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九一八 後,張學良本有翻盤機會

九一八 後,張學良本有翻盤機會

張學良與蔣介石

近日,一部描寫張學良傳奇人生的電視劇《少帥》正在熱播,也讓人們對張學良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全新的認知。史實上,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後本可翻盤,但他卻錯失了良機。事情經過是怎樣的呢?

「九一八」與不合作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勝利,取得中國旅順、大連等地的租借權和長春-旅順的鐵路(也就是所謂的南滿鐵路)及附屬設施。隨後,日本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負責南滿鐵路的經營和管理。

日本關東軍1928年6月發起皇姑屯事件,將東北軍閥張作霖乘坐的列車炸毀,張作霖重傷不治身亡。

日本希望造成東北群龍無首的局面,藉機染指東北。但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東北易幟」。至此,北洋軍閥在中國的歷史宣告結束,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

隨後,張學良進一步對日本採取不合作的態度,使南滿鐵路陷入經營危機。這些引起日本關東軍的強烈不滿,甚至開始考慮採取軍事行動來確保在東北的特權。

由於張學良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出兵支持蔣介石,幫助蔣介石最終贏得這場戰爭,因此被委以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的高位,不但是東北,就連華北的北平、天津、青島三市及河北、察哈爾兩省的軍政大權都是張學良一手掌管,所以「九一八」事變時,張學良身在北平的陸海空軍副總司令行營,並不在東北。

張學良的翻盤機會

事實上,即便在9月20日,瀋陽及四平、營口等城鎮相繼淪陷後,張學良依然還有翻盤的機會。他迅速將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從北平遷到錦州,直接指揮在錦州和遼河一線的約20萬東北軍主力。此時,黑龍江省的正規軍1.5萬和非正規部隊1.8萬,正在馬占山的領導下堅持抗擊日軍;吉林省的正規軍也有約3.5萬人在李杜、丁超等人的領導下抵抗日軍的侵略。就連東邊道鎮守使於祉山這樣的大漢奸,當時也在首鼠兩端——同時和日本人、張學良聯絡,觀察形勢發展,以便決定自己的最終選擇。因此雖然日本關東軍1931年底佔領了一些城鎮,但遠遠談不上完全控制東北。

日本內部也有不同意見。日本陸軍的最高指揮機關參謀本部就不同意在東北大舉出手,所以連下四道命令,要求關東軍返回原來駐地。日本政界更是不少人把關東軍這種擅自行動的「下克上」行為認為是「叛逆」。就是在關東軍內部也有一部分人只希望佔領根據有關條約即將於1932年租借到期的旅順和大連地區,也就是「關東州」,而不是吞併整個東北。

關東軍當時所面臨的局面可以說是內外交困。錦州的20萬東北軍不可能再像瀋陽北大營那樣打不還手了,而且關東軍的行動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得到正式的批准和命令。

要是這時,張學良能率東北軍主力組織反擊,再加上馬占山、李杜等部在側後的呼應,取得一兩場戰鬥的勝利完全是在情理之中,這些勝利完全可能導致關東軍面對無法收拾殘局的情況,從而實現大翻盤的可能。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張學良居然會在1932年1月2日完全放棄錦州,率部撤回關內!1月3日,日本關東軍兵不血刃佔領了錦州,日本國內軍內所有的反對聲也隨之一風吹散,因為勝利者是不受指責的!

放棄錦州是個大昏招

歷來人們關注的都是「九一八」事變中瀋陽的不抵抗,但從史料來看,蔣介石是否曾經下過不抵抗的命令還有爭議,相關證據只是孤證,算不上確鑿。要知道當時張學良對東北軍是有絕對控制權的,退一步說就算是有南京的不抵抗命令,他要下令抵抗,東北軍肯定是服從指揮。所以張學良難辭其咎。

但不可否認,張學良之所以採取不抵抗政策,和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一貫對日政策的大環境是分不開的。在此前的濟南事變、中村事件、萬寶山事件等中日糾紛中,南京國民政府都採取息事寧人的立場,不惜以滿足日本的要求來換取事件的平息。從蔣介石到張學良,對突然爆發的「九一八」事變都缺乏足夠清醒準確的判斷,依然還是延續既定方針,這無疑對張學良最後採取不抵抗政策是有很大影響的。即使蔣介石沒有明令,他同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如果說「九一八」還是突發事件,判斷和應對出現失誤還有點緣由,但是丟失錦州則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從「九一八」到錦州失守差不多有三個半月的時間,當時的東北軍無論是訓練還是裝備,在中國的各路地方軍隊中都是一流水準,但沒有什麼反攻瀋陽的主動行動。

錦州有東北軍的東大營,戰備物資和指揮機關一應俱全。錦州以北是狹長的錦西走廊,兩側都是山地,日軍來攻,大部隊難以展開。錦州以南則是山海關,可以作為防守錦州的堅固後盾。但南京政府卻想以錦州中立換國聯支持。

錦州中立案曝光後,遭到各界人士和學生群起反對,國民政府外交部於1931年12月4日被迫急電施肇基聲明放棄中立案,同時還表示:日軍如進攻錦州,中方將實行自衛。

為了增強張學良固守錦州的信心,蔣介石和宋子文還提議可以派空軍和中央嫡系部隊、稅警部隊等前來增援,並都歸張學良統一指揮,甚至還提出可以給予東北軍軍費援助。

但是,國民政府的前後反覆,不可能對張學良的判斷毫無影響。即使派遣援兵,也非朝夕可至。至於軍費,從軍閥混戰期間蔣的表現來看,完全可能是口頭支票。因此,一切有利條件都沒能堅定張學良的信心,最後他還是選擇棄城而退,甚至連象徵性地打一下都沒有。

後來張學良曾經談及放棄錦州的原因,一是沒有中央支持,怕打不贏;二是怕自己的部隊在作戰中的損失得不到補充——之前的中東路衝突不就是這樣嗎?在有槍就是草頭王的年代,這可是最重要的了。

隨著張學良在錦州的不戰而退,東北局勢也就雨打風吹花落去,再也無法挽回了。在錦州不戰而撤給予東北軍自身巨大的心理打擊,最直接的惡果就等於是自廢武功。

正是由於「九一八」事變輕鬆得手,日本軍國主義對侵略中國也進入瘋狂狀態,並在6年後發動了盧溝橋事變,最終全面侵華戰爭爆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月歷史觀 的精彩文章:

甲午戰前,日本是如何搞陰謀,玩手段,大耍外交訛詐的?
一代名臣、大清柱石李鴻章之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1945年,四大國軍隊佔領日本,最終為什麼成了美國一家獨大
朱元璋生了26個兒子,最有出息的就是他,造就了大明盛世
張作霖之子,張學良之弟,共和國開國少將張學思

TAG:曉月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