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警惕高血压这一“隐形杀手”

警惕高血压这一“隐形杀手”

警惕高血压这一“隐形杀手”

许多患高血压的朋友可能会说高血压不算什么大病,自身也没有任何不适,因此对治疗高血压消极对待,甚至忽视。殊不知,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因为高血压最大的危害是在人们没有察觉之时,对全身的器官产生持续的损害,从而引发各种难以救治、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等到产生明显症状时,一切已经难以挽回。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高血压可能会对身体产生哪些严重危害。

可能会伤心

血压升高,意味着心脏需要提供更大的力量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如果血压持续升高,心脏肌肉细胞为了长期维持超负荷的运动,其数量会增加,从而造成心室肥厚。心室肥厚的危害很大,一方面,细胞数量过度增多会造成更大的能量消耗,甚至会抵消掉因收缩力增加而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心室肥厚会造成心室容积减少,从而导致每次心脏泵向身体的血液减少。

血管在长期接受血液高压撞击时,更易发生粥样硬化,表现为血管变硬、变细等。一旦为心脏提供营养的冠脉血管发生类似变化,则可能会导致血液“断流”,使患者发生胸痛等症状,如心肌细胞不能及时恢复补给就会发生坏死,也就是恶名昭著的“心肌梗死”。这是临床上危及生命的急症之一,须立即采取抢救措施,预防发生心衰、猝死的可能。

可能会中风

“中风”是指脑细胞因脑部血管病变发生坏死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一侧身体不能移动或失去感觉、不能说话、感觉天旋地转等,而高血压正是血管走向病变之路的加速器。在长期高压血流的冲击下,血管变硬变脆易发生破裂,从而发生“出血性脑卒中”。此外,高血压所引起的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斑块脱落还可能堵塞血管,阻断脑细胞血供而使其坏死,导致“缺血性脑卒中”。

病变程度较轻,患者发生的头晕、无力、眼前一黑等症状多能于24小时内自行缓解,被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致死、致残率很高,高血压患者应积极预防此类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可能会失明

高血压的又一个重要并发症就是眼病。据悉,约七成高血压患者并发有眼部病变。高血压病人的血管弹性差,当血压过高时,容易发生血管破裂。同时,又由于高血压患者动脉变细,容易引起血栓,产生眼部血液“断供”。这些导致高血压眼病复合了眼表出血、眼底缺血和眼底出血等症状,还伴随有视力下降、头晕眼痛、恶心呕吐等表现,发生血栓时还可导致突然失明。高血压患者还常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这种情况多见于中老年妇女,症状是剧烈的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并有青光眼样“彩虹”视觉。

可能致肾病

肾脏也是高血压损害的靶器官之一。一方面高血压肾病起病隐匿,不易发现;另一方面慢性肾病病程较长,起病不如心脑血管意外那样紧急。这些原因导致患者对高血压肾病关注不足,实际上,长期的血液压力升高可能会使蛋白溢出尿液,使肾脏血管收缩、硬化,破坏肾脏滤过体系,从而导致蛋白尿等症状的发生。而肾脏病变会导致身体无法及时排出水分及盐分,增加血管压力,并引起体内调节系统异常,增加血管张力,使血压增高,造成恶性循环。高血压与肾病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患者往往会发展为尿毒症。因此,高血压患者还应关注降压药物使用过程中的副作用,监测肾脏功能的变化,预防、早期发现肾脏疾病。

高血压的并发症虽然都很严重,但只要做到长期通过饮食、药物等因素将血压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就可以有效抑制这些疾病的发展。而从根本上来说,要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就要积极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定期体检,一旦确诊要积极应对,切不可消极对付。治疗时要遵守医嘱、按时用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争取将高血压扼杀在萌芽中。

小编:五类人降压要特别注意

随着温度的变化,高血压患者有时要考虑调整控制血压的药量。有些人认为,血压降得越低越好,凡是能够迅速降血压的药物就是好降压药。还有的老人长期处于低血压状态,但没有什么不适,于是就不告诉医生,也不调整药物。其实,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低血压是会影响心脏血液灌注的,长期低血压会导致回流心脏的血液“动力不足”,而增加心梗发生的风险。特别是对于下面五类患者来说,血压并不是越低越好。

  • 1.高血压伴冠心病。这类病人血压应控制在一个区间范围内,不能过高或者过低,130/80毫米汞柱左右比较合适。

  • 2.中风患者血压不宜低于120/70毫米汞柱,最好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 3.高血压伴肾功能损害患者。

  • 4.年龄大于65岁者。

  • 5.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130~135毫米汞柱的收缩压目标值较为合适。

除了高血压急症外,降压治疗应该缓慢,持续平稳地把血压降下来才是正确的降压原则。一般高血压病人至少需要4~12周时间才能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而不是几天时间。调整降压药物的头两周至关重要,除了要密切监测血压外,还要留意身体有无不适。

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何奔 苗雨桐

整理/特约记者 袁蕙芸

编辑/赵星月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报 的精彩文章:

盲目治白发,你的肝表示很受伤
糖友别当“失足一族”
儿童过敏不能小看,及时就医是关键
小心高血压这一“隐形杀手”
倾听和理解是帮助抑郁者的良药

TAG:健康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