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培養這3種思維方式,讓自己增值

培養這3種思維方式,讓自己增值



拒絕信息超載


有段時間,我經常能在朋友圈看到L君轉的網路課程報名帖。點開一看,發現各種網路在線學習課程,主題有理財、寫作、時間管理、品牌營銷……


我問他:「這麼多課程,你都報名參加了?」


他說:「對呀,你不覺得很划算嗎?不到200元就能參加這麼多名師大咖的課堂學習,讓自己多掌握幾項技能,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我十分欽佩,問他:「那你現在肯定收穫頗豐吧?我也挺想報名寫作課的,能給我講講那個課程都上了些什麼嗎?」


他發來一個「尷尬」的表情:「其實,我光報了名,還沒開始學呢。最近挺忙的……」


這個時代,人們能夠接收到的信息太多了。我們可以非常容易地去聽一堂網路課、看一本新書、收藏幾十篇感覺對自己有用的文章,知識來得輕而易舉,卻不會改變我們的行動——因為獲取新知識要比應用已有的知識有趣得多,所以我們總是在焦慮地、源源不斷地渴望吸收新的知識。


韋伯斯特詞典的發明人丹尼爾曾經說過,他寧願徹底讀透幾本好書,也不願進行大量泛泛的閱讀。通過間歇性重複徹底讀透少量資料對你產生的影響,要超過泛讀20本書產生的影響。


不斷接觸新信息,報名參加很多課程,或者只讀一遍書,只會讓你養成迅速遺忘的習慣。而要想了解一個領域,你必須透徹地吸收一些重要信息,而不是盲目地接觸大量信息。


綠燈思維


我和閨蜜說話的時候總覺得很累,因為不論我說什麼,她的第一反應永遠是反駁我的觀點。比如我跟她聊起最近上映的一部電影,我說這部電影的劇情不錯、演員們的演技也可圈可點……她立馬瞪大了雙眼看著我:不是吧?這種爛片你也看?然後立馬列舉一大堆理由證明這個片子有多爛。


其實,這也是許多人身上經常會出現的情況。


人都有習慣性防衛的特點。當別人表達了與我們完全相反的觀點時,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思考對方觀點的合理性,而是立馬進行反駁。同理,當我們讀一篇文章、聽一段音頻或參加一場辯論時,通常都會抱著一種焦慮、先入為主或者堅持固有思維的態度去判斷自己接收的信息,也就是會消極過濾。所以,就算我們看一篇文章,聽一堂課,以為自己真的看懂了或聽懂了,實際上只有10%的信息能夠進入我們的潛意識。


如果我們一直處於這種消極過濾的狀態而不自知,恐怕學習再多的新觀點和新知識都是無用的。因為消極過濾的思維會讓我們只能學到或利用自己接觸到的一小部分信息,只能發揮自己的一小部分潛力,過早地拒絕大部分有用的信息。


怎樣才能解除這種消極過濾的狀態呢?肯·布蘭佳提出了解決方案:綠燈思維。所謂的綠燈思維便是對自己接觸到的新信息,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不要帶有任何偏見或先入為主。


只要一有人提出任何想法或建議,你就要開始思考:為什麼這個想法或建議是可行的。


一旦學會用綠燈思維去傾聽,你就會把你聽到的內容跟自己接觸過的其他知識聯繫起來,積極、開放的心態會引發我們的創造力和應變力,最大限度地激發我們的靈感。


切勿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培養綠燈思維,才能最大限度地接收新的知識,獲得成長。



跟進複習


學生時代有過很多次這樣的體驗:明明課也聽過了,書上的內容卻大部分陌生得像第一次接觸。


其實,如果我能在每天下課後及時跟進複習一下課堂筆記,而不是全部拖到期末考前再複習,想必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這也就是我們沒能學以致用的第三個原因。


成功人士總是非常渴望學習,並且會在學習後制定一份跟進計劃。而另一部分人,在接觸了新事物之後,沒有及時跟進複習,因此很快就會恢復自己原來的認知。

真正有用的,不是收藏幾個G容量的學習資料、快速閱讀幾十篇知乎文章、報名幾十種網路課程,而是在學到一個新的知識後,馬上開始練習。


越快實際應用一種新學會的技巧,你就越容易掌握它。


學習不只是一個在腦子裡完成的過程,只有當你將自己學會的東西變成實際行動時,你才是在學習。


你不能只是偶爾將自己的知識應用到行動中。要想讓自己獲得進步,我們必須培養起這種及時跟進複習的思維。

—作者—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晚一本書 的精彩文章:

廢物是怎樣煉成的?
分寸,人生的關鍵

TAG:每晚一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