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覺】所謂「煩惱易斷,習氣難改」。如何才能去除懶惰的惡習,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呢?
編輯說明
現在社會信息複雜,價值觀模糊,很多當代問題找不到確切的回答,經常道聽途說,所以上海大覺文化傳播特別推出「如是覺」專欄,針對微友們所提的問題答疑解惑,並引用星雲大師的智慧語錄來領航重啟人生模式。
Q
所謂「煩惱易斷,習氣難改」。如何才能去除懶惰的惡習,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呢?
您好!人生的前途,要靠自己創造,每個人天生的才智雖然有優劣不等,但是上天卻平等地賦予每個人一項有利的創業資本,那就是勤勞。
勤勞是天然的財富,一個人只要肯勤奮努力,就有致富的機會,至少三餐溫飽不成問題。反之,一個人如果好吃懶做,即使家有金礦、銀礦,終有坐吃山空的時候。所以,做人要養成勤勞的習慣,這是生存的基本條件。
從小,父母師長都會勉勵子弟,要精進勤勞才會有前途。所謂:「勤有功,嬉無益。」但是勤勞也要看價值,在佛教里,精進又稱「正勤」,是正的、善的,才能叫做勤勞,才是「正精進」,也即是正勤。勤勞就是發心,光靠學習是學習不來的。
如果你懶惰成了習慣,自己不勤勞精進,即使有良師益友,對你又能奈何?所以,把壞習慣改成良好的習慣,要靠環境的熏習,教育的陶冶,但最主要的還是要靠自己的決心。
在佛教里有所謂的「四正勤」,即:「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除。」這種向上、向善,而且以自利利人為目標的努力,就是正精進,例如:趙州八十猶行腳、法顯以六十幾歲的高齡還到西域求法、國父身患肝病仍到北京研商國是、孔子圍困於陳蔡依然與弟子座談論學等,這種勤勞為眾、有人無我的精神,就是菩薩發心。
菩薩六度萬行中,布施、持戒、忍辱、禪定、般若等五度,如果沒有精進,則布施容易灰心;沒有精進,持戒容易毀犯;沒有精進,忍辱不夠力量;沒有精進,禪定不能衝過玄關;沒有精進,般若不能證悟圓成。所以菩薩的六度,其他五度如果沒有精進,不能圓滿完成。
正勤就是正精進。精是不雜,進是不退;亦即朝真理的目標勇猛邁進。所以一個青年人,懶惰是不會成功的。「黃金隨著潮水流來,你也要起早把它撈起來」,不可以遇到事情都是懶洋洋,見到享受就很歡喜。因為工作是快樂,工作是營養,在繁忙的工作中,有數不盡的樂趣,有無限的法喜,在「忙」中,能安身立命,能多所體悟,忙,才會有自己的成就。
如是解
勤勞精進是軀體的資產;
真如佛性是永恆的寶藏。
——摘錄自
《佛光菜根譚》
本專欄為微友開放提問通道
有任何問題請記得在留言板留言
我們會有專人為您陸續解答
點擊"閱讀原文" 至大覺文化微店請購!
↓↓↓


※【如是覺】面對工作及生活,經常有心有餘力不足的感覺,請問如何讓自己的身心更有力量?
※人生境遇苦難險毒 星雲大師為您指點迷津
※無理寸步難行 星雲大師:理路清楚很重要
※2018忠義傳家|充滿祝福的書香禮盒是年節饋贈親友的最佳選擇
TAG:上海大覺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