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紐約教會我的事

紐約教會我的事

紐約是一座屬於現在的城市。

在紐約街頭,你可以清晰感受到它的脈搏。從腳下傳來微微的震動伴隨著百年前所建地鐵的轟鳴聲,帶著異味的暖氣從每一個排水道口緩緩而上,老鼠與鴿子是街頭上最常見的小動物,雖然品種不同,但一樣貪婪與怠惰。

在紐約,紅綠燈形同虛設。曼哈頓破舊髒亂的街道上,衣著入時的男男女女目不斜視,手裡拿著手機和咖啡,快步行過每一個路口。每個人都在向前奔跑,彷彿背後有著窮凶極惡的怪獸。

若那怪獸確實存在,或許它的名字是時間。紐約人重視效率,最害怕浪費時間,哪怕是中午午休,也定要去健身房運動一個小時,之後在sweetgreen點一份低熱量的沙拉,每一分一秒都彌足珍貴。

在紐約,你永遠不會思考自己穿著適不適宜,奇不奇怪,因為街頭上永遠有比你奇怪一百倍的人,所有人都在快速前行,幾乎沒人有閑暇回頭打量你。

日落時分在紐約大學俯拍的華盛頓廣場,美不勝收

黑人、拉丁美裔、亞裔、盎格魯撒克遜人、穆斯林,這個世界上每個角落的人,都來到了紐約。

在百老匯街散步,差點撞上遛狗的白人同性戀家庭,他們領養了一位黑人小孩,而後和戴著頭紗來自迪拜的美麗阿拉伯女郎擦肩而過,馬路上飛馳而過大聲公放著rap音樂的黑人,背著雙肩包的亞洲女孩們在奶茶店邊嬉笑著打鬧,邋遢的流浪漢大喊著「I love you」……這是紐約街頭再尋常不過的情景了。

和來自中國的同班女生閑聊,她得知我是旅遊記者,十分好奇,問我以前來過紐約嗎,我搖搖頭。

她不解,我有些羞赧,但還是坦然同她講,因為我想以一個學生的身份來到紐約,而不是走馬觀花的遊客。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正在巴黎,那裡的空氣令我戰慄。無他,只因巴黎的每一條街道與每一家咖啡館,都有無數名人先哲到過,在城中漫步,隨處可見年輕男女在塞納河畔寫生,在咖啡館邊塗鴉,在羅丹故居內臨摹,哪怕大雨落下也依舊專心致志。在巴黎感受到的一切,讓我迫切地有種衝動,一定要創作出什麼,這一生才算有些許意義。

於是我來到了紐約。因為對我來說,巴黎有著太多的黃金時代,以及諸多英傑,海明威、菲茨傑拉德、莫奈、德加……他們太過著名,以至於酷肖陰魂不散的幽靈,幾百年來縈繞在街頭巷尾,成為每一代青年人的榜樣以及枷鎖。

而紐約,更像是一座屬於現代的城市,讓人滿懷豪情壯志,在此努力揮灑才華,創造屬於自己的黃金年代。

紐約沒有過去與未來,它只存活於現在,存活於被電影摧毀過無數遍的帝國大廈頂層,存活于越來越高曼哈頓璀璨的天際線,也存活於肯尼迪機場剛剛抵達航班上每一張躍躍欲試的年輕的臉龐。

Well, it s New York.

紐約教給我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定要堅持自己熱愛的事物。

這並不是一句空洞的雞湯,而是在美國生活兩個月下來,自己最深的體悟。

哥大的研究生課程,作業多,任務重,每天因壓力喘不過來氣,今天一場辯論,明天一篇論文,後天一篇博客,第四天還有一場演講。這樣緊張的學習節奏,只有你真正感興趣的事物,才能讓你有動力與靈感在上面傾注精力與時間,

昨天課堂上,每個人要進行7分鐘的說服性演講,要與策略傳播相關。最開始,我選擇了和社交網路有關的話題,絞盡腦汁寫演講稿,十分痛苦,原本的職業慣性讓我忍不住自我審視,只覺邏輯毫不連貫,甚至無法自圓其說。

然後我開始冷靜下來思考自己的興趣與熱情所在。旅遊?似乎找不到非常好的切入點;藝術?我喜歡逛美術館博物館,可又能從中進行怎樣的說服性演講呢……

這個時候我終於有了靈感,然後經過不斷完善終於定下了主題。我的演講主題,是作為現代藝術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的公關經理,邀請哥倫比亞大學熱愛藝術的學生前來參加志願者項目。

來到紐約之後,我曾經對藝術的喜愛完全上升到了痴迷的程度,早在上個月和就業指導會談的時候,我底氣不足地提出過自己想要去美術館做志願者。指導老師眼睛一亮,表示這個想法太棒了,她非常欣賞我的行為,她告訴我:「看起來再光鮮也好,補貼高也好,都比不上做自己真正有熱情的事情。」

攝於現代藝術美術館展廳,圖為莫奈的《睡蓮》

作為一個藝術愛好者,我手頭上有上百張拍攝的與MoMA相關的照片,以及知道我們學院哪個辦公室里有一張MoMA的海報。把自己準備做的事情和演講結合起來,對我來說十分得心應手,迅速地準備好了稿件以及做好ppt,整個人不再是苦於作業的愁眉苦臉,而是充滿了躍躍欲試的振奮。

同樣的,我的室友Claire,當我詢問她選擇什麼題目的時候,她很自信地回答,她將以一個創業孵化器運營經理的身份,鼓勵大家去創業。創業一直是她的熱情所在。

在學習之外,我流連於各種美術館,她則去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上個周末,Claire交了200美金參加了一個創業周集訓營,認識一群新的朋友然後迅速組隊,花兩天時間商討研究各組的創業方案然後進行發布比賽,起早貪黑,每天半夜回家甚至沒有力氣卸妝便昏昏睡去,但是她完全樂在其中。

來到紐約,到了一個全新的生活環境,我忽然意識到,身邊的每個人都各有特色,而且沒有人會羨慕效仿他人,各自堅持著自己喜歡的活法,我行我素。去美術館當志願者,這樣的「無用功」若是被遠在中國的父母知道,他們定要嚴厲斥責不應浪費時間在不值得的事情上,可是這邊的所有人都覺得是非常棒的想法。

或許只是因為我足夠幸運,可以來到這樣一個包容性極大的繁華都市,提供足夠的機會,去嘗試無限的可能。以往看到感興趣做的事情,或者面對他人的有趣提議,自己往往猶豫著「這不太好吧」或者「我不敢嘗試」,現在,我終於學會微微一笑:「Why not?」

如果你喜歡什麼,那就去做,這才是紐約唯一的準則。堅持自己喜歡的活法,擁抱未知,敢於冒險,去探索無限的可能。

紐約教會我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學會自己獨處。

是的,在這裡,你每天都會遇到各型各色的人,短暫的碰面擦出美妙的火花,來自印度尼西亞的攝影師,在時尚圈風生水起的設計師,身兼演員與政客雙重身份的瑞典女孩……讓你有種在這座城市每天都可以綻放新精彩的錯覺。

但最終,你還是自己一個人。每天睜開眼,盤算著並不寬裕的生活費,想想昨晚的聚會一陣肉疼,思考今天又該做些什麼食物來喂活自己,哪些閱讀作業和小組討論還在等待著。

如果忍受不了派對結束時的曲終人散與杯盤狼藉,那麼便很難在這座城市長久地生存下來。那些無法忍耐孤獨的人們,有的選擇派對與遊樂,有的祈求宗教的慰藉,有的尋求他人溫暖的臂膀。

前段時間見到了媽媽同事的女兒,比我小半年,申請了兩年最終來到了紐約一座排名一百左右的學校讀金融,讀了兩年半畢業,如今辭了實習,有一搭沒一搭地找下家,打算耗到OPT(美國留學生有一年的畢業實習期)結束再作打算。

我之前從母親那邊對她有所耳聞。並不寬裕的父母咬牙供她來紐約讀金融,由於英語成績太差,讀了一年語言班。而她了解到我的課程設置之後,吐了吐舌頭:「一學期四門課?我每學期就選三門,不想讓自己那麼緊張。」結束實習的理由也很簡單,又累又無法贊助她得到工作簽證,於是她索性放棄了。

我說我對紐約還不是很熟悉,她眼前一亮,和我細數自己平時的休閑娛樂,比如去新澤西打槍露營,去長島觀海踏青,秋天去佛蒙特看楓葉,冬天去溜冰滑雪,每個周末安排得滿滿當當,「如今我不用上班,你出去玩可以隨時約我」。

我想問,你難道不著急找實習嗎,但想了想,還是沉默了。

後來她約過我幾次,萬聖節去布魯克林參加深夜派對,周末去外州郊遊三天。或許對她來說,在紐約剩下的時光,就該盡情用於享樂。可我總忘不掉,曾見過一次她的媽媽,很拘謹憔悴的中年婦女,和母親感嘆女兒每個月生活費就要花掉兩口子大半個月薪水。

紐約有趣的事物太多了,在這座五光十色的都市,獨處才是更加艱難的選擇。

學會獨處,是一段很長久的過程,這並不意味著選擇一條孤僻的路,而是在獨善其身的前提下,隨心所欲地融入周邊社交生活。於是我學著一個人做飯,一個人運動,一個人去圖書館,一個人去看演出,可以毫無妨礙地獨立思考,大大地提高了效率。

凌晨在West Village屋頂拍攝的曼哈頓街道夜景

如今我看紐約的視角也與最初有些不同了。

這座城市充滿了機遇,也同樣遍布陷阱,它將你丟到茫茫的人海之中,讓你看著身邊來來往往同你有著相似年輕又充滿雄心壯志的臉龐。走在街頭,沒有人抬頭看你一眼,你不禁感到彷徨慌張,手足無措。

你迫切地想要做點什麼融入他們。

在這個過程中,無數的人迷失了。事實上,你並不需要證明自己是紐約的一員,你需要的,只是在川流不息中認出自己,認清自己,學會在時代洪流之下堅持自己的思考,耐得住寂寞,不忘本心。

到時候,關注和讚賞紛至沓來,但那也不重要了,因為你已然不需要靠其他的參照物證明自己了。

在紐約,我貧窮,但是快樂

今天是我離開新聞行業後的第一個記者節。

海明威《流動的盛宴》,購自莎士比亞書店

去年十月在巴黎,懷揣著朝聖又從眾的矛盾心情前往莎士比亞書店,未能免俗地買了本海明威《流動的盛宴》,有一搭沒一搭地看著。

從西班牙到義大利,從梵蒂岡到巴黎,那個時候,我幾乎把自己的全部積蓄耗在歐洲之旅上。歐洲才是年齡歧視最嚴重的地區,過了25歲,無論鐵路還是景點門票,許多優惠政策便會作廢。所以我一直不停告訴自己,25歲之前一定要去一趟歐洲,彷彿也是和自己做的一個約定。

然後我做到了。

旅程的末焉,我一個人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上遊盪。十月份的巴黎,秋風蕭瑟,陽光是一片刺眼的蒼白,清晨的牛角包是唯一友好的街邊小吃,2.5歐一隻。走在路上,聞著街道邊飄來的可麗餅香氣,我裹緊衣服大步往前走。

我飢餓,貧窮,但是振奮。我想像無數名人先哲曾經和我走過同樣的石板路,我看著年輕男女在羅丹故居里冒著小雨寫生。他們和我一樣,對大千世界裡的一切充滿著貪婪地渴望。

在我接到了哥大的錄取通知書,又翻起這本塵封已久的書,海明威的這段話擊中了我:

「當我站在l Odeon大街外,我對喋喋不休抱怨著的自己感到無比反胃。我做的一切都是出自我的意願但是我卻愚蠢地搞砸它。你這個該死的抱怨鬼,你這骯髒的假聖人與殉道者。你自己選擇離開了新聞業。你應該向Silvia借錢她也會願意借給你的,她有足夠的時間。是的,然後你就會開始在其他事情上繼續妥協。飢餓是健康的,你飢餓的時候看起來也更像個人樣。」

我忍不住將這段話記錄下來,然後告訴自己:在未來的某個時分,你會想起這段話的,你會在倚疊如山的書堆之中想起,會在深夜焦頭爛額趕論文之時想起,會在回望自己那所謂的記者生涯的時候想起。但你一定不會後悔,正如海明威一樣。

在那個時候,我不知道前路如何。一座活在當下的紙醉金迷大都市,如我這般的「高齡」紙媒記者好比即將入土的文物。恍然來到紐約已經快三個月了,第一個不再是記者的記者節,我一如自己所預想的那樣,在趕論文之中度過。

如今,來到紐約的我,一如剛到巴黎的海明威一樣,貧窮,但是快樂。我不抱怨,因為我所做的一切選擇源於我的自由意志。

我想起《流動的盛宴》里我最喜歡的一段話,並將它加以修改:紐約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們卻很年輕,這裡什麼都不簡單,甚至貧窮、意外所得的錢財、是與非以及那在布魯克林橋下的月光,都不簡單。

節選自作者的每日書,本文編輯龔晗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明治 的精彩文章:

抵抗贅肉,真的是中年人難以逾越的山峰嗎?
在荷蘭,願意和你去市政廳登記的,都是真愛
他們年少時的第一次出門遠行,都去了哪?
減肥是不是一場上癮的「自我騙局」?
在倫敦肯德基打工,我怎樣和「印度幫」鬥智斗勇

TAG:三明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