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突發災害我們應這樣自救
資料圖:國際減災日。
地震、颱風、洪水、泥石流等災難總是不期而至,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而我國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10月13日是「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學習防災減災小常識,有利於在災害來臨時躲避危險。
地震逃生,把握黃金12秒
資料圖:地震逃生。
抓緊時間緊急避險。地震心理學上有一個「12秒自救機會」,即地震發生後,若能鎮定自若地在12秒內迅速躲避到安全處,就能給自己提供最後一次自救機會。因此,如何迅速找到安全躲避的地方成為關鍵。大地震從開始到振動過程結束,時間不過十幾秒到幾十秒,因此抓緊時間進行避震最為關鍵,不要耽誤時間。
選擇合適避震空間。室內較安全的避震空間有:承重牆牆根、牆角;有水管和暖氣管道等處。屋內最不利避震的場所是:沒有支撐物的床上;吊頂、吊燈下;周圍無支撐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鏡子)和大窗戶旁。如果發生地震時身處室內,尋找跨度小的地方十分重要,如衣櫃牆腳旁、桌子下等。如在樓房,應及時躲到兩個承重牆之間最小的房間,如廁所、廚房等。如果感覺晃動很輕,說明震源比較遠,只需躲在堅實的傢具旁邊就可以。如果當時你在室外,則要跑向沒有電線杆和大樹的空曠地區,避開高大建築物、高聳危險物、危險場所等。
做好自我保護。首先要鎮靜,選擇好躲避處後應蹲下或坐下,臉朝下,額頭枕在兩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邊牢固的物體,以免震時摔倒或因身體失控移位而受傷;保護頭頸部,低頭,用被褥、枕頭、臉盆等物護住頭部或後頸;保護眼睛,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保護口、鼻和呼吸暢通,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同時,盡量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體;擴大和穩定生存空間,用磚塊、術棍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餘震發生後,環境進一步惡化。
設法脫離險境。如果找不到脫離險境的通道,盡量保存體力,用石塊敲擊能發出聲響的物體,向外發出呼救信號,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動,這樣會大量消耗精力和體力,儘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或閉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員到來。如果受傷,要想法包紮,避免流血過多。
維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廢墟下的時間比較長,救援人員未到,或者沒有聽到呼救信號,就要想辦法維持自己的生命,盡量尋找食品和飲用水,必要時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如果你在三腳架區,可以利用旁邊的東西來護住自己,以免餘震再次把自己傷害,再把手和前胸伸出來,把臉前的碎石子清理乾淨,讓自己可以呼吸,等人來救你。
遇上火災,三步走科學逃生
資料圖:火災逃生。
一要捂住口鼻。當你意識到出現火災時,拿出可用的毛巾、口罩、衣服等,噴上足夠的水,將口鼻捂嚴。
二要熄滅身上火源。如果逃生者不幸身上著了火,應當立即脫掉著火的衣服,或者通過在地上打滾的方式將火熄滅。
三要尋找逃生出口。專家給出正確的選擇:沿煙氣不濃、大火尚未燒及的樓梯、應急疏散通道、樓外附設敞開式樓梯等往下跑,一旦在向下跑的過程中受到煙火或人為封堵,應從水平方向選擇其他通道,或臨時退守到房間及避難層內,爭取時間,進而採用其他方法逃生。
水災爆發,記住高處與浮力
資料圖:水災逃生。
強降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最為頻繁,當它釀成災難時,不要驚慌,冷靜觀察水勢和地勢,然後迅速向附近的高地轉移,如基礎牢固的屋頂、大樹等。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屋、大樹、高牆,暫時避險,等待援救。如果附近無高地可以躲避,就要迅速找到有浮力的物品以方便逃生,如木盆、木板等。可利用船隻、木排、門板、木床等,進行水上轉移。
如條件允許,記住關閉電源、煤氣、備足乾糧食品、飲用水,帶好手機。
如果連降大雨且位於山區,還要注意防止山體滑坡、滾石、泥石流的傷害。
颱風來了,注意四要四不要
資料圖:躲避颱風災害。
四要:開車時要將車開到地下停車場或隱蔽處;住在帳篷里要立即收起帳篷;在水面上要立即上岸;要注意用手保護頭部和脖子。
四不要:關緊門窗,盡量不要外出,在窗玻璃上用膠布貼成「米」字形,防窗玻璃破碎;如果在戶外,千萬不要在臨時建築物、廣告牌、鐵塔、大樹等附近避風躲雨;不要在河邊和橋上行走;不要在颱風時期舉辦露天活動。
電閃雷鳴,五個不要一遠離
不要在樓頂或樹下避雨;不要在水面和水邊停留;不要在雷雨中快速移動;不要在雷雨中赤腳行走;不要接打電話,包括手機和座機。遠離金屬物質,如鐵柄雨傘、鐵柵欄、金屬晒衣繩。(記者 鄭佳洵 閆思宇)


※陳虎點兵:一指標比055驅逐艦導彈垂髮數更重要
※「王牌特工」耍帥也能拯救世界
※阿富汗前總統:美國對阿富汗採取了錯誤的反恐策略
※游劃跑騎 金華將舉辦首屆山水四項賽
※桫欏評《黑眼睛》:先鋒姿態下的現實主義
TAG: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