「TIN CISH」等。因此模具製作拙劣馬虎,圖文摹刻隨意,尤其對不熟悉的英文和滿文更是胡亂摹寫,錯誤百出。
四是材質多為黃銅質。近代官鑄銅元絕大多數採用含銅量高的紫銅鑄造。而民間私鑄無固定的鑄幣材料來源,多收集民間的舊銅錢、舊銅器銷融後作為幣材,民間舊銅錢、舊銅器多為黃銅材質的,因此民間私鑄銅元大多採用黃銅鑄造,夾雜較多鉛、鋅、錫等金屬成分,含銅量較低。
五是大小厚薄不同。民間私鑄目的就是為了牟利,因此偷工減料是必然的選擇。所以將存世的近代私鑄銅元與同版官鑄銅元相比較,發現私鑄銅元絕大多數直徑較小,厚度較薄,重量減輕明顯。
一直以來錢幣收藏界對近代民間私鑄銅元不太重視,少有人研究介紹,相關錢幣圖譜也沒有收錄。筆者以為,與現今收藏市場上不法商販採用先進科技手段仿造珍稀銅元,欺騙錢幣收藏者牟取暴利不同,近代民間私鑄仿造的是當時市面流通的普通銅元,其目的是冒充正式流通貨幣參與市場流通。
因此存世的近代民間私鑄銅元是時代的產物,實物可以證史,對於研究晚清民國時期政治經濟、貨幣流通、金融市場、社會治安以及貨幣政策、法律制度等都具有重要的文物參考價值,值得重視。
說明來源:收藏快報
錢幣圈錢幣愛好者自己的訂閱號


※991大葉蘭雜談
※大清宣統三年長須龍壹圓金質樣幣重現人間
※這是真的?100張全新連號的一元紙幣已120元
※收藏珍稀錢幣一定能保值增值嗎?
※鑒別一版鋸木犁田紙幣真偽可從這6個方面著手
TAG:錢幣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