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劉禪為啥不退守雲貴?諸葛亮犯下2大戰略失誤葬送蜀漢

劉禪為啥不退守雲貴?諸葛亮犯下2大戰略失誤葬送蜀漢

建興六年至建興十二年(228至234年),諸葛亮連續發起5次大規模北伐,卻屢遭挫折。有說法認為諸葛亮之所以連年「急戰」,是因為擔心時間拖得越長,曹魏政權將更加鞏固、強大,蜀漢立國的一代軍政人才(包括他本人)則會凋零殆盡,更無力北上奪取中原。

拋開大一統的觀念不談,單從維持蜀漢政權的狹隘角度來看,諸葛亮的「以攻為守」方略也存在很大問題。眾所周知,古今中外歷代戰爭最終比拼的還是實力強弱。元末群雄並起,為何只有朱元璋笑到最後?其所奉行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政策可謂決勝一招。

蜀漢政權核心控制區地理位置優越,氣候適宜,擁有良好的農業基礎設施,早在戰國年間,就經過大力開發(特別是秦巴蜀郡守李冰父子修築都江堰)而成魚米之鄉,為秦軍武力掃平6國提供了充足軍糧保障

然而到了諸葛亮主政時期,富饒的成都平原卻沒能變成蜀漢賴以爭奪天下,或至少立足自保的穩固根據地。究其原因,還是由於前者不切實際的盲目北伐,令蜀漢政權元氣大傷。諸葛亮主政12年,蜀漢一直處於南征北討的戰爭狀態(短暫和平時期也在加緊備戰),大規模戰爭達6次之多(1次南征+5次北伐),民眾不得喘息,人口繁衍也因此受到很大負面影響。

據《三國志》和《晉書》記載,蜀漢立國42年,人口增長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政府直接掌握戶籍的只有約100萬人口(民眾94萬、軍隊10.2萬、官吏4萬)。初期2次北伐失利以後,蜀漢已暴露出軍糧供應運輸和士兵補充困難等致命問題,但諸葛亮仍未警醒地意識到應將國策從對外連年征戰,轉向內部休養生息、增強自身實力上來。

史載,諸葛亮歷次北伐,都要徵調蜀漢30%至50%的青壯男子從軍(或當兵打仗,或充作民夫)。諸葛亮首次北伐尚能出動步騎20萬之眾(估計有所誇大),而7年後這一數字已銳減為10萬人左右。等到諸葛亮死後10年,蜀漢一線兵力(駐守漢中)竟然只剩下不到3萬!蜀漢控制區人力資源之凋敝匱乏,由此可見一斑。

除了一意孤行北伐外,諸葛亮還有一大戰略失誤,就是忽視(或者說放棄)了對南中地區(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的統稱,漢代曾稱為「西南夷」)的強化控制與深度開發,而這個問題與蜀漢的人力資源匱乏,乃至最終敗亡也存在密切聯繫。

南中面積約佔蜀漢領土的一半,是後者名副其實的「戰略大後方」。因物產豐富,氣候宜居,南中人口並不少,據西晉初年所作統計,該地區僅漢民(西晉時才編列戶籍)就有8.4萬戶、約33萬人,而未算入其內的少數民族人口也不會少於前者。

在生產力落後的三國時期,人口眾寡直接影響著國力強弱——人多地廣才有本錢發展工農業,才能養得起幾十萬大軍和官僚集團,才能支撐數十載連綿不絕的長期戰爭。曹魏政權儘管人口比吳蜀雄厚得多,但在爭搶人力資源方面絲毫不落下風。比如建安十二年,曹操大破游牧民族烏桓,將其治下20萬胡漢民眾全部遷入關內,編戶齊民,使之承擔賦稅,同時選拔精銳騎兵加入魏軍。

與蜀漢情況類似,在長達70多年的南北對抗中,東吳統治者也一直苦於人丁稀少,為此不惜派遣遠征軍,渡海至遼東等地掠奪人口。但遠水不解近渴,相比之下,「吃窩邊草」顯然更容易。孫權提出「鎮撫山越、討不從命」的方針,集中國內力量,屢興大兵討伐山越(分布於古代長江以南,即今閩浙贛皖蘇等省交界處山林地帶的少數民族),將之趕出山區,遷往平原地區編入戶籍。

從赤壁之戰後到夷陵之戰前,短短10餘年間,孫權就通過數次大規模圍剿,從山越擄得精兵5萬之眾,佔到當時東吳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另據不完全統計,孫吳政權滅亡前,先後擄獲20萬戶、80萬至100萬山越人,並從中選拔超過10萬精兵充實軍力。到西晉滅吳時,江南雖只有52.3萬戶、230萬人口,僅為前者(443萬)半數,但相比蜀漢已經強多了。

三國無義戰,曹魏和孫吳政權為求生存、奪天下,無不想方設法、竭盡全力增加人力資源,唯獨諸葛亮治下的蜀漢,拘泥於「和撫相安」政策,還在對南中奉行「攻心為上」的迂腐做法。實際上,諸葛亮在3次北伐後已達到克勞塞維茨所說的「進攻頂點」——雖然取得了武都、陰平2郡,但繼續進軍曹魏重兵集結的關中和隴右已無可能。

然而,在缺乏勞動力和兵員的情況下,諸葛亮一面堅持窮兵黷武北伐,一面卻不思通過遷徙移民、設置流官和駐軍來開發南中,從當地獲取勞動力發展經濟以充實國力、軍力。史載,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後,將主力部隊撤走,採取「以夷制夷」的辦法,任用當地有影響的豪強充當地方官,還將一些威望較高的大姓富家提拔到中央任職。這種「代理人」管轄體制看似成本低,卻後患無窮。

此舉雖能暫時籠絡、分化南中地方上層,推行阻力也較小,卻實質上放棄了對南中人力和自然資源的深度開發。換言之,諸葛亮只求南中別鬧事,以免壞了他的北伐大計。在此基礎上,如果當地豪強為表忠心,能再提供少量兵力助陣「意思一下」就更好了。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較之同時期的山越士兵占吳軍很大比例(超過三分之一),蜀軍里的南中勁卒有資料記載的不過「青羌萬餘家(戶)」,所能抽調充軍者不超過2萬人,所佔兵員比例只有10%至20%,甚至更少。粗略估算,諸葛亮對當地人力資源(按總人口70萬計算)的利用率只有7%左右,遠沒到充分調動開發的地步。

而且,蜀漢軍政人才迭代接續的難題,也可以通過征伐和治理南中得到解決。同時期的孫吳政權,就在長期的討平山越軍事行動中,既鍛煉和提高了部隊戰鬥力,又選拔出(或收降)陸遜、太史慈、程普、周泰、呂蒙、黃蓋、蔣欽、賀齊、朱桓、呂岱等大批優秀將領,諸葛亮之侄、孫權臨終時的託孤大臣諸葛恪,就是在剿撫山越的過程中因功獲得擢升和重用

比如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任命賀齊、蔣欽為指揮官,領兵數萬進討丹陽山越,賀齊趁對手夜間防備鬆懈,揀選輕銳猛士冒險用鐵戈從隱蔽處攀上山頂,裡應外合一舉破敵,收降山越4萬戶、10餘萬人口。戰後,孫權馬上在新區設置新都郡,下轄6縣,任命賀齊為太守、蔣欽屯兵駐防彈壓,使東吳政令在該地區得以迅速推行和有效實施

反觀諸葛亮派駐南中的軍政長官,稱作「庲降(意為招徠、降服)都督」,不僅手下沒多少兵馬,而且對當地基本上放棄了治理開發。史載,蜀漢直到滅亡,在南中行政權也只能到郡一級,而對縣級以下的基層控制力很弱

蜀漢滅亡前夜,後主劉禪曾打算退守南中,卻被謀臣譙周勸阻。後者分析指出,南中只因屈從於蜀漢兵威才不得已歸附,且在諸葛亮生前就曾多次發動叛亂,根本不可能將之作為復國依靠。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諸葛亮對南中的治理並不成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情突擊手 的精彩文章:

90天建74座機場!從此盟軍戰機能10分鐘飛抵前線
曹操麾下第一虎將!八百鐵騎擊破十萬敵軍 差點活捉孫權
嫌犯想從越南潛入中國?越軍特種兵用以色列步槍練反恐
上甘嶺中國軍隊有多牛?用1門炮幹掉美韓軍4個炮兵營
5萬大軍難敵1名弱女子?英軍入侵阿富汗慘敗被迫喝尿

TAG:軍情突擊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