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永宣青花瓷鑒定方法—看這幾點

永宣青花瓷鑒定方法—看這幾點

作為明王朝創業之初,永樂朝政局穩定,國力進一步加強,社會經濟空前繁榮。永樂三年,鄭和首次率龐大的船隊出使西洋,標誌著明朝的政治、經濟步入發展正軌。鄭和的船隊發展貿易,他們在推銷中國瓷器、絲綢的同時,又從西域帶回了燒制青花瓷的上等色料「蘇尼勃青」,也稱「蘇麻離青」。這是波斯語音譯,意為「青金藍色料」。這就是永宣青花一直被收藏家津津樂道的基礎。蘇青料發色濃烈,暈散不勻,藍中泛有黑斑,結晶處深入胎骨,用手撫之有凹感,過去鑒定永宣青花以此為要點,並認為後世沒有仿製成功過。但近些年,高額利潤的驅使,加上景德鎮高手的不懈努力,使得仿永宣青花瓷器大獲成功,確有肉眼觀之與真品無二者,這對鑒定專家是個新難題。

鄭和出使西洋把中國瓷器推向國外市場,隨之而來的是海外市場對青花瓷的大量需求,不僅極大地刺激了永宣青花瓷的生產能力,同時對提高這一時期青花瓷的品質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由於國外普遍喜愛青花瓷而使景德鎮開始改變「宋瓷尚雅、元瓷尚白」的傳統而全力地投入到青花瓷器的生產之中。「青花」一詞也是在此時正式出現於文獻記載。由於洪熙朝只有一年,所以永樂、宣德兩朝等於是相連的,它們的青花瓷器有許多類似的地方,早年曾有「永宣不分」之說,可見它們的相似程度。後來經過較長時間的研究比較,專家學者們已將永宣青花較準確地分開,大致如下:永樂的大件器皿比宣德為少;永樂署款器明顯少於宣德;永樂器物胎體較輕,而宣德較重;永樂的紋飾秀氣,宣德粗獷一些等等。但這些要點比較抽象,還需要收藏者耐心比較,儘可能實踐。

注重永宣青花的特點對收藏家很重要。器型上,永宣青花一改元代的厚重風格,變為清秀優美,影響了明清兩代的瓷器燒制趨向。另外,值得重視的是:永宣青花仿金屬器造型很多。這類器型無需上圓盤拉坯成型,比如綬帶葫蘆瓶、綬帶扁壺、扁平大背壺、僧帽壺、花澆、水注、軍持等等,這些金屬器造型的青花瓷器,一看便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與傳統造型大異。這是因為西域僅有陶器,不能盛水,所以金屬器皿發達。金屬延展性好,易於焊接,但製作深度過大的容器在拉深時受限;而瓷器反之,拉坯成型易,但對扁型不能上圓盤的琢器製作困難。因而在永樂之前,少見金屬樣式的瓷器。西域文化的輸入,給陶工們帶來新的思路,產生了這些外來造型的瓷器,並只有在永宣兩朝風行;紋飾上,波斯紋飾常見,比如輪花、卷草等等。受西亞文化影響,是永宣青花很重要的一面。這說明了當時中國西方文化交流的兼容性。

收藏界的愛好者都知道,某人若有一件永樂或宣德年間的青花瓷是讓人羨慕的。如果說永樂為明代瓷器的開始和發展時期,宣德則為明代瓷器的鼎盛期,它在我國瓷器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造型:宣德青花瓷以胎土淘煉精細、造型工整凝重、釉汁勻凈、器型多樣、青花濃艷,紋飾優美而久負盛名。這個時期的瓷器不但繼承了前朝傳統,還兼收了阿拉伯銅器文化的因素,大膽創新燒制了許多獨特新穎的器具。目前世上多見的有梅瓶、天球瓶、玉壺春瓶、八角燭台、葵瓣口碗、卧足碗、菱花口碗、大盤、扁壺、折沿盆等。器物多為圓足,外牆內斂、里牆外斜,足端稜角狀呈現梯形,用手很難抓起,此後的仿製者多不具備這些特徵。

胎釉:宣德時期瓷質細膩,胎體堅緻,大件器多為厚胎,底無釉,砂底、露胎處常見尖石紅斑,光滑自然無旋紋。瓶罐介面明顯,雖製作精良,但仔細觀察仍能看出銜接痕。多橘皮紋是宣德瓷器的突出特徵。釉面均勻細潤、白中泛青,呈「亮青釉」。器身器足邊際、稜角等轉折處,常現水綠色積釉。中小器物底足多施釉,但同器身色澤有別。同永樂青花瓷器一樣,宣德青花使用的青料多為進口料,濃艷深沉,有暈散現象,且有自然形成的黑褐色鐵鏽斑,深處鑽入胎骨,用手觸摸有凹凸感。當然,同時期也有國產料,發色淡雅無銹斑,時有流散,致使紋飾有模糊不清的現象。

總結了這麼多,給小編點個贊鼓勵一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拍賣平台 的精彩文章:

千金難覓奇楠香—2017奇楠沉香多少錢一克
黃賓虹畫梅:墨中有筆 渾厚華滋
文物藝術品在拍賣上的認識誤區
全世界僅見四件的瓷器
高古瓷器拍賣

TAG:國際拍賣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