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委遙二號的製造「加速度」
2017年10月9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下屬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委內瑞拉遙感二號衛星(以下簡稱「委遙二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作為委內瑞拉的第二顆遙感衛星,衛星將在委內瑞拉國土資源調查、評價、動態監測與管理,資源利用、環境災害監測與城市建設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回顧衛星「登天之旅」,研究院日漸成熟的小衛星研製模式,在國際合作領域打造衛星製造「加速度」。
揭秘一
通用平台促成貨架式批產
委遙二號是基於CAST2000平台研製的小衛星,主要採用成熟的艙板式結構與推進艙相結合的形式。經驗豐富的研製團隊在衛星投產之初,就對推進艙的通用性進行了確認,開展了CAST2000平台推進艙及其各類零部件產品的通用化工作。全面提升製造速度,研製團隊創新採用了「貨架式」生產模式——結合委遙二號的需求開展了CAST2000平台推進艙的提前組批投產,產品預先投產入庫,當型號任務正式投產時,能夠直接將貨架上成品投入製造流程,減少了等待時間,創造了「新製造速度」。
揭秘二
內外疏通實現提前生產
為進一步提高製造效率,研製團隊從內外兩方面疏通生產脈絡,實現滾動生產。一方面,研製團隊加強研究院內設計和生產單位間的溝通協調,提前明確委遙二號的型號需求和投產要求,最大限度地確認產品技術狀態,並及時投產到生產中心;另一方面,在生產領域,研製團隊以領域項目組為依託,結合計劃流程和主體責任計劃做好溝通,提前組織協調資源和各車間的配合,有力地保障了生產節點的完成,為後續總裝階段的按計划進行提供了支持。
揭秘三
真誠務實溝通高效履約
委遙二號衛星是我國對外合作的小衛星中外方人員參與程度最深的一顆衛星,委方約有30位設計師全程參與了委遙二號正樣衛星所有的系統級研製工作。按照「中委雙方1:1」的人員配比方式,雙方時刻保持有效溝通,及時解決研製過程中的問題,雙方共度一場「造星之旅」。
根據研製合同,衛星研製書面材料的提交與簽署、衛星部分設計和操作的講解與答疑,都需要使用英文表達。因此,中方研製團隊主持編寫大量英文文檔,最終研製團隊向委方提交了上百份技術文檔,全部採用中英文對照的方式編寫,總頁數達2萬頁以上。與此同時,在衛星研製過程中,中方設計師針對委方提出的有關衛星研製等方面的問題單,進行書面形式的英文不定期答疑,確保履約工作的完美實現。
「委遙二號」的成功發射,是研究院研製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推動了研究院在衛星製造國際合作領域的新發展,後續研究院將總結經驗,提升技術能力,續寫航天國際合作的新篇章。
編輯:孫憶鴻、齊曉君、胡瀟瀟
責編:邵素芝
素材: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北京衛星製造廠、神舟傳媒


※迪拜在沙漠建一座「火星城」 為移居火星打前站
※天文台快遞 LAMOST的近況
※這部佳作,聽說能與《黑鏡》相媲美
※LAMOST精確估計上百萬顆恆星的年齡
※香格里拉隕石「爭奪戰」 誰能最先找到墜落的「火流星」
TAG:中國國家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