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元青花簡單的鑒定方法

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元青花簡單的鑒定方法

元青花之所以如此珍貴,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它存世量的稀少人們常把青花瓷比作舞台上的青衣,素雅高潔,清麗婉轉,像極了中國的水墨畫。「素坯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提現青花瓷的雅緻風情和其中蘊涵的中國文化。

1、大花大葉,葉為滿色,但花朵不填滿色,且外部繪有較明顯的空白邊線。山石、海水、人物、動物紋等、亦相類,紋飾內露白。

2、纏枝蓮葉,「葉形多呈葫蘆狀,或有一至五個尖瓣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欄目報名諮詢||一三二七二四九一一七零||

3、變形蓮瓣邊飾,有的為一組、有的畫二組,構成上下對應的仰、覆蓮瓣紋裝飾。除盤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蓮瓣,均呈單體形式排列,蓮瓣間留有空隙、互不相連。明洪武時,除部分執壺和盞托外,瓶、罐、盤及碗的蓮瓣紋邊飾均呈併攏(共邊)型、此後,這種繪法貫穿於明清兩代。

4、蕉葉紋,多數作分開狀、葉與葉之間留有空隙,少量為併攏型或葉與葉呈重疊狀。明初以重疊狀多見,偶見有分開的。宣德以後,蕉葉紋幾乎不見有分開的,都為拼攏重疊狀。此外,元代蕉葉的主脈,均以濃筆的粗線條表示;入明後,蕉葉的主脈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葉主脈的粗實線條,在視覺上涇渭分明,非常醒目。

5、如意雲頭紋(亦稱「雲頭紋」、「雲肩紋」、「垂雲紋」)。雲頭與兩雲腳相交之尖頭,指向呈前後相背形態。即,如意雲紋兩雲腳間的尖頭,與雲頭的尖頭,方向相反,很少例外。而洪武,如意雲的頭與腳的尖頭指向,均方向一致、亦絕無例外,並沿襲至永宣。成化起,如意雲頭的兩尖頭,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紋邊飾。由互不相連的單體回紋組成、有的回紋呈規矩的方形,有的為變形回紋,有的為減筆式回紋。明洪武時,回紋邊飾由一正一反兩方相連形式排列組成。明永樂以兩方連為主,同時又出現一筆環連式的回紋邊飾。宣德以後,除少數邊飾仍作一正一反兩方相排列連外,多數回紋邊飾呈整圈一筆環連式,並延續至清末。

7、龍紋。元代青花瓷器上,畫龍的不少。龍軀細長,且細頸,細腿、細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體態輕盈。頭較小,長鹿角,張口、吐舌,龍的下齶有須,上頜一般無須,但是,至正十一年銘標準器的龍上頜有雙須,而此類帶雙須現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龍紋圖案上十分少見。龍身鱗片分兩種,以網狀細鱗片(圖多見,以留白大鱗片少見,後者龍紋更加精美龍有背鰭,腹下通常無橫紋帶。胸與背部,常飾有火焰狀飄帶。肘部有長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龍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極為罕見。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壺春瓶與出戟尊,其內口沿部位,常常加繪一道卷草紋或雲頭紋邊飾。入明後,此類內邊飾現象,起初仍存在於明洪武朝玉壺春瓶上,洪武以後消失。

9、元代紋飾採用平塗法,「有的則是在濃筆邊線內施以淡色」(孫瀛洲),小件器上為一筆點劃,這就是所謂「一支筆」的畫法。從明成化起,以「二支筆」工藝見長,構線與填色是分別完成的。「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這種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為劃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證」(孫瀛洲)。

10、元代瓷胎,同明代後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較,有硬中見柔的感覺。「胎質淘練得不如明清瓷細緻,因而在砂底處多有砂眼、刷痕和鐵質斑點,並在底足、口邊與縮釉露胎處呈現火石紅色」(孫瀛洲)。

11、除執壺、玉壺春瓶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澀底上往往粘有釉斑,這是時代風貌。「把杯、把碗底足內部多不掛釉,個別的在高足的里部掛半載釉」(孫瀛洲)。大罐的口部通常施釉,小罐的口部多露胎、梅瓶原本都帶蓋,蓋內不施釉,這亦是特徵,仿製品有的卻蓋內施釉。

12、罐的造型多數為口大足小,不同於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碗、碟、杯的圈足較小,足牆較寬、較厚,給人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有的器物底部可見明顯的旋坯痕,個別有粘砂現象。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見凸乳,俗稱「臍」,為元瓷特徵之一。

13、大件器的胎體普遍厚重,小件器卻都很薄,胎體大多薄於後世明朝同類器。而仿製品則不然,小件器也顯得很厚實。

14、除露胎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處(脛部)常見指印痕。指印痕通常呈三個,系工匠捏著浸釉或刷釉時所遺。此現象,延續至明中期。

15、入土之物,於器內的修胎痕(類似竹絲刷痕)上,常會出現土蝕痕迹(元器內壁多為盪釉、釉最薄,故竹絲刷痕處極易受到土蝕)。土沁斑是否自然、分布是否合理,辨偽時值得重視。

最後要說的是,不管是窖藏的還是傳世的,元青花終究會凝固住時光一些印跡:埋於地下的,其釉層稀薄處,不可抗拒地要染帶上土沁、土斑;秘藏於地窖,釉面也會因年代久遠,顯出質地老氣、寶光內含。而傳世品,由於人間滄桑和歲月撫摸緣故,釉汁則越發滋潤、寶光四溢;或因為歷經使用,稜角的釉面不免要出現輕微的剝蝕或磕碰,以及支撐點和受力部位,會因磨損劃痕縱橫、細密,而附上累累舊氣。元代景德鎮瓶、罐之類器型,採用分段制胎,然後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處器表往往突起,給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經打磨,但內壁接痕仍清晰可見,器物頸部內側略加切削,內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處胎體接痕表現明顯。

一般器物的足邊不規整,有彎曲現象,說明元代制胎時不講究修坯,因此顯得成型工藝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緻者,胎質顯得潔白細膩。削足處理方法常見底足足端外牆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寬厚多為挖足,挖足有深有淺。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齊,呈彎曲狀。器底可見螺旋狀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紋較粗、較疏,盤和碗的切削痕較細、較密。底部和圈足內外粘有窯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與杯身以泥漿拼接,交接處可以看見黃色或漿色擠壓泥漿,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結構的蓋,採用子扣與器蓋先成型後粘接工藝,蓋上能清晰地看見接痕。碗的底部胎體較厚重,足內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稱「臍」狀,實為拉坯痕迹。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處常見一內凹的圓點,在燒制大器時,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處放一個用耐火土做成的圓餅或圓圈作支點,圓點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為寬圈足,不規整,有的底中心有較淺的螺紋痕迹。一般大件器物胎體厚重,但重量適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慮。

青花花卉紋鼎,元,高11cm,口徑10.1cm,足距7.7cm。

鼎直口,口沿上對稱置雙耳,淺腹,圜(huán音環)底,下承以三柱狀足。通體內外施青白色釉。腹中間凸起弦紋一道。外口下繪青花菱形錦紋,下腹及足繪青花折枝花紋,青花發色艷麗。此器形制樸實而兼具挺拔清秀,這種特色在元代瓷器中較為少見。折枝花紋的曲線與菱形錦紋的直線形成對比,十分雅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FXB詹劍飛 的精彩文章:

馬未都:我搞收藏這麼多年,見過唯一不貶值的東西,那就是……
微觀氣泡技術在古瓷鑒別中的重要性
為何天球瓶難撿漏?遇到又該怎麼鑒別?
「永宣青花」不分?是真的分不開還是分不清?
講解:大清銀幣收藏價格高的驚人!

TAG:DFXB詹劍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