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髓瘤化療期調理
w女士,60歲。
2009年5月23日初診。
體貌體胖,面色萎黃。病死!患者因漸進性貧血於半年前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IgG型),經多次化療,病情控制。現症見:乏力明顯,腰酸楚,頭昏沉,心悸;入夜則盜汗,吃飯不香,大便偏溏,舌淡紅,脈沉微而數。5月17日查血常規,白細胞7.25×109/L,紅細胞2.87×1012/L,血紅蛋白92g/L。
處方:生曬參10克,白朮15克,茯苓10克,生甘草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生地黃10克,麥冬20克,肉桂10克,柴胡15克,防風10克,杏仁10克,桔梗5克,神曲15克,大豆黃卷10克,阿膠10克,懷山藥30克,乾薑10克,紅棗30克,每日一劑,水煎,早晚分服。
2009年6月23日,二診:乏力及腰痛減輕,食慾佳,心悸消失,大便略稀。舌嫩紅,脈弦,予原方加枸杞子10克。
2009年8月22日,三診:期間進行第四次化療:體力、精神明顯好轉,下肢輕度浮腫,咽干,舌嫩紅。8月19日複查血常規,白細胞6.24×109/L,紅細胞4.4×1012/L,血紅蛋白132g/L。予初診方,茯苓增至15g。
2010年1月27日,四診,完成第六次化療後已兩個月,面色紅潤,納食佳。血常規檢查正常。守初診方,加枸杞子10克,15劑,每劑服兩天,每日服兩次。
2010年8月7日,五診,病情尚穩定,除中藥外,還服用地塞米松與沙利度胺。體力及精神狀態良好,偶有納食不振或便溏,期間多次複查,血常規均正常。免疫球蛋白IgG波動在17.4~26.6g/L之間,7月27日複查已降至17.3g/L,囑患者收方服用。
薯蕷丸屬強壯劑,為體質調理方,而非對病之方,本方主治以消瘦、神疲乏力、貧血為特徵的虛勞狀態。患者常有消瘦、貧血貌,疲憊乏力、頭暈目眩、心悸氣短、食欲不振、骨節酸痛,大便不成形、易感冒等癥候。
薯蕷丸證宜與太和湯(柴苓湯、當歸芍藥散及半夏厚朴湯的合方)證相鑒別,兩方方證均可有「疲憊乏力,頭暈眼花,納呆浮腫,大便稀溏」的表現,但兩方方證仍有明顯區別,前者常有貧血、易傷風感冒,後者常有口渴、舌胖,尿不利。薯蕷丸多用於虛羸體質者,通常不用於形體胖者!黃煌教授察本案患者雖有體胖,卻有盜汗、便稀,腰背酸楚,脈沉等水液滯留之象,但察其舌淡脈微、乏力及貧血體征,為虛損的癥候,故仍選用薯蕷丸。


TAG:骨髓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