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寶寶做惡夢,父母或是「元兇」

寶寶做惡夢,父母或是「元兇」

做夢是大家都有的經驗。

有些夢境是那麼的美好,值得回味再三,

可是有些噩夢卻讓人不敢再入睡,害怕再入夢境。

每個人都會做夢嗎?嬰幼兒會不會呢?

1寶寶是不是也會做噩夢

這種睡眠周期在胎兒八個月左右就有了,所以推測連初生的寶寶都應該會做夢,只是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小腦袋到底做了什麼夢。

那麼做噩夢又是怎麼回事呢?噩夢又可分為兩類,一種是真正的做噩夢,又稱為夢魘。這是發生在快速動眼期的階段。學齡兒童中有五分之一可能有此恐怖經驗。孩子從睡夢中驚醒,還會記著剛才的可怕夢境,因此會號啕大哭,且不敢馬上入睡,常需要家長的安慰和陪伴才能睡著。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對這種夢魘來說,是有道理的。

另一種做噩夢,並不是真正的做夢。我們稱為「夜間悚栗」。孩子在睡眠中突然坐起大聲嘶喊或說夢話,甚至呼吸、心跳加快又盜汗,兩眼獃滯,叫他們也不回答。幾分鐘後孩子又自己安靜躺下睡著,第二天早上問他們也完全不記得這麼一回事。這種夜間悚栗是發生在非快速動眼期,所以說不算真正的做夢。大約有百分之五的兒童有過此現象,和家族遺傳有關,也就是說家裡其他人可能也有過相似的情況。

2寶寶做噩夢或是遺傳

你是否經常從睡夢中驚醒,如果是,那麼你的父母在年輕時可能也會有類似的經歷。加拿大科學家研究發現,如果父母經常從睡夢中驚醒,那麼他們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現睡眠障礙

研究人員對390對雙胞胎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同卵雙胞胎要比異卵雙胞胎更容易從噩夢中驚醒。研究人員分析,同卵或單卵雙胞胎具有一致的遺傳特徵,而異卵或雙卵雙胞胎則不具有這一特點。研究人員同時還調查了其父母的睡眠狀況,結果同樣發現,半夜驚醒與遺傳有很大關係。當然,這也與生活環境有一定關係。雙胞胎的生活環境大致相似,所以他們說夢話、做噩夢的相似性較大。

研究人員還發現,37%的雙胞胎在18個月時會從噩夢中驚醒。不過,其中有一半的人在一年後不會再從夢中驚醒。在4~9歲的兒童中,19%的兒童會經常從睡夢中驚醒。研究人員指出,在說夢話、做噩夢過程中,孩子的大腦多處於混沌狀態,這時最好不要去喚醒他們,因為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情緒波動、延長驚恐的時間。說夢話或者從噩夢中驚醒,大都是短暫的,當人們回到深度睡眠後,大腦不會留下任何記憶。

3傾聽孩子,給寶寶安全感

除了由父母自身做夢帶來的遺傳外,來自現實的影響也會導致寶寶做惡夢,所以給孩子製造一個相對輕鬆和舒適的環境才能給寶寶安全感。才有可能避免做惡夢的發生。

如果孩子年齡小,難以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想法。父母可以自己檢討一下,孩子最近的生活中是否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如搬家、換保姆、換幼兒園等。這些在成人看來是件小事,對孩子的生活可能卻是重大事件,特別是有些孩子會把這些歸因於自己,如「換幼兒園是不是老師不喜歡我」,「換保姆是不是因為我做得不好」……頻繁地更換保姆有時會讓孩子認為「有一天媽媽也會突然不見了」,這些都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或焦慮。

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孩子重建這種安全感,比如可以告訴他換保姆是因為「阿姨家中有事要回去,並不是寶寶做得不好」,而且要強調「媽媽永遠愛寶寶,媽媽不會離開寶寶」。當孩子白天曾經目擊到激烈的衝突後,也會帶給孩子創傷、恐懼的體驗。如家長意識到寶寶頻發噩夢可能與看到父母吵架或打架有關,父母可以向孩子解釋,「爸爸媽媽吵架並不是因為寶寶做錯了事,媽媽當時情緒沒控制好,可能嚇到你了,現在我們已經和好了」,以消除這種創傷體驗對寶寶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如果父母還可以在孩子面前親親對方,讓孩子感受到你們是親密無間的,那時的衝突是沒有那麼可怕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漲知識學院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為什麼稱英國為「英倫三島」?
你還在「搖一搖」?音頻指紋識別才是你的福音!
指紋解鎖什麼的都弱爆了,未來我們用腦洞解鎖
深夜玩手機會導致腦萎縮?這個有點胡扯
保守秘密真的好難,我快挺不住了!

TAG:漲知識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