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今天它的排片很低,但你真的不能錯過全年最感人的一部香港電影

今天它的排片很低,但你真的不能錯過全年最感人的一部香港電影

文 | 卡米

今天有一部講述母子深情故事的香港本土電影上映——《大手牽小手》,由演技炸裂的「媽媽專業戶」鮑起靜主演,它還有另一個幽默搞笑的名字《我的媽呀》。

這部電影在感人至深之餘,又不失幽默逗趣,看的過程中,讓人一邊笑一邊感慨。

鮑起靜演的母親表面上性格潑辣決絕,愛說大話,實際上處處為家著想,這樣的個性讓她和兒子之間產生了非常深刻的誤解。

黃浩然飾演的兒子小年,本來跟母親關係非常親密,小時候母親突然離開了他,去汶萊打工賺錢,將他寄養在姨媽家,一去就是很多年。

小年一直認為是母親拋棄了他,心生裂痕。直到母親年老,被查出得了癌症,小年這時候才鼓起勇氣放掉過去多年來的隔閡,決心在母親去世前,完成小時候母親跟他一起陳列的心愿清單。

也是在最後關頭,兒子才明白,母親當年離開是有著深深的苦衷。

影片前半部分一直在現在與過去之間來回交錯,在時空跳躍之中展現出宿命的輪迴感。

過去,孩子還小,需要母親的照料;現在,母親老了,需要孩子的照料。

小時候母親離開兒子,兒子悲傷地抱著大門往外看;幾十年之後,兒子離開母親,輪到母親無助地望向門外長大的孩子。

影片前半部分還有另一組鮮明對照:小時候的母子情深,與長大後母子之間的陌生和間離感。小時候,兒子許下的唯一一個願望就是永遠不跟母親分開,而長大之後,兩人卻因多年來沒有說清的誤解,以及難以表達出口的愛成為了一對陌生人。

兒時的小年與母親

故事從小年得知母親身患絕症開始轉向。影片的下半部分便開始講述小年一家三口幫助母親實現願望,並逐漸縫合起母子情感的過程。

小年內心深處的變化始於姨媽的一句話:「該珍惜的時候,為何要說挂念?

這也是整部片最戳人的一句話。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多少人的一生之痛,小年決心不留遺憾,盡全力給母親最後的日子留下美好的回憶。

母親信鬼神,兒子便帶她去廟裡燒香拜佛,鬧出不少笑話;母親得了黃昏症候群,總是說有牛頭馬面要來帶她走,兒子便裝成神仙道士幫她驅鬼;母親希望去一趟萬里長城,兒子一家便不顧醫生反對,無論如何都要帶她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小時候,父母蹲下來以孩子稚嫩的口吻說話,長大後,孩子又俯下身來,順著父母落伍的想法,給他們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

親人之間的愛不如情人之間那般肩並肩同舟共濟,而是各自放緩腳步,為對方彎下腰來,去填補那漫長的時光和年齡之差。

影片劇本相當工整,上下兩個部分各司其職,本來也是此類影片的正規套路,然而有一個因素卻讓這部影片從百千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鮑起靜的超強表演

這位金像獎的常客也不出意外憑藉《我的媽呀》獲得了今年的影后提名,雖然可惜未能摘得桂冠,最後得獎的是《幸運是我》的惠英紅,兩部片在題材上有相似之處,演技發揮可謂伯仲之間。

面對癌症,鮑起靜在夜晚抱著枕頭恐懼得瑟瑟發抖,在兒子出現時,她又強忍住恐懼,掙扎著面露微笑。面對最終的死亡,她安詳又充滿愛意。

面對違背自己心意的兒子,在暴怒之前,她先是錯愕,接下來是一秒鐘的脆弱和委屈,突然間情緒在憤怒之中爆發,她破口大罵,兒子憤而反擊,她眼中交替著不服與悔意,最終在兒子離開後,整個人黯淡坍塌下來。

這短短的一場戲,鮑姐就把這位母親的複雜個性表現出來了,她的強勢與控制欲,她的脆弱和不安,她的委屈與隱忍,全都立體地呈現出來了。

鮑起靜是香港影視圈的黃金配角,提名金像獎無數次。眾所周知,鮑姐出生於演藝家庭,母親劉甦是1940年代的話劇名角,後來遷居香港,給不少電影做服裝設計。父親鮑方在內地時就已經是名演員,也是出色的導演。1977年她在鮑方執導的《屈原》中實現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和父親合作。

大名鼎鼎的攝影師鮑德熹是她的弟弟,當年為了支持弟弟去好萊塢學習,父女二人也是給了不少支持。

1956年,17歲的鮑起靜考入長城電影公司的藝員培訓班,自此正式出道。一開始,她拍了不少如《虎口拔牙》《小當家》等左翼電影,到了1980年,她轉入亞洲電視台,開始演電視劇。

鮑德熹、鮑方、鮑起靜三人合照

多年來一點一滴的演技磨練,讓鮑起靜的演技似乎在2000年後進入到隨心所欲的境界。第一次跟許鞍華合作的《千言萬語》,讓她首次獲得金像獎最佳女配的提名。2008年再度跟許鞍華合作的《天水圍的日與夜》,終於讓她摘得影后桂冠。

鮑姐幾乎所有出彩的角色都是母親。《天水圍》中是樂觀積極照顧一家的貴姐,《月滿軒尼詩》中是位濃妝艷抹四處浪蕩的老媽,《忘不了》中是為女心痛卻又無計可施的母親,到了這部《我的媽呀》,則是一位外剛內柔又有點可愛搞笑的複雜人物。

《天水圍的日與夜》(2008)

在所有這些銀幕作品當中,鮑起靜的厲害之處在於,她既能演繹出(如許鞍華作品中的)日常中平淡的複雜、瑣碎與真實,又能在需要的時候,調動出讓人過目難忘的誇張和喜劇效果。

在這部新作中,作為當之無愧的主角,她在上述兩者之間實現了最精準的平衡。觀眾既為她的強勢感到氣憤,又不忍看到她的脆弱和隱忍,當她擺出一副怕神怕鬼的孩童樣子時,又讓人忍俊不禁。她不動聲色地走進觀眾心中,毫無痕迹地操控著整部影片的淚點和笑點。

就單為鮑姐的表演,這部影片就值得一看。

去年是香港本土小成本電影爆發的一年,大多圍繞著普通人的生活,最出名的幾部,有控訴社會的《一念無明》,有釋放熱血的《點五步》,還有講述溫情的《幸運是我》和這部《我的媽呀》。

這些劇情片幾乎都圍繞著代際關係進行。這肯定不是巧合。

《一念無明》是父子關係,《幸運是我》是如親人般的室友關係,《我的媽呀》則是母子關係。這些影片都是從兩個主角之間產生裂痕開始,講述兩人逐漸磨合,逐漸互相信任,逐漸重塑互愛的關係。

《幸運是我》(2016)

在冰冷快速的全球大都市中再現平民生活,重拾平民話語,是這幾年香港本土電影的一條重要脈絡。在這個時空壓縮越來越劇烈的時代,時間上各種發展極為迅速,空間上動輒相隔兩岸,這使得代際之間產生了巨大的溝壑。

上一代理解不了下一代變幻莫測的生活,就像這部影片中母親不理解兒子為何要回香港讀心理學。

小時候,下一代人理解不了上一代人在兒時的突然離開,比如該片母親為了還債不得不出去打工,《一念無明》中父親為了生計不得不常年在外開車賺錢。

長大後,下一代人又被當下分秒必爭的環境所裹挾,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向上一代人解釋他們為何做出各種不同的選擇。

兩代人因為空間間隔和時代變化,既難以互相理解,又難以向對方解釋,於是代溝越來越嚴重。

一旦一個地區開始直面當下時空劇烈變化所帶來的問題,專註於代際關係的文藝作品便會湧現。這些作品的相繼出現跟這幾年香港經濟放緩,越來越多的本土文藝創作者開始思考香港人、香港社會與香港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所有這些香港電影,包括這部《我的媽呀》,都在講述同一個問題:當社會撕裂了我們,愛和理解究竟何以實現?我們每個人需要做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虹膜 的精彩文章:

日本最權威的電影專家,寫了一本書介紹中日的電影交流
這是諾蘭所有電影的爛番茄排名,絕對和你想的不一樣
好凄美感人的鬼故事,我真的看哭了
最近這部劇塑造了中國影視史上罕見的一個殺人犯,連瞄他一眼都怕
在這部 9.5 分的真實猛劇前,《絕命毒師》簡直像少兒遊戲

TAG:虹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