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泥雖小,但也考究
據考古和史書的記載,印泥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當時的印泥是用黏土製的,臨用時用水浸濕,被稱為封泥。
自造紙術發明之後,逐步由朱印和墨印為代表的「水印」「蜜印」取代。發展到宋元時期,開始用油調和硃砂,為求其在紙面上的持久,融入了麻絨及香料等附加物,至明清兩代,鈐拓印譜蔚然成風,印泥用料及製作也越來越考究。
而現代的印泥在原材料和加工技術上有很大的改進,最主要的三種材料為硃砂、油料、艾草。我們先了解一下印泥的三種材料:
顏料—硃砂
礦質硃砂晶體經河水漂洗研磨之後,逐步分層,浮在最上面一層顏色偏黃且質輕的就是硃磦。漂洗剩餘的皆可稱為硃砂,顏色偏紅或偏紫。
油料
油料是各印泥製作中區別最大的。有菜油、蓖麻油、菜籽油等,歸根結底,都必須採用凝固點低,黏度較大的不幹性油或半幹性油。
植物纖維—艾草
艾草首先經過晒乾、挑選,選其中長度達標、彈拉力強、韌性足的那部分留用,然後去皮、拉直,使其成為印泥中可用的艾絨。
好的印泥,顏色鮮美而沉著,印文清晰,富有立體感。保存時間長,不霉爛、不硬結。艾絨細長,泥質細膩有光澤。在古代用一兩黃金換一兩印泥是常有的事。好的印泥之所以貴是因為原材料優選和加工工藝的優質。上檔次的印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區分:
1.天然原材料的佔比,即純礦物質硃砂的含量越高越好;
2.油料的清潔度以及黏稠度,顯而易見雜質少黏稠度高的油料是首選;
3.艾絨的長短,艾絨越長,其被包裹的效果就越好,拉力也越好;
4.配方的優劣,以印泥製作的歷史來看,此部分的競爭全在於製作人的傳承和經驗,各門自是出名品;
5.製作者經驗與工藝,好的印泥由於原材料的稀有珍貴,所以都是純手工製作,掌握在手中的活計,自然是可以比出一個高下的。
上檔次的好印泥不僅要具有好的質量,同時也需要用好的方法使用,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印泥的使用技巧:
1.印泥上章之前,需進行攪拌翻調,從邊緣圓弧向上團印泥,然後順時針方向推動,將印泥合成球狀,形成泥團。
2.用印面蘸印泥時,不可直接戳進,須一手持穩印泥盒,一手持章使印面一側觸列印泥頂上圓光處,邊打邊轉動印章,宜輕勿重,不可擠壓、使勁敲列印胎。
3.蓋章完畢後,必須及時清洗章面,防止殘餘印泥粘上灰塵污垢後黏度強化,致使下次蓋章極易拉出艾草,影響印文的清晰度。印泥必須經常翻調,至少半年翻一次。
選擇好的印泥,掌握正確的使用技巧,並規範得當的保存,印泥的使用效果也會進入一個最佳狀態。
印泥之質量標準如果達到了以下六個要求,則印泥肯定是優良的:
(一)顏色鮮艷,歷久不變,無侵蝕性;
(二)鈐出印文遮蓋率高,連鈐數十次字口依舊清晰;
(三)在兩三個月內不使用,泥質不發生油浮朱沉;
(四)在氣溫攝氏4度左右到30度左右,泥質稠度變化小;
(五)泥質細膩有光澤,富彈性,印文無滲紅;
(六)歷久不霉爛,不硬結。


※知識:10幅世界名畫背後的故事
※卓圖女士作品欣賞
※二十四孝圖壁磚精萃
※刀味詩心——石丁紫砂杯展暨紫砂專委會鑒賞會
※正是一年蟹肥時,來看名家筆下的蟹,一飽眼福!
TAG:亮寶樓 |