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娄烨:用身体与世界对话

娄烨:用身体与世界对话





他是第六代导演


用文艺的电影作品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世界




《苏州河》




“如果有一天我消失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

“会啊”


“会一直找吗?”


“会啊”


“会找到死吗”


“会啊”

“你撒谎”







这是娄烨电影《苏州河》黑屏下的开场解说词,没有影像、没有配乐,一段几乎冰冷的对话,拉开了一个关于生命与爱情的故事。娄烨电影语言中有一些娄烨符号,例如摩托车,例如幻想和极致的爱,例如监狱,还有就是迷失和寻找。




影片中周迅扮演了两条美人鱼:一个是开心酒吧里的美美,用色相换取金钱,玩着不讲爱情的性游戏;一个是老板女儿的牡丹,她想变成美美一样的美人鱼。






她认识了黑道的送货员马达,并且产生了爱情。但不久马达被卷入了绑架的阴谋,绑架者企图要挟牡丹的父亲,以绑架牡丹来换取钱财。最后用牡丹换来了45万。




牡丹知道自己被骗,绝望之下跳入苏州河,最后一句话是,她将化为一条美人鱼,从此不见踪影,马达因参与绑架也被抓进了监狱。



后来,马达出狱,他还是爱着牡丹,于是他继续骑着摩托车穿梭在脏乱的苏州河,他四处打听牡丹的消息,一次在酒吧,他发现了长得很像牡丹的美美。







美美的男朋友是摄影师,然而整部影片中一直没有出现摄影师的身影,只有他的画外音,摄影师了解情况后帮助马达找到了牡丹。可是后来被要求去现场辨认死者,原来马达和牡丹喝了过多的酒,在带着牡丹经过苏州河上的桥时,摩托车坠入河中,两人溺水而死。




美美也来到了现场,她终于相信了马达所说的和牡丹的事情是真的,最后她也离开了摄影师,看摄影师会不会像马达一样去找她。



初次看这部电影时,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凌乱的,虽然故事发生在上海,可娄烨并没有拍出这个灯红酒绿,光怪陆离的城市,而是集中在了苏州河,这个在高大上城市之中的另一块栖息地。







我看到的只是脏乱差的影像,没有经过处理的嘈杂声音,熙熙攘攘的人海,这一切看起来似乎不是个文艺片而是纪录片。



他颠覆了审美和对生命意义的传达,娄烨曾在《苏州河》中塑造的摄影师说过“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在表达了他自己的夙愿的同时,他渴望去挖掘边缘城市中边缘人的故事,展现大众青年内心的孤独和躁动,传达生命的意义,去颠覆和消解。




这部电影让周迅成为了15界巴黎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主,那时候周迅得知自己获奖后,就急匆匆的去了巴黎,颁奖台上的衣服也是随手在街头买来的,获奖词也显得稚嫩。







2000年,娄烨凭借影片《苏州河》在国外各大电影节获奖,同时,该片还入选了美国《时代》杂志当年的十佳影片,他的这部电影象征着对这个后现代消费气息的大都市上海的质疑,是对金钱带来爱情的物化最好的讽刺,也是娄烨对都市现代性场景消解的最完美的影像记录。




《春风沉醉的夜晚》




娄烨介绍说,他从郁达夫的书中得到了这部影片的灵感,《春风沉醉的夜晚》并非改编自郁达夫的同名小说,但剧中两位男同性恋人在激情过后念出了郁达夫书中的一段文字。




娄烨还说,他尝试在影片中表现郁达夫的风格,不从社会或政治身份的角度来描写人物、或简单将人物作好坏之分,而是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同性恋的故事,由秦昊、陈思成主演,在南京发生的两男一女的情欲故事,姜成和他的朋友罗海涛驱车前往海边,偶遇了漂亮女孩晓雪,随后三个人之间展开了一场欲望的斗争。







这是一部非常安静的电影,里面没有很多的对白,一如娄烨的风格,就连最为戏剧性的人物冲突高潮也剪切得凌厉迅捷,但所有的人物心里都饱含着一团遏制不住的委屈,有的源自爱情的背叛,有的来自生活的艰辛,还有的是往事不如烟的伤痛。




这部影片中的同性恋情节非常的赤裸,  娄烨电影中的人物几乎都是在身体与身体的互动中展开情感的铺陈和纽结,他的展现并不诗化或含蓄,而是直观赤裸。







《春风沉醉的夜晚》中的王平和江诚在影片伊始便通过毫不掩饰的缠绵展现了两人的关系。




娄烨的创作受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探究人类隐秘情爱世界,但他不是为了制造影片卖点,仅仅是通过描摹男女主人公们在爱情、情欲、道德在现实压抑下的发泄和放纵,用性去单纯的表现情欲本身的本能冲动和尴尬的情感历程。




这部影片不同于《春光乍泄》、《东宫西宫》,并没有稍显刻意的去营造过于文艺的情节,而展现出来的是赤裸裸的现实。用身体和世界对话,就如同娄烨的内心独白。







将底层社会人物真实生活搬上舞台,叙述着他们的绝望和无助。虽然他们生活在主流社会以外,并不被承认,他们叛逆、抗拒正统和规范,同时他们也在这个社会里漂泊无依、缺乏信任和安全感。







《颐和园》




“周伟,为什么我总是急于同你们,我的男孩子们,做那件事?这是因为,只有在那件事的进行中,你们才懂得我是善良的。我试过多少种办法,可最后还是确定了这个极为特殊,直截了当的方式。我已经一劳永逸的使两个或者三个异性了解了我,理解了我的善良和仁慈。”  ——余虹日记        


   

                    





这是娄烨第三部很重要的电影,拍完这部之后,娄烨就被处罚5年内不得拍片,《颐和园》是娄烨于2006年出品,由郭晓冬、郝蕾、胡伶主演。




该影片剧本早在2001年就已获得韩国釜山电影节的青年导演计划剧本奖,2004年9月低调开拍,影片的后期制作长达一年,然而这部影片因种种原因在中国未得到公映许可。







《颐和园》讲述了十多年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纠纷,以及和身边人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东欧剧变、柏林墙的倒塌及苏联解体。




导演在新闻稿中说,“这个故事的一个挑战是,高潮是在中段而不是结尾,但故事又没法在那结束。”两个文艺青年历时十几年的爱情故事,跨越北京、武汉、重庆、柏林四个城市。




这是我唯一一部看了无数遍的影片,《颐和园》未必是一部完美的片子,但足够真实,即使只属于导演娄烨一个人的真实,但也承载着一个影人足够的真诚。







没有现在的小鲜肉堕胎的狗血青春,而是非常现实的展现那个年龄的我们是处于怎样的一种不安状态,即便三角恋,即便自杀、影片《颐和园》中,李堤与余红的故事,事实上都是追求自由的一个象征。




为了理想中的爱情,她毅然背叛友情和爱情,当理想中的那份爱情几近幻灭,当她爱的男人终究还是离开她的时候,她选择了死亡。




而对于李

来说,死亡本身就意味着自由,当她在天台跳楼的那一瞬间,她是微笑望着周伟而纵身一跃。而后象征自由与和平的和平鸽飞起,这何尝不是对于破碎生命的另一种救赎和解脱。







结尾时李堤的墓碑题词上写道:“

无论自由相爱与否人人死而平等。希望死亡不是你最终的结局,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

。”




《颐和园》中的余虹,娄烨对她的安排似乎会让观众无法认同,但在娄烨看来,那样的年代和社会背景,人物和社会是息息相关的。而余虹多是和那个社会不搭调的,她不善于人际交往,总是把心里的话或者自己的思想写在日记里。




她抽烟,总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别人都以为她是个同性恋,她总是穿着那件卡其色的外套,扎两个辫子,因为周伟和朋友的背叛她终止了学业,自己一个人辗转几个城市,她说:“周伟,我们分手吧,因为我离不开你。”可她最爱的人还是周伟。







战争中我们流尽鲜血,和平中我们寸步难行。生活的平庸使我痛苦不堪,她的生活对于她来说确实平庸,可在我看来,她不断的用身体与不同的男人进行爱情的博弈,在激情中勾画着爱情的模样。




到头来,她和周伟在海边彳亍了很久,等到的结果是周伟头也不回的离去,她呆呆的望着远去的车,在这寒冷的冬天,少女的模样已经一去不复返。







看这部电影总是在余虹的画外音中产生出悲悯的情绪,我不知道鼻子为何酸酸的,眼眶中的眼泪总是随着娄烨镜头中余虹的情绪千丝万缕。以前一个朋友告诉我说:“看这部电影总是带给他情欲的感觉”,可我却对着屏幕哭了很久。




以至于到现在我都没能完全的想明白《颐和园》为何带给我这么强烈的泪点,有人说:

“感觉08年以后的所有青春片都在向娄烨的颐和园致敬,宿舍门一打开我都以为会看到余虹。”




娄烨用影像直接的展示了无情色意味的性爱、无血腥残忍的死亡,似乎在用最冷静的方式解读着人物最为可能的生命走向,直接的爱或直接的死。







这种爱或死依附于人物的某种先天的匮乏,那是一个早就被预置好了的人物困境,无论人物在故事中如何的辗转腾挪,最终都逃不过欲望的规训。




娄烨在电影中关注的是弱势群体:精神病人、同性恋、底层市民、妓女等。

贯彻着后现代的颠覆和消解,对城市边缘生活进行了记录,而拒绝宏大的叙

事。




在他到目前为

止的八部电影中,都不是直接呈现大城市的摩登和繁华,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边缘地带。“肮脏”、“灰色”是他选择的独特视角,传达出都市背后的边缘生活。







何况,这世界中哪里有那么多的唯美的剧情,而娄烨把裹着光鲜亮丽的外套撕开,让我们看看这青春、这世间最真实的样子,我们何尝不希望只看到鲜艳的外表,可我们却无法拒绝娄烨的电影。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拾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