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聲聞有幾種含義?獨覺又分為幾種呢?你都知道嗎?

聲聞有幾種含義?獨覺又分為幾種呢?你都知道嗎?

藥師經札記四十二

皆仁法師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苦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

這是導入大乘願,也稱為安立大道願。

前面說第二、第三大願,側重於眾生的事業與物質方面的受用。而第四大願,則相對側重於正知正見的建立。如果說二、三大願偏向於福的方面,那第四大願則是偏向于慧的方面。

第四大願是成就如來十號中的「明行足」。

藥師如來因地發願時說:願我未來世中,能夠成就無上菩提,圓滿成佛時,如果有眾生行邪道者(行邪道者,是說那些不能夠按照八正道來修行,以致於身、語、意三業都造罪業的眾生,因為偏離了正道,所以說是行邪道者),藥師佛的願力都能夠引導他們,使之安住在三乘菩提正道之中;對於那些已在走在正道之中,但因為種種原因修行停滯不前的聲聞、緣覺二乘行者,則引導他們發起菩提心,進修大乘佛法,使之趣向佛道。值得注意的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乃至於成佛,都是以八正道為基礎的。

八正道之中,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其中正見是成就「明」,後面的七種是成就「行」。

「明足」是指智慧具足,「行足」是指福德具足,二者合之則是福慧兩足尊。

由此,我們可以領會到:藥師佛十種尊號裡面的明行圓滿,即明行足,就是依這個第四大願而得成就。

菩提道即正覺之道,就像知曉善惡、因果,知道有凡聖,知道三寶的殊勝功德,知道四諦、十二因緣,精勤修習戒定慧,不作殺盜淫妄等罪,這些是三乘所共的法門。這些法門可以讓眾生脫離生死險惡的邪道,踏上三乘的坦途,但它們只是成佛路上所經歷的過程,而不是佛陀救度眾生的究竟目標。

所以藥師佛發願:對於行聲聞、獨覺行的小乘行者,要以大乘究竟法門而安立之。

聲聞是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的出家弟子。在《大乘義章》卷十七中對聲聞的解釋有三種:

(一)從得到的因緣來說:聽聞佛的聲音教法而得以悟解得到的,稱為聲聞。

(二)從所觀的法門來說:像《十地經論》卷四中所說:我眾生等,但有名故,說之為聲,於聲悟解,故稱聲聞。

(三)從化他的記說來解釋:像《法華經》卷二中說: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故稱聲聞。

這三種解釋之中,前兩者是小乘的聲聞,而第三種則是菩薩,只是隨義而稱為聲聞。

獨覺是指常樂寂靜,獨自修行,修行功成,在無佛之世,自己覺悟脫離生死者。獨覺分為兩種:

一種是麟角喻,顧名思義,這種獨覺獨身而無伴侶,就像麟一角,所以稱為麟角喻。

另一種是部行,這種獨覺有同修的伴侶,但是單獨而悟,所以稱為部行。

聲聞與獨覺,都能出離生死,而登彼岸,所以名為乘。但這都是小乘之行,而佛陀的本懷在於大乘,救度一切眾生,所以藥師如來在因地中發願要以大乘法去轉化小乘行者,令他們回小向大,進入究竟的大乘。

《法華經》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令一切眾生,都能悟入佛之知見。但是,眾生根性千差萬別,喜好不一,得度機緣也各異,所以世尊一邊以度化所有眾生作為最終目的,一邊隨眾生根機和機緣而行教化。對於行於邪道的眾生,就教他們以三乘法門;見聲聞獨覺行者停滯在自利化城中,就教導以大乘究竟彼岸,使之繼續前行,直至涅槃──也就是《法華經》中說的到達比喻成佛的寶所為止。

藥師佛的第四大願,包括了回邪向正、回小向大兩個方面。經中所說的安立與安住,有使行者永遠不退轉的深義。藥師佛的大願在於:能令凡夫生起懇切的出離心,趣向二乘聖道,不再退回凡夫;能令大乘行者深切地發起自利利他的廣大菩提心,永向佛果而不再退心迴轉為小乘或凡夫。

微信公眾號:念念觀自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念念觀自在 的精彩文章:

阿羅漢是如何折服龍王的?
花容月貌的公主為何會變成駝背的醜女呢?
對修行者來說,隱居深山和安住鬧市到底有沒有優劣之別?
菩薩的身光吸引了那些佛國大菩薩們的注意?
藥師佛第三大願的要旨,你知道嗎?

TAG:念念觀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