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北大女生一個月就辭職:猶豫會窮一輩子

北大女生一個月就辭職:猶豫會窮一輩子

不久前,一篇名為《一個月就辭職:一個北大女生的求職悲歡》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再次將現實職場的工作焦慮話題帶入到大眾視野。

這篇耗時兩星期完成,長度近兩萬字的文章,記錄了作者從實習到找工作的全部心路歷程,包含了大量的個人感悟和經歷細節。

因為愛情羈絆、校招壓力,一名北大女生在畢業投了60多份簡歷後,選擇進入銀行工作。然而工作了沒多久,便因為無法忘記最初的夢想毅然辭職,並通過努力最終進入到自己熱愛的互聯網行業。

很多人詬病文章邏輯混亂,用詞矯情,但從內容來看,卻有大批的讀者為其買單:轉發、點贊、打賞、感慨……甚至為之感動。

文中那種面對未來選擇的迷茫和初入職場的焦慮顯得那麼真實,說出了很多網友的心聲。而作者那種為了自己的夢想「當機立斷」的決心,卻更讓人佩服。

別把最好的時光,浪費在無謂的等待與猶豫不決中。

這大概是這個北大女生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不管她經歷過怎樣的糾結,在焦慮中發生過怎樣的跌宕起伏的心理活動,最後她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並不斷為之付出努力。

相比之下,那些同樣喊著要辭職,卻遲遲猶豫不行動的人,則可能永遠都在原地踏步著。

他們會不斷把橫在面前的困難放大,抱著能拖一天是一天的心態逃避。避免盲目和魯莽選擇的借口背後,是內心的恐懼。他們害怕走出舒適區,害怕未知,更沒有勇氣承擔可能失敗的後果。得過且過的生活里,充斥著遲遲不行動的猶豫,最後則變換為口中對於生活的抱怨。

很多時候,生活的焦慮正是來自於面對一個抉擇的猶豫不決。時間的累積,使得「對問題逃避的初衷」不斷產生更強烈的負罪感和自我否定。

愈加懶惰,愈加消極的循環里,人們便容易會掉入懊悔過去和幻想未來的陷阱中。

比魯莽更糟糕的是猶豫不決。

因為它從一開始就剝奪了你不斷嘗試,向成功進發的可能。

哈佛大學的喬伊斯馬特勒教授曾經通過研究給出過9個令人變窮的原因,第一個就是「猶豫不決」。

(哈佛大學的喬伊斯馬特勒教授的研究:9個讓你變窮的原因)

像牆頭草一樣搖擺不定的人,無論其他方面多麼優秀,多麼強大,在生命的競賽中總是容易被那麼堅定的人擠到一邊。

雷厲風行的人難免會犯錯,但是總比什麼也不敢做的人要強太多了。

大韓航空「最美空姐」辭職當網路主播便是這樣一個在堅定中走向成功的故事。

曾經的空姐鄭素拉,是經過100:1的殘酷競爭才進入大韓航空的。不過她的空姐生涯卻僅僅維持了1年9個月。之後她不顧親朋反對,毅然辭去了人們眼中光鮮而穩定的工作,開始轉行——當「網紅」主播。

她的這個舉動,一度被認為是「離經叛道」。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轉行的鄭素拉在不斷的嘗試中積累著經驗。通過前期的認真策劃,她並沒有將受眾群體定位在萬千宅男,而是另闢蹊徑,針對那些想要志願成為空姐的韓國少女,開展傳授面試技巧的直播內容。

(鄭素拉在教導面試時應注意的細節)

憑藉幽默的談吐,專業的知識,鄭素拉很快就打開了市場。

轉行後,她的收入成倍增加,僅僅一個月就已經達到了做空姐時候的10倍。

這也向曾經質疑她的人證明,只要有一顆堅定的心,沒有什麼是完不成的。反倒是猶豫不決,才更容易錯失機會。

楊瀾曾經說的,萬無一失意味著止步不前,那才是最大的危險。為了避險,才去冒險,避平庸無奇的險,值得。

很多人猶豫並且焦慮著,還是因為他們站在一個更加功利的角度考量。

他們猶豫著推敲著,除了害怕做選擇,更是因為害怕做不出「最好的選擇」。

該上哪所大學最有前途?應該簽哪一份工作最有錢景?要在哪個城市生根最合適?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才能讓自己獲得利益最大化?…

我們其實都在某種程度上追求著最好的選擇。無論這個「好」是從社會角度出發,還是自我意識凸顯。也無論這個「好」是否真的可以被驗證——畢竟在現有認識中,沒有倒帶的人生只能過一次,你不可能真正對比各項選擇的後續。

尤其在如今這個精英教育盛行的社會裡,從父母的那一代開始,向孩子們不斷灌輸著追求極致的想法。

成功學的背後,人們對於失敗的後果,似乎正在變得越來越不寬容。

2016年1月12日,濟南市一名8歲女生從8樓家中跳樓身亡,疑因學習不好被批評。

2016年1月17日,山西省一名10歲男生跳樓自殺,原因是寫作業時被母親訓斥。

2017年3月20日,瀋陽一名高三女生跳樓自殺,原因是最近一次考試的不理想,心理受挫……

……

這些一直在 「好孩子」的期待中成長起來的人們,往往是缺少獨立的人格的。

他們依賴於父母從小為自己所做的安排和選擇,卻缺少自我開發的能力。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到了個人選擇的時候,則容易變得猶豫不決。同時他們還害怕嘗試,更無法承受世俗意義上「失敗」的後果。

他們害怕自己的選擇,會讓自己失去繼續「優秀」的機會。

其實害怕失敗,更容易導致失敗。

這也是「倒霉蛋定律」——墨菲定律背後人的一種「自我驗證」動機。

知乎問答「為什麼擔心失敗就越容易失敗」的最熱門答案里這樣寫道:

擔心失敗的消極自我概念,會讓你展現出失敗者的面貌,可能會有退縮迴避等失敗的策略,從而從這些線索中再次強化自己會失敗的概念。即使在整件事當中有些事是成功的,但是你往往選擇性地忘記這些事,而去牢牢記住自己失敗的事,並深信不疑,覺得自己的成功是僥倖,失敗是很經常和容易發生的(實際情況往往不是如此,而是自己的選擇性歪曲)。

是啊,如果你一直把精力用在焦慮和擔心失敗里,一直給自己塑造失敗者的消極的情緒,又怎麼能夠打起精神,去邁開行動的第一步呢?不考慮事物解決的辦法,不思索遭遇失敗後的退路,又該如何去實現有價值的成功?

不過,有一點大概是確定的。當我們開始說「最好的選擇」時,我們對於當下選擇的局勢,是有判斷的。

一個想像構建的評價體系存在,必然對應著一些所謂的指標。而這,也就給我們指引了努力的方向。想要做好一個選擇題,至少能對所有的選項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吧。

在如今的社會,得信息者得天下。掌握更廣的信息面,進一步擴大對整個事物版圖的了解,或是借他人早有的感悟,來重新定位自己,這些難道不會對克服「猶豫不決」有所幫助嗎?

這樣想來,「未知」並非是最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無知」。

反覆思量猶豫,卻不去攝取新的信息和知識,大概就是所說的「思而不學」吧。就好比在十字路口徘徊,做無謂的猶豫。

如果只是習慣了一個人空想,只不過是將那些爛熟於心的想法翻來倒去罷了。然而翻來覆去地想有什麼用嗎——沒有新知識的灌輸,你了解的事物本質不會發生任何的變化。

最近《那年花開月正圓》的熱播再一次讓大家見識到了孫儷的演技。可是卻很少有人關注到,她對於角色認知的不斷挖掘。

剛開始拿到這個劇本的時候,其實孫儷是拒絕的,大女主、成長史、古裝,都是她已經嘗試過的關鍵詞。

然而隨著她在導演的建議下,不斷重新研讀劇本,孫儷逐漸改變了想法。除了在開拍前做了許多功課之外,開拍後孫儷也是劇本不離身。為了更好的完成角色,她還常常與編劇及導演不斷互動,更新自己對於角色的理解,再將這些得來的想法,密密麻麻以註解和筆記的方式記錄下來。

正是這樣如饑似渴地不斷學習和鑽研,讓孫儷得以在演繹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她越來越能夠掌握到角色的情緒和演繹方式,也越來越明白,自己所具有的優勢和魅力,究竟該如何體現。

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像這樣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地前進,人們又怎麼會還有時間去浪費來「焦慮」呢?

「選擇」很重要。不過更重要的是,在於踐行你的選擇,並堅持下去。

所謂「最好」或者「較好」,都是源於你當前知識結構下的比較和認知結果,而隨著行動的付出,這種認知也將被改變。

讀書時代的我們,總憧憬著在長大之後,能夠有無限的可能性。但是漸漸長大開始發現,無論選擇有怎樣的多樣性,你在每個當下能夠做的選擇只有一種。

時間成本是最大的成本。如果想要在一個領域深入發展,長久的時間積累,是必不可少的。至於意義、價值、興趣,對很多人來說,它們其實都是在實踐探索的過程里漸漸清晰。

著名的編劇陳文貴,是一個在香港寫戲十年,輾轉檯灣,最後又回到大陸的廈門人。他經歷過上山下鄉,當過知青和紅衛兵。1978年,30歲的他離開廈門去香港,兜兜轉轉,最後以編劇為生。

(著名編劇陳文貴)

他對於講述故事的熱愛,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來自於在香港茶餐廳打工期間與他人講故事交流的經歷。十分鐘決定一個想法的生死,在一次次與製片公司老闆pitch story的過程中,他需要通過不斷的察言觀色調整故事走向,因此也逐漸學會了怎樣講抓人的故事。

陳老師的才能來自於「厚積薄發」,而他的成功也在於「細水長流」。過了60歲,陳文貴依舊還寫劇本,作息規律,筆耕不輟。

從陳老師的例子里,我們真正看到了做出選擇之後,「堅持」踐行的力量。

不要把精力花費在做選擇的無限猶豫中,而應該講決心貫徹在抉擇後的行動里。靜下心來,切實地去完成一些事,那些點滴成果的累積,才是成就感和意義的直接來源。

這,也是打敗裹挾著無意義感的「焦慮」的最有效方式。而不是在」猶豫不決」中,等待焦慮感將你吞噬。

不過如果一時間找不到方向,也不要心急。依照自己的節奏去慢慢嘗試。每個人成長的時間軸都有不同。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在23歲時還在學校誨人不倦;

生涯戰績49勝0敗的世界拳王洛基·馬西安諾在20歲之前從來沒有打過拳;

美國著名和最多產的原始派畫家之一摩西奶奶,則是在78歲退休之後才開始從臨摹明信片開始畫畫……

永遠不要懷疑行動的力量。

要做的,只是邁開腳步前進,並保持不斷學習和嘗試的熱情。積極擁抱未來,便一定不會白白虛度光陰。

「思而不學,猶豫不決」。這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了。

人生中的很多焦慮,也正是來自於此。

如果想要尋找確定性,那麼就不要猶豫,開始上路吧。哪怕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也不妨在學習中不斷嘗試。

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曾經走過的路,哪怕是迷失的路,也都是有價值的。正如喬布斯所說——

「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要相信所有現在用行動所鑄成的「點」,都會在未來會連成一條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人班 的精彩文章:

被遊戲耽誤的相聲演員:搞笑我們是認真的
一枚銅錢一句話,讓她記恨父母一輩子
中國式的父母,抹殺了多少個成功者的誕生?
外賣不會毀滅我們的下一代,腦殘謠言才會
患精神癌症的年輕人,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

TAG:牛人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