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宋文史漫談神品蘭亭序 竟然沒落款

小宋文史漫談神品蘭亭序 竟然沒落款

在津津樂道《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的同時,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這篇被後世諸人頂禮膜拜、加了好多題跋和印章的書法界第一大作,作者自己竟然沒有落款!

是王羲之忘了嗎?有可能,畢竟當時他喝多了。但可能性不會很大,畢竟當時四十多號人與他一起雅集,即便他忘了,也會有人提醒他。

是王羲之不好意思嗎?這種可能性比較大,因為這四十二個人都是當時名噪一時的文人雅士,王羲之同志在他們眼中也就是一個善書之人罷了,在這大庭廣眾之下堂而皇之、裝模作樣地去落款、加蓋印章,右軍先生實在做不出來。他的臉皮沒有有些人那麼厚。於是就有人說了,人家王羲之堂堂書聖,還用得著在這些人面前不好意思、謹小慎微嗎?如果你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須知書聖先生生前並不知道自己是書聖,他周圍的那些文人雅士更不會知道眼前這位手握鼠須筆,揮毫寫就蘭亭序的王右軍日後乃是鼎鼎大名的書聖。之所以說日後,乃是因為王羲之書聖的稱號是在唐以後,因為李世民的大力推崇而獲得的。參加蘭亭雅聚諸人並不知道此事,包括王羲之本人。故而此次聚會其實也就是朋友之間的一次正常聚會,本無他意。王羲之在他們眼中也就是一普通朋友而已,並非需要眾星捧月的一代書聖。所以落不落款原本無關緊要。須知東晉是一個名士倍出的年代,大家放浪形骸、特立獨行,活得洒脫、活得真實。換句話說,也就是誰也不服誰。在這幫人面前過於自我標榜,顯然沒什麼意思。所以王羲之先生也就是一寫而已,在內心裡,並沒有把它當作一次書法創作。

是王羲之那個年代不流行落款嗎?對了,個人認為,這是最靠譜的一個答案。因為書法是在宋元以後才有固定格式的,之前的人們都很隨意。像王羲之一樣不落款當然就屬於正常現象了。不過竊以為,即使落款在東晉時期已經興盛起來,在蘭亭雅集那樣的場合,王羲之也是不會去落這個款的,還是剛才那句話,王羲之從來就沒有把它當書法作品來看。不就是朋友們37首詩合而為集的一個序言嘛,既然大家推舉我來寫,那就寫唄。寫完交差就行,何必落款。況且,哪有在一本詩集的序言後面落款的?可是萬萬沒想到,王羲之的這篇不經意、不刻意之作,竟成了天下第一行書。

弄清楚這個原因之後,我又去看了天下第二行書《祭侄稿》,顏魯公依然沒有落款。這個沒有落款的原因非常容易想見。畢竟,這是一篇祭文,而且又是祭奠自己為國捐軀的侄子的,本沒有落款的必要,況且顏魯公是唐朝人,那時候書法的格式也並沒有最終確立。當然,最重要的原因乃是與王右軍相同的,那就是他們二位並沒有把這兩篇作品當做書法來看,只是後人看後非說它們是上乘的書法佳作罷了。故而真正懂得書法的人都明白,最能體現書家真實水平的其實是手卷,並非刻意為之的書法創作。

到了蘇軾的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詩》,開始落款了。我不知道這幅作品是蘇先生第一次寫這首詩還是詩是提前就寫好的,純粹是為了創作這幅書法作品而又寫了一遍。如果是這樣,那就與今人無異了。不過也可能是到了北宋,書法的格式已經日漸成熟,大家都已如此了吧。即便如此,蘇東坡還是要勝一籌的,畢竟人家寫的是自己的作品。而如今的很多所謂的書法家,自己不懂詩詞、不懂句讀,只是把歷朝歷代的名家作品拿來作為自己書法創作的內容而大寫特寫,其實有時候寫的是什麼意思他自己都不知道。更有甚者,有人臨一些經典法帖臨了一輩子,結果到頭來,連原作的斷句都斷不好,更不要說能領會原作的意境了。

當然,電腦的出現已經讓人們徹底地告別了手寫時代。書信、便條、工作總結、讀書筆記等原來需要手寫的內容現在已經統統不需要了。你的書法再好,也已經失去了原來的表達方式和渠道。只能為寫字而寫字,陷入了一個光怪陸離的圈子裡不能自拔。而在古時,一封書寫流暢、雋秀的書信便能讓人對你刮目相看,擁有一手好字便能成為你獲取升遷的重要原因。比如清順治年間的高士奇本是一落魄秀才,竟因一手好字而得皇帝賞識,成為朝廷重臣。雖然這個人人品不咋地,但其晉身的原因卻是盡人皆知。

故而有落款的不一定是好作品,無落款的也不一定就不好。相反地,那些無意為之的反倒歷經考驗,最終留在了人們的視線之中,成為千古不易的書法神作;而那些惺惺作態、刻意為之的所謂書法卻早已湮沒在了歷史的黃沙之中,為人所不齒。《三字經》有云:「人之初,性本善。」結合這句話,從書法的層面來體會,你就會發現,以書法為代表的任何藝術形式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從來都是本真和自然,而非矯揉與造作。所以那句話用在藝術創作上,應該稍加改動,叫做「人之初,性本真。」而這,也是《蘭亭序》雖未落款,但卻依然位列第一的真實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宋說吧 的精彩文章:

TAG:小宋說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