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遇見更好的自己
文/艾子悠
編輯/格理
整天面對乏味的生活
在人事沉浮的職場疲於奔命
忙卻又不知忙了些什麼
你是不是這樣的生活狀態?
台灣作家張德芬所著的《遇見未知的自己》,書中女主人公若菱也遇到這樣的煩惱。
在和丈夫又一次大吵之後,若菱的心又瀕於崩潰的邊緣。
雨夜,她在荒山野嶺中迷了路。囚困在這個沒有一點光明的黑匣子里,就是她的內心的真實寫照。
曾經的張德芬也因國際化職業的高薪工作感到過自豪,但由於抑鬱症她不得不辭掉工作,轉而去北京郊區做了四年的村婦。
當剝掉外界加持在她外表的光鮮,張德芬顯得那麼卑微。
若菱可能就是張德芬的筆下自己的縮影。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里,每個人都為生存而奔波,在匆匆趕路的時候,難免讓心理也積滿了情緒的垃圾,最終落得和「若菱」相似的下場。
最終慌不擇路的若菱,遇到了神秘的老人,老人對她說:
「我們不知道一切的問題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變了自己,改變了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環境,包括人、事、物都會隨之改變」。
至此,若菱慢慢改變,走出了心裡的迷宮,獲得了心靈的修鍊與解脫。
可是真正放在現實生活,這種淺顯的道理,卻很難做到。那麼,我們如何是好?
我有一個朋友小草,在她的成長之路上,她一直不夠自信,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很低。直到遇到她的未婚夫,一切才有所好轉。
意外總是不期而至,小草的未婚夫去世了,這對她簡直是晴天霹靂,痛苦讓她正常的生活都難以進行,她又開始討厭自己,不滿於現狀,但是又苦於沒有解決自身矛盾的辦法,她甚至想到消失。
機緣巧合下,小草成為了加拿大一家公益慈善機構的成員。
小草在去貧困山區做家訪時,看到很多孩子的家裡貧苦不堪,父親年邁,母親是智障患者,穿的衣服都破爛不堪;還有的孩子,父親在車禍中喪生,母親受不了打擊跳井自殺未遂,卻摔成了癱瘓。
精神分裂加癱瘓的母親,神情獃滯、蓬頭垢面的倚在亂草門前的情景,小草說她至今回想起來,依然歷歷在目,鼻子發酸忍不住想落淚。
兩年多時間,小草親眼目睹了太多苦難生活的場景,那些經歷,一次次地衝擊著她的心,她發現自己的壞情緒是多麼的可笑。
她慢慢學會了放下、釋然、淡定。
心境不一樣了,她看待人事物的態度也隨之改變,生活也慢慢步入正軌。
或許這就是慈善——在渡人的同時,渡己。
「境由心生」,一切外在事物,投影在你眼中的形象,其實取決於你的心境。
你若在乎,一粒雀斑也會被無限放大到醜陋不堪;你若不在乎,即使缺胳膊少腿,你依然會自信地站立在人群中談笑自如。
人們感受不到溫暖和幸福感,其實僅僅是缺乏改變心境的一個出口。就像小草,通過從事公益,改變了心境,也改變了生活。
你找不到那個出口?不,你只是不願意嘗試而已。
互聯網讓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在手機上你每天可以看到成千上萬人的生活方式,看到他們的改變。
比如李娜出家,張德芬做家庭主婦,陳坤徒步西藏……
打開心裡的那扇門,走出去吧。
正如該書序言中的著名藝人凌峰所說的「我們反求諸己,修心、正心、養心,才能有好的心態」。
喜歡我的話


※因出生日本深感自卑,石黑一雄卻獲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難為村上春樹陪跑1年年
TAG:萌系治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