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他用58年助黃河水變清,卻到去世才成新聞!寒心!

他用58年助黃河水變清,卻到去世才成新聞!寒心!

來源:綜合自酷玩實驗室、觀察者網

前段時間

「黃河水變清了」的新聞上了微博熱搜

從托克托縣河口鎮到鄭州桃花峪

整整1200多公里的黃河中游

已然一片澄清

一時之間大家都開心的不得了

人們說這又是一個有生之年系列

要知道黃河以前可是這樣的

可就在大家都為此開心的時候

一位立志「黃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的科學家卻去世了

就在昨天

知道的人寥寥無幾

這位科學家叫朱顯謨

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消息:10月11日,著名的土壤學與水土保持專家,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朱顯謨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享年102歲。

他,是我國黃土區土壤及土壤侵蝕學科的開創者和奠基者,畢生致力於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工作,著作等身,成績卓著。

他,於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了「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為了心中「黃河清」的夢想,半個多世紀以來,默默奉獻在廣袤的黃土高原,為我國黃河中游泥沙治理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一生愛黨愛國,為了祖國的科學事業和大西北的山青水秀不懈奮鬥了一生,是廣大師生員工學習的楷模和榜樣。

他,雖然離開我們了,但他的精神財富卻永留我們中間!

他,放棄南京的優越生活條件,舉家奔赴黃土高原的一個偏遠小鎮,在那裡一干就是60年。

他,把黃土高原的溝溝坎坎走了20多遍,並三次跨越崑崙、兩度入疆,總結出「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指導中國黃河治理工作半個世紀。

直到今天黃河水終於變清了

他才捨得離開

根據歷史記載

2000多年間

黃河下游發生決口泛濫1500多次

重要改道26次

人們說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而它的每一次改道都意味著一場災難

不要覺得這離你很遙遠

因為直到上個世紀

黃河還災害頻發

1887年,黃河泛濫

200多萬人死亡

1931年,黃河泛濫

300多萬人喪生

1938年,黃河大堤被炸

89萬人被淹死

1200萬人無家可歸

面對如此觸目驚心的場景

人們不由感嘆

黃河是「中國的憂患」

他,曾被視為「離經叛道」

直到今天他去世

仍有很多人不知道

這個朱顯謨是誰?

他1915年生在上海崇明農村

從小就跟土地打交道

他有課時就到學校去上課

放學或者假期就到地里去幹活

這種古老的耕作方法是真的很累

然而收入卻極少

從那時開始

朱顯謨就立志要當一名科學農民

人們都說讀書改變命運

這正是他跳出農門的好機會啊

哪兒還有一輩子賴上田間地頭的

可朱顯謨還真就這樣

他的成績極其優異

從上海中學畢業

老師希望他能報考交通大學

可一向聽話的他

這次卻不聽話了

他堅決填上了中央大學農業化學系

選擇了土壤肥料專業

這似乎也拉開了他一生和土地打交道的序幕

1940年大學畢業的朱顯謨

考入了重慶北碚中央地質調查所

他跟著老師侯光炯到處跑

四川、貴州、廣西、湖南、江西......

他們一個個地方開展土壤調查

左一:侯光炯院士在工作

不得不說

朱顯謨遇到了一位好老師

而他的認真好學也深深打動了這位老師

在那裡他學到了土壤調查工作的根本——

「四到一問」:

走到、摸到、看到、訪問到

最後問一個為什麼

其實凡是學土壤的

有誰不知道這個道理啊

然而卻太少人能做到

朱顯謨硬是把這簡單的幾句話踐行了一生

新中國成立初期

朱顯謨被調入中科院南京土壤所

我們的太多學科落後世界數十甚至上百年

那時我們跟蘇聯交好

很多學科就向蘇聯學習

土壤學也不例外

很多科學家都把蘇聯的專著當做權威

然而朱顯謨偏不這樣

他堅持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

最終他發現

前蘇聯著名土壤學家威廉斯提出的成土過程與風化過程同時同地進行的理論,這一指導中國學者進行土壤發生學研究的理論基礎,居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即該理論僅適於塊狀岩體上進行的與陸生生物進化相一致的原始成土階段。

他通過對太白山岩生植物的演替

以及原始成土過程的系統研究

得出了原始土壤的概念

並推斷出:

沒有陸生生物的著生就沒有土壤的形成;反之,倘若沒有土壤的形成和發展,也就沒有生物的進化和發展,當然更沒有人類的出現。

朱顯謨就這麼不斷的實地考察

再加上史料研究

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

「朱氏成土學說」

按道理來講

年紀輕輕就能有一套帶自己姓氏的理論

真的稱得上年輕有為

再這麼幹個十幾年

就可以退休頤養天年了

然而,1959年

為了支援中國大西北建設

朱顯謨毅然放棄南京的優越生活條件

舉家遷往中科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

聽起來很高級是不是

但其實這裡就是西北農村

一個叫楊凌的小鎮

生活用品供應奇缺

醫療條件簡陋落後

就連科研成果也會頻遭竊取

....

如今的楊凌農村

即使到了20年後的1980年

這裡的很多科研工作者

還只能到西安買鹽,去寶雞買醋

就連接待外賓的職工食堂

房頂還是竹紙棚

然而朱顯謨並不在意這些

他心中急的是黃河治理

是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他按照自己一貫的特點

立即到黃河中游去考察

考察了多個地方之後

他和同事提出

要在子午嶺建土壤侵蝕觀測站

因為子午嶺植被經歷明清戰亂毀壞後,又經自然恢復而鬱郁蒼蒼,是研究黃土高原植被交替演化和恢復過程、土壤侵蝕的理想之地

朱顯謨說:

這可以為

探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治理黃河泛濫

解決三門峽水庫的泥沙淤積問題

找到科學辦法

然而,當時的子午嶺

實在是太荒涼

交通也十分危險

領導擔心出了什麼事兒要擔責任

提出撤了這個點兒

關乎黃河治理

朱顯謨自然不幹

他說:

如撤點,我就不幹了

97歲那年接受記者採訪時

朱顯謨還說:

「黃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重建黃土高原土壤水庫是治理黃河的根本…

就連他的100歲壽誕

都和水土保持掛鉤

2015年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為他舉行了

「朱顯謨院士百歲華誕暨水土保持戰略研究會」

101歲那年

他躺在醫院的重症監護室里

嚴重呼吸衰竭

幾乎沒有知覺

整個科室的醫生護士

手摺千紙鶴為他慶生

然而,就像他說的

「黃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生命已經到了如此地步的他

依然堅持著

終於在前段時間

黃河水變清了的新聞鋪天蓋地

他為之奮鬥了半個世紀的事業

終於有了成果

他的學生吳普特

也就是如今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說:

目前(2015年),經過國家實施退耕還林(草)等工程,黃土高原基本變綠,黃河流失土壤泥沙由13億噸減少為3億多噸;依據國內外研究黃河流量與泥沙運送量的平衡值為8億噸來講,黃河已經變清,先生的夢已經實現。

這次也許他是真的安心了

2017年10月11日

也就是前天

他在醫院安詳的閉上了眼睛

這一年,他102歲

可是

當去翻微博的時候

卻一下子心涼了半截

明星一條八卦可以讓整個微博癱瘓

分分鐘點贊上百萬

「黃河水變清」的新聞

也在微博上激起了些許波瀾

可為國家做出了如此突出貢獻的他

在微博上關注的人卻極少

坐擁5300萬粉絲的人民日報

下面也不過幾千人點贊

其他就更是少得可憐

黃河水變清了

我們都很開心

也應該開心

畢竟有記載可查的「黃河清」

最長的一次還是1727年

也不過持續了20多天

可是,這位用一生致力於

黃河水變清的老人

永遠的離開了

人們卻不知道

我想,就算他不上熱搜

他也不會是熱搜

但是我們應該知道

也應該記得

有位百歲老人

他叫朱顯謨

他為中國的黃河治理

為黃土高原奮鬥了一輩子

今天,請給他一次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爾網 的精彩文章:

住房大變革!剛剛宣布一個大消息,又一行業被徹底顛覆!
祖祖輩輩傳下來的10句老話,後悔沒早讀到……
價值連城的常識大全!太重要了!
剛剛,央視突然曝光一張「照片」,西方驚呼:比殲20還嚇人的戰機誕生了?
美蘇都說志願軍戰術水平差,志願軍和日軍比怎麼樣?

TAG:米爾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